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杜甫的詩句震顫了迢遙的歷史。錦江之水一直被詩人所吟誦,被世人所歌唱。古有李冰治水安蜀州,今有古堰兒女守水源,為了讓成都人民喝上放心水、安全水、健康水,都江堰全市上下持續開展城鄉飲用水安全提升惠民工程,助力成都經濟可持續綠色發展。
圖據丨折耳兔
一江岷水,永遠清澈。近年來,都江堰市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財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投入資金6.7億元,開工建設供排水、污水處理站、智慧水務、水源保護、水環境治理和灌區現代化提升改造等內容,不斷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持續強化水資源保護,不斷提升水污染防治成果,連續多年城市水質綜合指數排名成都市第一,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不間斷護航成都超大城市的飲用水安全。
圖據丨何勃
做加法:強化“三項措施”
11月23日,記者從都投集團獲悉,按照省住建廳、成都市水務局的要求,2023年10月10日成都蓉環供水水質檢測公司(國家城市供水水質監測網成都監測站)對都江堰市西區水廠出廠水、管網水、末梢水和居民加壓調蓄設施供水進行現場采樣監督檢測,檢測結果所有指標全部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22)。這是自2010年西區水廠投產以來,連續14年水質指標全部達標。從一個側面反映都江堰市城鄉飲用水安全提升方面取得的顯著成效。
據了解,近年來,都江堰市強化措施,在基礎設施上做“加法”。首先,強化管網覆蓋。完成市政排水管網普查467公里,預處理204公里,管網檢測171公里,病害治理128公里,構建“七橫二十七縱”覆蓋城鄉的管網體系。其次,強化設施配置。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功能配置,讓飲用水保障和污水處置覆蓋全域。擴容提升供水廠2座、配套完善城鎮污水處理廠17座、污水站144個。再次,強化智慧運用。加快推動管理和服務智慧化轉型,構建全域智慧化立體監測體系,聯動都江堰水利發展中心構建多級智慧監控中心,布局完善30個水質自動監測站、289臺視頻監控設備、19套電子圍欄。
做減法:狠抓“三類整治”
兩千多年來,都江堰市作為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和成都平原最重要水源涵養地,持續發揮作用,滋養成都平原沃野萬里,守護巴蜀兒女安居樂業。畫家吳小融的家坐落于都江堰市聚源畫家村,旁邊就是碧波蕩漾的走馬河。上世紀90年代末,吳小融決定建一個工作室,她到成都周邊的一些地方考察過,在尼瑪澤仁等畫家大力推薦下,她來到位于聚源鎮迎祥社區。她說:“一看見這條河,我一下就被迷住了,水是那么清、那么綠,是一種翡翠綠,這是在市區看不到的。我就下決心在這里定居了。”對很多來都江堰旅游、定居和投資的人而言,翡翠綠的水是最大的吸引。據了解,錦江流域都江堰段柏條河、徐堰河、江安河、走馬河等河流水質持續保持II類水質,優良水質達標率100%。都江堰市還榮登中國凈水百佳縣市第一名。
問君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據了解,近年來,都江堰市狠抓三類整治,在源頭防控上做“減法”。首先,強力開展生活排污整治。全方位整治下河排污口56個,持續強化生活垃圾處置力度,完善標準化垃圾分類投放站點1100個,強化餐廚油污集中收集處置,分布式處理設施3座,處理規模達10噸/日。其次,開展排污企業整治。地毯式排查全市2000多家企業污染情況,加快企業生產方式綠色低碳轉型,長峰、都剛、拉法基等企業投入資金3億多元實施超低排放改造,將空氣污染通過雨水途徑對水源污染降到最低。第三,強力開展面源污染整治。劃定農村畜禽禁養區707平方公里,建成農業面源污染監測點1個,累計關停畜禽養殖場192家,全市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為100%,把農村“散亂污”對水源污染降到最低。
