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世界變化太快,非我所能理解。”
近年來,房地產行業低迷已成共識,不少房企因債務問題而擔憂不已。哪家公司會崩潰,看似只是時間問題,這一點并不令人驚訝。

然而意外的是,曾經的江西豬業巨頭正邦科技最近發布公告,宣布江西雙胞胎農業將作為破產重整的主導投資方。
三年前,正邦科技還是江西首家年產值過千億的民營企業,被譽為“江西第一民企”,現如今卻走上了破產重整的不歸路。
僅僅兩年,正邦科技就虧損了320億,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正邦科技的發展陷入僵局?


2020年是所有正邦人引以為傲的一年。
那年,56歲的董事長林印孫以320億元的身家成為江西首富。
林印孫作為正邦的創始人,在江西商界也是一個傳奇人物。

早在1985年,21歲的他就擔任了江西撫州臨川飼料廠的廠長。
和當時的國企一樣,這家缺乏市場的飼料廠債務累累,一度瀕臨破產邊緣。
為了推銷飼料,林印孫帶領團隊貼本賺吆喝,他親自將飼料送到農戶家中,“免費使用!”
看到農戶們半信半疑,他還胸有成竹地保證,任何問題都由他負責。
就這樣,他一點一滴地開辟了市場。
到了90年代初,臨川飼料廠不僅還清了債務,還首次上繳了60萬元的稅款,26歲的林印孫成了有名的商業才俊。
時間不斷前進,市場經營環境卻發生了巨大變化。
在國企改革浪潮中,時代的紅利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但也有企業因此愁云慘淡。
1994年,臨川飼料廠順利改制成民營企業,廠長林印孫成了企業的實際掌控者。基于此,兩年后成立了中外合資的正邦實業。

緊隨其后,正邦又陸續涉足農藥化工、保健品、乳制品等行業,開始了多元化發展之路。
2003年,利用生產飼料和獸藥的天然優勢,林印孫又收購了江西養豬育種中心,正式進入養豬業。
從飼料到養豬,可視為林印孫的一次巧妙轉變,生豬養殖是生豬產業鏈中的中游環節,飼料占養豬成本的大部分。
盡管養豬業只是業務的延伸,飼料業務仍是主流。
2007年8月,正邦集團的飼料業務平臺正邦科技在深交所上市,成為江西首家民營農業上市公司。
但在養豬行業,正邦始終平平無奇。2013年正邦的生豬出欄量僅剛破百萬,而溫氏股份已達千萬,正邦在對手面前,還是小弟。
然而,命運再次眷顧林印孫,2018年豬瘟來臨。
那年國內撲殺生豬120萬頭。第二年豬瘟繼續肆虐,又撲殺了39萬頭,國內生豬產能一度嚴重不足。
市場供需失衡,意味著逆轉的機會已至,林印孫自然不會放過。
正邦從國外引進11120頭優質種豬,創下了最大引種量的紀錄。
到了2020年,正邦的生豬出欄量達到955萬頭,一躍成為行業第二。養豬業已超過飼料業,成為正邦的核心業務。
當年,站在行業風口的正邦,仿佛連豬都能飛起來,豬肉價格持續飆升,一度達到每斤20元以上。
林印孫在此迎來了自己的高峰期:年產值突破千億,年凈利潤57億元,個人財富暴增,坐穩江西首富之位。

2021年1月的正邦年會上,林印孫意氣風發,不僅宣誓要沖擊世界500強,現場還獎勵了數臺百萬豪車,顯示出江西首富的氣派。

林印孫在高光時刻的雄心壯志與后來的跌落形成了鮮明對比。
在一個重要的行業會議上,林印孫提出了一個令所有人震驚的目標:2022年實現一億頭生豬出欄。當時,中國“豬老大”牧原股份的出欄量僅有1800萬頭。
面對林印孫的宏大口號,許多業內人士表示這是不可能的,認為這只是“衛星”。
但林印孫的自信來自于他過去的成就。
2007年,正邦的生豬出欄量僅有8萬頭,到了2020年,這一數字已翻到了955萬頭。
在這14年間,正邦科技的生豬出欄量增加了119倍,平均每年增長9倍。

