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一座交通科技園的綠色探索之路
在全自動恒應力壓力試驗機旁,兩位研究人員在討論實驗結果。
混凝土結構件生產線可生產路緣石、植草磚、六棱磚等產品,年產可達10萬噸。
交通科技園建有全省最大的建筑3D打印工廠。 圖片均為李沐鍵攝
“資源再生,生生不息”。在山西固廢資源化利用交通科技園的入口,由建筑3D技術打印的行云流水般的八個大字格外醒目,詮釋園區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的使命和責任。
新動能蓬勃涌動、七大業態相輔相成、產業鏈條不斷完善……今年5月,作為全省開發區“三個一批”活動的呂梁分會場的企業代表,交通科技園一期項目投產、二期項目奠基的良好進展得到了廣泛關注。
在這座占地200余畝、總投資5.75億元的現代科技園里,山西路橋再生資源開發有限公司緊扣“一體兩翼”發展思路,以綠色能源、節能環保、低碳服務為發展方向,以打造“國內一流固廢資源綜合利用標桿企業”為目標,構建起“研發中心+中試基地+生產基地”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
立足山西省情,聚焦交通領域
探索固廢資源化利用新路徑
在文水經濟開發區,國金電廠和交通科技園這兩座現代化工業園比肩而鄰。一條白色的管道高架在離地6米7米的距離,從山西國金電廠延伸出來,連接到山西固廢資源化利用交通科技園的膠粉車間,管道上寫著“工業抽氣至路橋用汽”。
管道里是電廠發電后產生的溫度不足的末端蒸汽,它們在交通科技園瀝青罐區找到了用武之地——切塊抽絲后的廢舊輪胎制成膠粉,接入蒸汽脫硫后加入瀝青,加工成改性瀝青產品。
不僅是末端蒸汽,“交通科技園的順利投產,顯著提升了國金電廠的灰渣利用率,從而實現了灰渣處理費用的有效節約。”山西國金電力有限公司的相關負責人說。
山西既是能源大省,又是工業大省。2021年,全省產生固廢4.26億噸,填溝造地等處置占比大,綜合利用量僅1.7億噸。加強廢棄物綜合利用創新鏈建設,提高工業廢棄資源綜合利用率,已成為推動我省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求。
交通科技園由山西交控集團主導、山西路橋集團投資建設,位于呂梁市文水縣經濟開發區,地處太原、晉中、呂梁三市的“黃金交會點”,周邊電廠、鋼鐵廠等產廢企業眾多,為固廢資源的利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年來,山西路橋集團深耕工業固廢再利用市場,組建了專業化的二級子企業“山西路橋再生資源開發有限公司”。立足山西省情,聚焦交通領域,再生資源公司致力于研究工業固廢的循環利用,實現了工業固廢的資源化、規模化利用,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低碳之路。
目前園區內生態構件、生態水泥、建筑3D打印、高品類橡膠瀝青、鎂基聲屏障、高性能摻合料、瀝青制品等七大業態已基本成型。一期全面投產達效后,年可利用固廢30余萬噸,年產值2.8億元,實現利潤4000余萬元。
培育新動能,轉換新成果
激發園區科技創新驅動力
7月1日上午,在3座巨大的高性能摻合料成品庫下方,幾名工人忙著進行收尾工作。本月中旬,生產線將進入聯動調試;月底,生態水泥和高性能摻合料將正式投產,年可消納20余萬噸灰渣。
生態水泥是再生資源公司多年研發成果,也是企業大力推廣的拳頭產品,今年生態水泥在交通科技園正式投產,有利于進一步發揮企業潛力、增加產品產能、拓展新的市場。
31歲的周冬冬是山西大學的博士,也是山西路橋再生資源公司副總經理和園區研發團隊的負責人。在他眼中,依托科技園項目,開展固廢資源化規模化利用技術攻關,高標準建設的固廢利用與低碳交通材料實驗室是勇攀技術高峰的科學階梯,整個園區的核心驅動在于科技創新。
“實驗室擁有12個功能室,常規檢測設備80余臺,同時購置了SEM、XRF、XRD、TGA等精密檢測分析儀器,用于探究固廢利用過程中的微觀機制。”介紹起實驗室建設,周冬冬如數家珍。
近年來,企業持續推動“固廢資源化利用”“科技創新成果推廣”攻關,陸續開展了CFB灰渣、鋼渣、煤矸石等固廢材料的20余項科研課題研究,先后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授權專利19項;完成標準5項,省部級QC成果5項;注冊商標2項。
