非重力排水系統如何精準提升排水效能,實現排水區域全覆蓋?
時間:2024-09-20 09:43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陳偉浩整理
評論(0)
“非重力排水系統是一種新興的排水技術,不僅為傳統的重力排水系統提供了重要補充,更在某種層面上引領了一場技術革命”。9月5日,在“2024(第十六屆)上海水業熱點論壇”上清環拓達(蘇州)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汪家權就非重力排水系統的前沿探索與成功實踐,作了主題發言。
汪家權
如何解決城市排水問題
當前,我國城市排水系統面臨很多問題,有城市規劃與發展不匹配的問題,管網錯接、漏接引發的城市問題,還有城市排水管道運維的管理問題,這些問題導致現在的城市排水規劃和日益增長的城市發展不相匹配。
汪家權表示,從老舊小區到新小區以及一些破舊落后的地區,在解決城市排水問題上,我國已經有了很多的技術和方法。
老舊小區方面,一是雨污分流改造,新建非重力污水收集管道,實現雨水和污水的分別收集和處理;二是管道更新與擴容,確保排水通暢,減少堵塞和污水溢出現象;三是智能化管理引入,提升老舊小區排水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新建小區方面,一是生態排水系統設計,如雨水花園、綠色屋頂等,減輕城市排水壓力;二是高效污水處理與回用,通過非重力排水系統收集污水,提高污水處理效率;三是預防性維護策略,通過定期檢查和保養排水設施,確保其長期穩定運行,延長使用壽命。
破舊落后地區方面,一是合并處理與集中排放,統一收集并處理污水,提高處理效率,降低環境污染;二是地下排水管網改造,增加排水容量,解決排水不暢和污水外溢等問題;三是公眾參與教育普及,提高公眾對排水設施的保護意識。同時,鼓勵居民參與排水設施的日常維護和管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圍。
還有其他技術方法,包括初期雨水收集、建設雨水調蓄池、大面積的管道檢測及修復、建立全面的運維管理系統等都是比較新或者現在適用的方法。
引領城市排水技術革命,精準提升排水效能
汪家權強調,非重力排水系統是一種新興的排水技術,不僅為傳統的重力排水系統提供了重要補充,更在某種層面上引領了一場技術革命。它能夠精準解決重力排水系統難以覆蓋的區域,顯著提升排水效能,為現代城市排水體系帶來了全新的解決方案。
非重力排水系統具有先進、穩定、經濟、環保的技術特性,主要由真空收集井、真空管網、動力源站、智慧運維系統組成,其運行過程分為三步:
第一步:分散的污水源,通過重力短距離流入真空收集器(真空井、真空馬桶)中;
第二步:利用真空技術,將真空井內污水高速吸入管道設施,逐級輸送至真空收集站終端(動力源站),達到污水收集目的;
第三步:動力源站收集到的污水,將被排入市政污水管網或污水處理設施中。
與傳統排水系統相比較,該系統擁有六大優勢:1、埋管窄淺,管溝深度0.7~1.0m;2管徑小,僅為重力管道的1/3,流速為重力管道的4倍;3、施工容易、破壞小;4、簡單機械或無需設備;5、受地形地質影響小;6、管道密閉,污水收集率可達100%。
經濟效益大幅提升
汪家權指出,飛機和高鐵上的污水收集,就是使用非重力排水系統收集技術,現在我們將它應用到了城市或者鄉村的污水處理中。
適用范圍
非重力排水系統適應非常廣泛,包括地下水位高、生活污水排水點分散、嚴重缺水地區、建筑同層改造、大型商超(生鮮區、熟食區、海鮮區)等,目前清環拓達已在上海、廣東、天津等全國多地落地近百個項目。
1、上海奉賢區奉城鎮——奉城老街雨污混接改造工程
雨污分流改造接管示意圖
該項目東西向長約800米,南北向長約600米,占地約48公頃,東、西、南三面臨河,北側為市政道路,設有市政污水管網,整體地勢中間高,四周低,最大高差約2米,臨河區域存在被淹的風險。
汪家權表示,該項目很難用傳統方法改造,所以我們按照非重力排水的思路進行了改造。改造后項目覆蓋規模1.3萬多人,污水收集率達到100%,總共建了7座動力源站,共968座真空井,敷設De75-De225的真空管16570米。
非重力排水系統的應用,不僅提升了污水處理的效率,還在經濟上顯現出明顯的優勢。
與傳統排水系統相比,非重力排水系統在管材、溝槽開挖等方面的成本大幅下降,盡管在檢查井、真空井和泵站建設上的費用接近,但由于建設周期縮短,總投資可節約37%。
2024上海水業熱點論壇期間,主辦方組織參會嘉賓參觀了奉城老街雨污混接改造工程,現場汪家權也為參觀的行業同仁們詳細介紹了項目的整體情況,反響很好。(項目參觀具體情況可關注本公號的后續報道)
2、天津市寧河區七里海保護區27村黑灰水分離非重力排水項目
該項目是中國目前使用非重力排水系統解決農村污水收集規模最大的真空排水項目。采用非重力污水收集技術,有效克服了傳統重力管網開挖量大,影響濕地原生自然環境,自然水位高、管道施工難度大,容易堵塞,必須每戶分散新建化糞池納管等諸多難題。
服務規模:14115戶,污水收集率100%;建設真空坐便器、灰水真空收集器各14115座;終端31座動力源站;黑水真空管道217.94km;灰水真空管道226.73km,樹立了行業標桿。
改造后每戶真空井及真空坐便器年均耗電6度,折合電費3元;平均每人每年節約水量約9.7噸,折合水費47.5元;整個村年均節約水量5125噸,折合水費25112元。同時實現了資源再利用,黑水處理后制成有機肥,可用于農業生產;灰水處理后可回用于農田灌溉。
最后,汪家權表示,當前傳統重力排水已經無法滿足現階段的需要,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國家政策的扶持以及人們對美好生活環境的迫切需求與期盼,非重力排水系統由于其先進穩定、經濟環保的特性,必將會被更多人所認識和接納,也會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