做乘法:依靠“三支力量”
都江堰市河渠縱橫,細心的市民會發現,市域內每條河流岸邊都樹立著的河長制公示牌,不僅公示有河長姓名、電話,還有河流沿革和歷史故事。住在都江堰大道幸福公寓的張大爺說:“每天清早出來晨練,一看到這些公示牌,我們心里就踏實了,知道這條河有這么多人上心,作為都江堰人,我們更要自覺地保護河流。”而來自重慶的游客張女士說:“看到這些河流的故事,就覺得河流仿佛有了生命,我們能了解她的歷史,明白這座城市的文化源遠流長。”
據悉,都江堰市河長辦設立300余個公示牌,內容涵蓋河道名稱、起止點、河道長度、各級河長姓名和聯系方式、河長職責、管理目標、河長辦網址、河道故事等信息,對河道保護起到了重要作用。說到這些公示牌,就不得不提到都江堰市近年大力推行的河長制。
2017年,都江堰市制定出臺全面實行河長制管理方案和實施意見,明晰明確河長制管理工作任務。近年來,都江堰市依靠三支力量,在共建共治上做“乘法”。首先,切實發揮執法隊伍作用。持續開展零點、亮劍、綠盾行動,零容忍查處沙石盜采、水環境污染案件,案件數量呈逐年下降趨勢。其次,落實河長監管主責。建立政府主導、部門監管、全社會參與的水源地和水污染防治的常態化巡河機制,市、鎮(街道)、社區政府河長+微網格民間河長共同參與。截至目前,464名三級河長、200名民間河長,累計巡查河湖5萬人次。
第三,充分發動市民群眾參與。4萬余名社區干部、網格員、志愿者、群眾、商戶等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污水排放、垃圾傾倒、企業排污、水源污染等防治,切實增強全民參與水源地保護意識和自覺性。
做除法:筑牢“三項制度”
近年來,市河長辦與市檢察院緊密合作,掛牌成立生態旅游檢察聯絡室,拉開協同推進長江流域岷江水源生態環境保護帷幕,旨在強化水生態治理,筑牢長江流域岷江水系環境保護司法屏障,形成水環境、水生態和水資源共建共治共享綜合治理體系,這是全國首家生態旅游檢察聯絡室。該聯絡室的成立,凝聚部門工作合力,強化行政執法能力,提高執法威懾力,解決一批水環境保護治理突出問題,扎實推動水務依法行政和天府水源依法保護。
這正是都江堰市不斷筑牢三項制度,在體制機制上做“除法”的具體體現。首先,完善水環境保護制度體系。科學劃定飲用水水源及特殊水源保護區166.7平方公里,更新53個界牌、21個警示牌、22個宣傳牌、3900余米隔離網。制訂十四五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和飲用水水源保護實施方案,確保上下齊心、整體聯動。其次,制訂水環境目標考核體系。科學制訂保護責任清單、目標考核體系和責任追究制度,落實到政府工作全過程各方面。保護區內禁止項目開發,禁止引進和布局工業項目、對水源消耗較大的文旅項目,禁止河道兩側200米范圍內項目開發,確保飲用水從源頭不受污染。第三,建立跨區域聯防聯控機制。針對沱江錦江和金馬河三大流域水域面廣、流域長等特點,深化跨區域聯防聯控,主動加強與上游阿壩州以及下游崇州市、溫江區等聯合巡河執法,深化河湖長+警長+檢察長+法院院長河湖管理保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建立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長效制度,嚴打砂石盜采違法行為。
通過以上一系列措施,都江堰境內地表水斷面的水質達到國家II類以上、水質達標率常年保持在100%,都江堰市獲評全國第六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據市水務局負責人介紹,未來,都江堰市將始終把水資源保護作為首要民生工程和首位責任擔當,樹牢上游意識,堅定上游責任,動員全民參與,以抓鐵有痕的上游擔當和我為人人的奉獻精神,全力守護天府之源的藍天碧水,全力保障天府成都的用水安全,堅定當好成都市2100多萬市民飲用水安全的守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