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統時要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優先考慮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
面對內澇頻發、城市缺水、水體黑臭、生態退還等復雜嚴峻的中國城市水問題,昆明市積極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筑牢區域生態安全屏障,以全域建設生態宜居高原湖濱海綿城市為目標,從防洪排澇和助力滇池治理兩方面切入,全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升人居環境和城市品質。2022年5月,昆明市成功申報成為國家第二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2024年9月1日《昆明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辦法》正式施行,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昆明市海綿城市建設,助力“綠美春城”“幸福春城”建設。

呈貢區沐春湖 供圖
背景
——昆明地處金沙江、珠江、紅河三大流域分水嶺地帶,多年平均降水量936.5毫米,降雨年內分布不均。記者從昆明市氣象局了解到,昆明降雨歷時短、強度大且以單點式暴雨為主,集中程度高,極易引發洪災、城市內澇及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
同時,昆明市面山洪水和城市內澇風險并存,城市排水防澇能力有待加強;城市排水系統存在短板,城市內的雨水行泄通道有待暢通;作為滇池湖畔的特大城市,昆明的城市面源污染有待通過海綿城市建設加強控制,助力入滇河道和滇池的水質改善。
“污澇同治”
居民共享海綿城市建設成果
城在林中、人在景中。9月6日清晨的盤龍江濱河海綿綠廊白鷺翻飛,沿著盤龍江流域,在高大的桉樹映襯下,天藍鼠尾草、粉紅的杜鵑花、草地和居民小區有機融為一體。漫步健康步道透水鋪磚旁,姹紫嫣紅的美人蕉、郁郁蔥蔥的百子蓮、黃色的木春菊在生態綠植帶競相綻放,穿過生態濕地與依山而建的學校連成一體,微風輕拂,帶來陣陣花香,讓人心曠神怡。“‘開窗見綠,出門見園’,海綿公園讓生活更宜居,遠望群山連綿,近聽溪流潺潺,每天到此打卡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怡水盤江名副其實。”剛剛踩著連接盤龍江兩岸形態各異的石頭踏入健康步道,準備慢跑的市民吳先生興致勃勃。

怡水盤江海綿公園
這是昆明市近年來展現海綿城市建設“自然融入”“自然治理”理念,一個“讓人驚艷”的城市水系治理綜合示范區的范例。
實踐證明,海綿城市建設用好了,一定可以轉化為建設“綠美春城”“幸福春城”的持久魅力。

怡水盤江海綿公園
盤龍區于2016年開展海綿城市建設以來,在水安全、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等系統構建方面“下功夫”。充分利用河網水系連通工程作為海綿體系構架基礎要素,構建“三橫三縱一面”治水體系,即以盤龍江、金汁河、東干渠三條縱向主河道和馬溺河、清水河、羊清河三條橫向聯通河道為主體,依托面山防洪滯蓄工程,開展河道綜合整治等項目建設,通過河道連通、河庫連通,構建水網;按照縱向拉長“流程”增強“彈性”,橫向拓寬“水域”增加“韌性”,實現河道間、河道水庫間水資源合理調配,實現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穩固、排汛排澇能力顯著提升、河湖水質穩定向好。迄今,共建設海綿型項目365項,其中完工項目231項,在建134項,涵蓋海綿型建筑與社區、海綿型道路廣場、海綿型公園綠地、海綿型水系、管網與泵站等多個方面。

長壽路社區海綿主題公園
走進長壽路社區海綿主題公園,通過海綿化提升改造,海綿工程設施與景觀提升有效融合。“過去的臟亂差不見了,處處鳥語花香。”居民們圍坐在生活休閑樂園,感受著海綿理念海綿生活帶來的幸福指數。
盤龍區節水辦主任郭蕾表示,老城海綿化改造示范區以雨污分流管網改造為重點,聚焦污水提質增效和高質量發展主題,按照“污、澇同治”的思路,全力推進片區雨污分流改造,實現清污分流,建設完善的城市排水系統,實現清污分流,污水進廠、清水入河。目前,“城市水系治理綜合示范區”和“老城海綿化提升改造示范區”兩個示范片區建設,面積21.64平方千米。

