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濤:智能進階,能讓環境產業找到“椅子”嗎?
時間:2024-07-04 09:59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徐冰冰整理
評論(0)
“現在各行各業都很卷,沒有哪個行業能在原來的跑道上繼續躺著賺錢,即便是新興的電動車行業也卷得冒火。” 6月20日,在“2024上海固廢熱點論壇”上,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E20研究院院長傅濤以“用人工智能賦能環境產業”作主題演講。
他指出,當前,每個國家都面臨壓力,世界經濟現在正處于水火之中。這種壓力來自于產業的深刻轉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的方面講,是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一次升級。
傅濤
01 環境產業面臨重構需重新思考自己的站位
原來行業有很多細分門類,每個人都是產業鏈的一環,做好自己就能雨后春筍般地舒張性生長。現在沒有一個產業,沒有一個供給商品供不應求,有也是因為限制導致的局部供不應求。這種狀況讓每個產業在原來的路徑上變得舉步維艱。
學科也一樣,綜合性越強的大學,專業越多,但產業規模化發展的時候如火如荼,真正到了場景應用時發現就業困難,形成了所謂的“四大天坑”(生化環材四大學科)。其實不只是環境學科面臨這樣的情況,各個學科都有壓力。
產業重構的趨勢在各個行業清晰可見,傳統產業都在被重新定義。比如大疆重新定義無人機成為軟件公司,生活廣場在定義商場,汽車行業也在大量地進行顛覆,物業公司在定義后房地產業。很多傳統產業都在被重新定義,這種變化引申出來就是產業重構。
那么,環境產業是在什么背景下進行重構的呢?
傅濤指出,環境產業本來就是工業文明的一個附屬品,是成長最晚的產業門類。當工業文明發展到了200多年以后,后三五十年才有了環境產業。這些年中國環境產業發展迅速的原因是高速推進的城市化,環境設施的大量缺乏給了產業巨大的規模化空間。伴隨工業化的發展,中國成了世界第一大工業國,大量的污染物產生在中國,所以給了以末端治理為核心的環境產業足夠的盈利空間。
如今情況已經發生變化,環境產業當初所依附的城市化和工業化都發生了根本性的動搖。污染最嚴重的工業被限產關停轉移,各種高污染排放的行業都在發生變化。環境產業以前是這些行業的保鏢和保姆,現在主人沒有了,無法繼續做保鏢和保姆。城市化也是如此,所以環境產業面臨的困境本質上是由產業重構引起的。
傅濤用“搶椅子”的例子比喻產業重構。生態文明擺好的椅子”是有限的,站起來之前每個人都有“椅子”,但起立后再坐下的時候未必還能搶到,這時候產業被重新定義。
依附性的環境產業是定義別人,還是被別人定義?到底是金山銀山就是綠水青山,還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取決于誰是本底。如同環境污染治理以前是分而治之,各個區域是分隔的,現在高鐵地鐵的出現把城市連成一張網。這張網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如果不連入這張網,流量就會被吸走,比如遠離地鐵站、高鐵站旁的房子價格會低一些。這個重構是產業界的重組,過程中,我們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站位。
環境產業在產業重構中最大的價值在哪里?傅濤指出,環境設施存續時間長,空間屬性大。
新中國成立100周年(2049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達成時,環境基礎設施仍然在運營。但很多行業沒這么幸運,比如火電廠就不能保證2049年有多少在運營。但仍然在運營的環境設施未必永遠屬于環境產業,它們可能是城市化市政集團的分支,也可能是鋼鐵公司的深度處理廠,也可能是農產品的預處理廠。因此,環境產業要想在未來的產業重構中立足,必須守住自己的地盤。
環境產業從專業化分工到產業融合,最有成長空間和最有定義空間的是有機廢棄物,最有維度的是垃圾焚燒,它實際是個節點。
環境基礎設施能否成為城市的物質與能源的樞紐?傅濤曾在“2023固廢戰略論壇”上講過,垃圾焚燒是城市之心,垃圾處理廠如果只處理廢物就是城市靜脈,如果能將廢物變成能源、新資源,那就是城市之心。環境產業只有回歸城市之心,才能做到陰陽融合,如果只是靜脈的終點,那就不是城市最有核心位置的奇點。(相關鏈接:傅濤:為行業立心 為產業立命,構建眾神回歸的產業生態)
02 人工智能就是新質生產力將改變環境產業
產業重構過程中一個重要的推動因素就是新質生產力,重構過程中化生出了人工智能。因此,人工智能本身就是新質生產力。
人和動物最大的區別是會使用工具,有了工具就可以提高生產力,有了“火種”就能居住,有了“鐵器”就能耕種。每一次工業革命技術認知的進步都推動了人類對世界認知的進步,第一次以分子為代表,第二次以原子為代表,第三次以量子為代表,每次認知帶動的技術還原稱為工業革命。認知的進步,將技術還原成工具,提高了人類的生產力。所以從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科技就是第一生產力。