因此,在林印孫看來,2年內實現1億頭出欄的目標完全有可能。
加之豬肉價格持續堅挺,林印孫賭的是時間仍站在他這一邊。
為實現這一雄圖,林印孫制定了“四搶”戰略——搶母豬、搶仔豬、搶欄舍、搶人才。
為搶奪市場,正邦不惜動用所有積蓄,甚至打破行業常規,以高價購買母豬和仔豬。
正邦的年報坦承,“外購母豬的性能不及公司自產母豬,外購仔豬的成本高于公司自產仔豬。”
然而,林印孫已無暇顧及這些細節,他真正搶的是時間和金錢。
為搶奪欄舍,正邦還推出了養豬新模式——養殖戶代養。
養殖戶依照正邦的圖紙建造豬場,驗收合格后,正邦先付建造費,后續提供豬苗、飼料和收購服務,收豬時再支付代養報酬。
正邦因此再投入20多億,合作養殖戶數量從2702戶飆升至6409戶,目標是“再造一個正邦”。

2021年,正邦交出了一份令人矚目的成績單,當年出欄生豬1493萬頭,較2020年增長56%,首次突破千萬頭大關。
然而,現實卻狠狠打了林印孫一個耳光,此時的正邦正處于困境之中。
因為豬肉市場價格已從18元跌至5元,遠低于養豬成本線。整個2021年,21家上市豬企虧損達431億元。
其中最慘的正是大規模擴產的正邦,當年虧損高達188億元,幾乎抵消了過去十年的利潤。
此時的林印孫已不復當年豪情,面對重重壓力,他承認:“養豬不僅是風險,更是兇險,一不小心就會損失慘重。”

瘋狂擴張和搶奪市場,這些都是業內通行的做法,但為何偏偏是正邦破產了?
對于養豬企業而言,豬肉周期性的直接影響就是業績的波動。

豬肉供不應求時價格上漲——導致生豬存欄量過度增加——進而引起豬肉過剩——豬肉價格下跌——養殖戶虧損導致生豬存欄量減少——豬肉供應不足……如此循環往復。
在牧原股份、溫氏股份等養豬龍頭的經營中,豬肉周期的影響尤為明顯。
這意味著在有利可圖的時期,就應預見到未來可能的虧損。因此,幾乎所有豬企都會保留一定的現金,以安全渡過周期波動。
但周期的長短不定,無人能預測未來的市場變化。
林印孫曾體驗過順風順水的快感,他的賭注是時間會站在他這邊。
上一次豬肉價格高峰從2019年初持續到2021年初。
這意味著正邦剛剛準備全力以赴時,市場已經變天。
除了錯誤的市場判斷,正邦的破產還因其落后的管理模式。
雄圖壯志的正邦建立了眾多豬場項目,前期大量資金投入,卻因資金鏈問題導致很多豬場半途而廢。
而代養農戶飼養的豬到了2022年還出現了斷糧情況,饑餓的豬甚至出現了相互攻擊的情形。
飼料供應不穩定,頻繁死亡的豬只讓大量養殖戶陷入困境。
另一方面,為了快速回收資金,正邦采取提前出欄的策略,導致銷售的商品豬平均重量從上年的126公斤/頭下降至96公斤/頭,減少了約30公斤/頭。
對于所有豬企來說,周期就是一場危機:既有風險也有機遇。
那些未能抵御住周期風暴的企業,只能倒在黎明前,眼睜睜看著他人賺取利潤。
2022年下半年,豬肉價格開始回升,許多堅持下來的豬企開始逐漸扭虧為盈。

2022年10月,正邦的玉米供應商錦州天利糧貿向法院申請對正邦科技進行破產重整。
曾經的中國“養豬第一股”雛鷹農牧,因多元化而崩潰。而如今的江西豬王,也因為老板的賭性而迅速衰落。
這些案例背后,都是由于貪婪和短視導致的悲劇。
希望未來的養豬企業能更加穩健經營。
來源: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uper?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952954837188678893%22%7D&n_type=-1&p_fro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