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寧: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
摘要
•幫你速讀文章內容
青山疊翠,碧水潺潺。走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典型示范區的山水武寧,就像走進一幅美麗的山水畫。

地表水、大氣各項指標均保持國家一級標準,負氧離子濃度常年處于“優良”水平,持續刷新生物多樣性記錄……近年來,武寧人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越來越多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寫在青山綠水間。
護好一湖秀水
每天晨曦微露,位于武寧縣石渡鄉安樂村的武寧縣恒桂生態養殖基地在啾啾的鳥鳴聲中醒過來。隨著基地主人王震手向上揚起,池中的鱸魚迅速圍攏過來,爭食水中的飼料,清澈的池水中,魚兒不時翻起陣陣水花。

武寧縣境內河湖密布,庫灣河汊眾多,歷來是漁業大縣。近年來,為確保一湖碧水永續利用,武寧縣投入2億元,大力開展河湖“清四亂”“清河行動”等專項整治,全力推進庫灣清理,清理廬山西海2.5萬個養殖網箱和345座庫灣,讓河湖水質有徹底的改變。

優良的水資源也為精品漁業提供最佳的水源。武寧縣先后引進福建天馬、箬溪鱘魚、浙江魚菜共生等設施漁業,投入25億元,發展工廠化模式養魚。工廠引入潔凈的水源,利用室內水循環系統過濾凈化、循環流動,進行高密度養殖,形成水養魚、魚護水的生態循環養殖模式。

近年來,武寧縣持續加大環保資金投入和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全力補欠賬、補短板、強基礎、提水平。全縣投入4億多元建成水生態循環凈化處理項目,實現縣城、農村、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全覆蓋。同時,投入8000多萬元沿修河武寧段打造41.2公里最美岸線,加強水生態修復和河道長效管護,不斷改善水環境,一幅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水美鄉村畫卷逐步展開。
修復一座礦山
入夏以來的武祥礦山公園,綠草如茵、鳥語花香、彩蝶飛舞,假山、長廊、花園一應俱全,令人賞心悅目。

武寧縣武祥石業有限公司地處武寧縣官蓮鄉蓮花村,是一家從事石材加工的企業。自建礦以來,武祥石業有限公司將綠色發展始終貫穿在礦山的規劃、設計、建設和運營管理全過程,嚴格按照“邊開采、邊治理、邊恢復”的原則,持續開展生態環境治理工作。2023年,公司投入3000余萬元打造武祥礦山公園,累計治理面積約57000平方米,礦區綠化覆蓋率達100%。

與此同時,公司通過改進技術,引進封閉輸送帶、霧炮抑塵裝置等先進設備,推進礦產資源綠色開發利用,開采、加工、倉儲、運輸每一道工序,都達到綠色環保生產要求。如今的武祥石業公司,一改往日人們對礦區臟亂的刻板印象,處處整潔有序、空氣清新、環境優美。

近年來,武寧縣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礦山環境治理作為綠色發展的重要內容,積極探索礦山修復有效的途徑和方法,致力于恢復礦山生態環境。按照“一礦一策”治理方案,通過采取土地復墾、轉建設用地、工程治理、自然恢復等方式,推進當地廢棄礦山環境的修復。
武寧縣共有107個歷史遺留礦山圖斑整治,涉及面積191.66公頃。通過積極開展生態修復,截至目前,全縣廢棄礦山綜合治理完成率達97.5%,計劃到今年年底實現全縣無歷史遺留廢棄礦山。
守好一片山林
“這里的山好、水好、空氣好,這一趟來得特別值!”在省級森林康養基地——北灣半島情緣谷景區,來自福建的游客王仁高滿意地說。

北灣村位于修河之濱,環境優美卻交通不便。2017年,得益于村里優越的生態資源,引入農旅公司進行綜合開發,種植櫻花、紫薇、蓮花、山茶花等四季花海2000余畝,枇杷、楊梅、桃、梨、柑橘等應季水果,將村里老舊民房進行改造,吸引大量游客前來觀光旅游。

北灣半島是武寧縣利用生態資源,發展生態旅游的生動寫照。
2017年,武寧縣首推“林長制”,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走出一條由“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向“山更青、權更活、民更富”的綠色生態發展新路子,全面提升武寧縣林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讓“綠水青山”成為武寧人的“幸福靠山”。

武寧縣將18個鄉鎮劃為200個網格,每個網格均配有一名護林員及對應的監管員、警員和林長的“一長三員”源頭管理組織構架。聘用專職護林員200人、監管員208人、警員18人,進一步提升森林資源保護工作力度和管理水平,實現了579名“林長”對418萬畝林地的分級管理全覆蓋,實現“山有人管、林有人護、責有人擔”,負責具體到每個地塊、山頭。

如今的武寧縣,已經成為一個集生態農業、生態旅游于一體的美麗家園。全域旅游迸發出新的活力,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力。今年1至5月,全縣綜合旅游人次378.55萬人次,綜合旅游收入36.25億元。(余慧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