怡水盤江二維碼護航
記者了解到,昆明市研究劃定了面山截洪安全保障示范區、城市水系治理綜合示范區、老城海綿化提升改造示范區、湖濱生態建設示范區、湖城共融建設示范區、人居環境建設示范區6個海綿城市重點示范區,編制《海綿城市重點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推進海綿城市連片亮點區域建設工作。
“吸”水“長”流
全域建設生態宜居高原湖濱海綿城市
眾所周知,在全國范圍內,傳統的排水模式,是一種快速排水的理念。按照傳統的降雨徑流治理邏輯,只有不斷改造城市排水系統、不斷擴大硬質河道斷面,才能維持排水能力與降雨壓力的線性關系。勢必導致過度依賴排水系統和硬質化河道,無法有效解決水體環境污染問題;城市建成區內實施改造的難度越來越大;經濟投入巨大,但系統改造效率極低等方面快速城鎮化背景下的城市水文“難題”。

呈貢區泛春湖水環境整治 供圖
2012年4月,在《低碳城市與區域發展科技論壇》中首次提出了“海綿城市”的概念。然而,作為省會城市——昆明市雨水資源化利用的起步較早,2009年,就在全國率先創新出臺了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管理規定,將雨水利用設施建設納入節水“三同時”管理,有效管控雨水徑流,開啟了海綿城市建設的探索之路。
2016年以來,編制了《昆明市海綿城市建設專項規劃(2016—2030年)》和相關技術標準體系,成立了市、區兩級海綿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在全市域廣泛開展海綿城市建設。尤其是2022年5月成功申報為國家第二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以來,昆明市以全域建設生態宜居高原湖濱海綿城市為目標,從防洪排澇和助力滇池治理兩方面切入,全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多層級系統謀劃,通過在流域層面實施多項面山截洪工程,在城市層面開展行泄通道建設、排水管網提升改造和內澇點“一點一策”治理工程,構建“上截、中疏、下泄、低排”的城市防洪排澇工程體系,提升城市防洪排澇能力,保障水安全,在防洪排澇上出成效。灰綠藍綜合統籌,全面開展排水管網雨污分流改造,全面改造二環內外市政道路、小區庭院,降低污水溢流的風險;要求全域所有新、改、擴建項目因地制宜建設低影響開發設施,削減雨水徑流污染,為滇池治理做貢獻。

呈貢區生態建設項目 供圖
經過兩年多的建設,昆明市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建設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截至目前,昆明市海綿城市建設累計達標面積188.51平方公里,占建成區面積比例41.34%。全市共7大類251個入庫項目,已開工項目246項,已完工項目160項。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水務院所長、博士程小文表示,解決城市缺水問題,必須順應自然。而海綿城市建設則從“尊重自然、重視源頭、綠色優先、系統治理”四個基本原則破題,充分發揮城市規劃管控功能作用對推進昆明市海綿城市建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義。

怡水盤江海綿公園
針對昆明特點與問題,昆明市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開展引領型、實用型、攻關型課題研究,著力破解海綿城市建設本地化的關鍵問題。加快海綿城市標準體系修編,推進《云南省海綿城市建設技術規程》《云南省海綿城市建設工程設計標準》《云南省海綿城市建設標準圖集》三項省級地方標準出臺實施;加快昆明市智慧海綿信息化平臺建設,建立海綿城市建設項目技術研發和管控制度,不斷優化完善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庫,進一步加強對示范項目的監管;發展海綿經濟和海綿產業,推動海綿城市建設向縱深發展,全力打造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昆明樣板”。
【新聞多一點】
——住建部對32個省的351個城市的內澇情況調研顯示,有213個城市發生過不同程度的積水內澇,占調查城市的62%;內澇災害一年超過3次的城市就有137個,甚至擴大到干旱少雨的西安、沈陽等西部和北部城市。
——水利部統計,全國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嚴重缺水;在32個百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 ,有30個長期受缺水困擾。
——據生態環境部和住房城鄉建設部統計,全國295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232個城市排查確認黑臭水體2720個 ,約80%城市存在黑臭水體……
云南網記者 余紅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