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處理廠建設有新意_中國建設新聞網
污水處理廠建設,既是重點民生項目,也是改善生態環境、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基礎工程。近年來,重慶、天津、浙江等地創新污水處理廠建設方式,融入花園、光伏、科普等元素,在有效提升城市污水收集能力及處理能力的基礎上,實現安全性、經濟性、景觀性以及環境友好性相結合的最大效益。
“污水處理廠+花園”增顏值
近日,重慶市沙田污水處理工程(一期)PPP項目廠區部分順利竣工驗收,標志著這座兼具“顏值”與“智慧”的“花園式”污水處理廠即將全面亮相。
據介紹,沙田污水處理廠采用“地下污水處理、地上健身中心”的創新理念。上部為景觀綠化綠地,公園面積約3萬平方米,配套建設球場、步道等設施,整體設計圍繞“樂活與生態”兩大主題,布局以休閑運動、生態文化、科普教育為特色的多種活動空間。
下部為污水處理車間,車間采用雙層加蓋,廠區衛生防護距離僅50米,節約土地約610畝,達到了綠色低碳的要求。同時,冬天車間溫度比室外高5攝氏度,夏天車間溫度比室外低5攝氏度。該車間已于去年正式投用,目前按照兩萬噸規模運行,近期污水處理規模為10萬立方米/天,遠期污水處理規模為20萬立方米/天。相關負責人表示,沙田污水處理廠的污水處理工藝為國內先進成熟的改良型A2O工藝,在保障污水、污泥處理達標的前提下,最大化地節約了項目的建設投資及運行成本,保障該片區水環境安全的同時實現了節能減排的良好效果。
吉林省四平市西湖濕地公園內,綠草茵茵。家住附近的張大爺像往常一樣騎著單車在附近鍛煉,“誰能想到以前的臭水溝如今是這樣的光景,用‘鳥語花香’形容也不過分吧。”張大爺笑著說。讓張大爺發出感慨的這片濕地,是被稱為“花園式”污水處理廠的四平市污水處理廠“打造”出來的。
據悉,該污水處理廠完成了“四平市污水處理廠技術改造項目”和二期項目收尾工程及配套設施安裝工程,全面實現18萬噸日處理生產能力,實現了污水處理出水水質穩定、持續達標。經過處理的污水還通過中水回用的方式,用于工業用水、園林綠化、西湖濕地補水等方面。
“污水處理廠+光伏”助節能
在節能減排、低碳環保的大環境下,“污水處理廠+光伏”的模式在不少城市推廣開來。
今年6月,江蘇省昆山市首個污水處理廠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完成建設并實現全容量并網發電。據了解,該項目采用“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模式,裝機容量約0.6兆瓦,發電面積約2829平方米,預計年均發電量60余萬度,每年可節約標準煤189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05噸、硫氧化物排放量3.8噸、氮氧化物排放1.3噸,真正實現生態效益與節能減排“雙贏”。
天津市津沽污水處理廠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也順利實現全容量并網發電,該項目污水處理規模為65萬立方米/天、設計年發電量1390萬度、減少碳排放約1.2萬噸。
相關負責人介紹道:“我們創造性提出‘五維一體’新模式,即‘高效污水處理、高品質再生水、污泥資源化利用、新能源供冷供熱、分布式光伏+儲能’五大維度。”津沽污水處理廠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建設就是落實新模式的舉措之一。未來,津沽污水處理廠將與咸陽路污水處理廠、北倉污水處理廠形成聯動,三座污水處理廠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預計年發電量將達到2000萬度以上,每年預計可為污水處理廠節約運行成本150余萬元,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4萬噸。通過統籌水資源推動綠色發展,形成低碳供應鏈、循環鏈的有效聯動。
“污水處理廠+科普”傳知識
浙江、山東等地的污水處理廠集污水再生利用和科普功能于一體,通過體驗式、互動式的實驗演示、專業解說等方式,讓參觀者親眼見證污水處理各環節的操作。
禹上生態公園坐落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塘河南側智溢路與濱河路交叉口,由余杭污水處理廠四期項目利用上部空間建設而成,總面積5.2萬平方米。該公園作為余杭區首座全地下污水處理廠環保科普展示園,踐行低碳環保理念,采用透水鋪裝、雨水花園等多種海綿城市建設方法以及棚頂光伏發電等綠色節能科技,雨水花園可有效消納園區雨水,光伏發電量可覆蓋園內照明用電和70%辦公用電;作為兼具水生態、水科技、水文化的教育實踐綜合體,通過連接北側余杭塘河綠道及禹上生態文明教育館,拓寬綠道使用空間與場景,形成一個完整的綠色生態廊道,將水文化、水循環、水環保等理念傳遞給社會公眾。
上海市寶山區泰和污水處理廠的負一層是科普教育基地,每年都有不少青少年走進廠內參觀,通過傾聽講解、觀看科普宣傳片、觀摩模型設施、觸摸電子屏玩問答游戲等形式感知上海污水治理的百年歷程。在進一步了解泰和污水處理四大步驟以及各類現代化設備的基礎上,現場感受污水處理全過程,了解“污水化清水”的神奇。據介紹,泰和污水處理廠擁有多種高科技手段,其中,各類現代化設備和智慧導覽APP可以實時監控廠區設備及人員情況,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時保障廠區運轉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