由山西路橋集團牽頭起草的《煤氣化爐渣路面基層施工技術指南》《CFB灰渣注漿采空區施工技術指南》等地方標準,不僅是省內,也是整個交通領域首次發布的公路建設領域固廢利用標準。
在我省公布的2023年度山西省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上,山西路橋集團和所屬再生資源公司聯合申報的“煤基固廢中鋰鋁戰略資源高值利用的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榮獲山西省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該項目在系統研究煤矸石、粉煤灰及CFB灰渣等煤基固廢高值與規模化利用中攻克了關鍵性創新技術,研發出低成本、高固廢摻量的“路橋生態水泥”,產品各項性能指標均處于同行業領先水平。作為水泥穩定材料應用于路面基層(底基層)、采空區注漿及路基改良土等,目前已應用在隰吉高速、昔榆高速、離隰高速、黎霍高速、西北二環、209國道等公路項目建設中。
打造中試基地,搭建產學研平臺
暢通產業化道路“最后一公里”
2023年,我省廢棄資源綜合利用產業較上年增長65.6%,增速位居全省規上工業之首。今年省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實現廢棄資源綜合利用產業集群營業收入達到1100億元。顯而易見,廢棄資源綜合利用產業,這一“先天”具備綠色低碳屬性的產業正成長為推動我省高質量發展的新興力量。
把科研和實踐成果轉化成技術專利,是提升企業能力、拓展企業影響力的有效手段。然而,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輸出,一直以來是學術資源和市場轉化對接的難點。為此,再生資源公司逐步探索出一條從科技研發到局部試點,再到全面推廣的固廢利用產業化道路,在實踐中形成了一定基礎的新質生產力。
交通科技園積極推進產學研用一體化平臺建設,聯合山西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太鋼、晉能、焦煤等固廢排放企業,構建了“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科研創新體系;在建設完整產業鏈的同時,打造了獨樹一幟的起到橋梁和紐帶作用的中試基地。2022年,交通科技園獲批建設“山西省工業固廢資源化綜合利用中試基地”,這也是全省唯一一家與固廢資源利用相關的中試基地。
建筑3D打印是交通科技園發展的七大業態之一,主要是利用增材制造及切片技術,將電腦中的圖形數據直接轉化成實物,大大降低了制造復雜度,同時還為建筑設計和施工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交通科技園建有全省最大的建筑3D打印工廠,車間內矗立著混凝土(砂漿)3D打印機,可以根據客戶需求定制生產精準度要求高的異型建筑構件,打印出用于園林景觀、市政項目及公路工程輔助設施等產品。
“我們與交通科技園緊密合作,成立了以博士、碩士為骨干的科研團隊,將鎂基粉煤灰聲屏障技術引入到科技園開展中試。”據山西大學環境工程專業方莉教授介紹,新型鎂基粉煤灰聲屏障固廢摻量可達50%以上,吸聲性能可以達到高效吸聲材料標準,園區可年產100萬平方米聲屏障吸聲材料。
再生資源公司還結合S2B2C營銷模式,積極落實“整合資源+交易平臺+終端市場”的三級經營策略,全面推動山西路橋集團在固廢資源化利用、交通裝配式智能建造和路域經濟領域的發展。目前,在全省公路項目中,累計推廣利用工業固廢5370余萬噸,節約成本4億元,打通了固廢資源利用的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
“企業已構建了‘研發中心+中試基地+生產基地’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形成了從研發到產品轉化的完整產業鏈。”山西路橋再生資源開發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總經理張宏表示,在積極履行國有企業責任、推動行業綠色低碳發展的同時,企業將向全社會輸出更多可資借鑒推廣的模式經驗,朝著打造“國內一流的固廢資源綜合利用標桿企業”全力奮進。
山西日報記者冷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