傅濤認為,新質生產力不是認知帶來的進步,而是源于還原能力。因為人工智能開辟了黑箱模型,讓人類認識到機理也能夠產生工具,人類可以從社會規律中進行總結從而開發大模型,進而指導工具升級。這次工具的升級不是因為認知而產生的,所以是新質生產力。這源于人類還原能力的進步,是第四次生產力革命,是一個更大的創新革命,是創新方法論的改變與革命。這個變革會改變很多行業,是生態文明的伴生品。現在生態文明只有中國在提,中國是工業文明的終結者,同樣是生態文明的開啟者,沒有辦法簡單地把產能轉移給世界,需要尋找新的出路。
人工智能正在改變所有行業,也將改變環境產業。如何改變環境產業?傅濤總結了人工智能對環境產業發展的影響。
人工智能的探索對于固廢行業來講并不陌生,第一階段始于八九十年代,那個時期就已經有了自動化,南通的太平洋公司是中國第一個注冊的專門做自動化的公司。自動化已經到了一定的高度,比如編程運轉、DCS、選擇程序模塊一鍵啟停,都是自動化的范疇。
第二階段是信息化,講究的是統一和集中。與其他行業不同,環境設施的屬地性很強,污染物分散在各地,而且不允許跨地域轉移,這就造成了環境產業對信息化的要求更強烈。環保行業很早就在開展信息化工作,建立統一的數據標準,打破數據壁壘,形成統一的駕駛艙。通過機理研究,形成白箱模型,可以精準控制火焰、加藥、曝氣、鼓風,這都是以集中和統一為核心的信息化。
第三階段是“數字化和智慧化的探索”,“數字化和智慧化工作,只要不離開人的判斷,都不屬于智能范疇。傅濤認為,智能的核心是自主,一個設備、單元、場景、原生應用,可以自主做出判斷,不亞于一般工人或技術人員的判斷,才能稱之為智能。
第四階段才是智能化,智能化源于數理模型的出現,代表事件是AlphaGO在2014年戰勝了世界圍棋大師李世石。戰勝象棋大師靠機理模型就可以,因為象棋的行棋邏輯相對簡單,而復雜的圍棋算法需要數理模型才能戰勝。數理模型超越了人的邏輯分析,它的出現標志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啟。之后出現的Alpha Zero不僅能夠通過機理模型來學習,還可以自判斷、自學習,甚至創辦了新的算法,開發了新的下棋攻略,與人類的思路完全不同。
因此,人工智能在于邊端自主,加上智能化、智慧化、數據化的調用,基于環境場景的原生生態的設計需要三大支柱,需要思維鏈,需要相應的大模型的支撐,也需要檢索工具的增強,更需要一個智能體Agent批量工具的產生。這三個領域的集成可以讓環境領域分散的環境設施,根據智能場景極大地發揮效率。
到底是“智能+”還是“+智能”?如果是“+智能”,就利于傳統業務提高效率。但無論是“+信息化”,還是“+數字化”,都是“+智能”,都沒有改變原來的業務邏輯,所以不是戰略級的。如果把智能作為底盤,做“智能+環保”,就是基于智能的邏輯重組環保邏輯,那么智能進階就是戰略級的。戰略級的智能進階一定是企業CEO的事,戰術級的 “+智能”并不需要公司一把手負責,副總、信息部的主管就能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提高效率,產生效果。
如果從戰略級角度分析智能進階,這是一個大的話題,是環保行業彎道超車,在戰略重構中搶位置最重要的砝碼。傅濤認為,未來生態文明的“椅子”中有沒有環境產業的一席之地,決定于環境產業有沒有智能化工具,有沒有把“智能+”作為底盤的工具,如果有就一定有位置。
這個道理同樣適用于環境學科,如果環境學科只是局限于幫助千行百業處理污水、垃圾,是沒有前途的。因為毛要依附于皮,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把環境設施管理作為一個底盤,空間就會變大,作為技術的底盤就是環境產業,管理底盤的突破已經實現。
十二年前,中國水網發布了一篇關于環保局長出路的文章,其中談到,環保官員的升遷路徑很狹窄,甚至一些觀點認為當上環保局局長就意味著職業官員生涯的終結。但現在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多位生態環保干部走上省部級崗位,就是因為環保現在成為生態文明的管理底盤了。
為什么環境產業難?就是因為它還是依附性的產業,不是產業底盤,不是“環保+鋼鐵”、“環保+化工”、“環保+工業化”,而是“城市化+環保”。當環保不能成為第一主語的時候,就不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前的“金山銀山就是綠水青山”是花錢治理環保,現在強調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要讓生態環境成成為底盤,這樣才可以實現管理利益、產業利益和就業利益。
現在正值招生季,傅濤呼吁大家更科學地認知環境學科的定位,環境產業是最有資格成為生態文明底盤的產業,環境學科是最有可能成為底盤的學科,但我們現在在錯失這種機會。所以智能進階是環境產業搶位置最重要的動力,人工智能就是新質生產力,如果不從戰略上擁抱智能一定會被淘汰。
03 智能進階是戰略選項E20選擇與智者同行
在智能化的背景下,E20的戰略定位也做出調整,從智庫平臺,轉變成智能智庫雙引擎的環境縱深生態平臺。
E20一直與領跑者同行,選擇與百度智能云結盟。傅濤表示,百度是世界級的人工智能公司,是中國當之無愧的領跑者,相信百度會成為走得最遠的人工智能公司。E20將百度智能引入環境領域的戰略計劃,目的就是要改變環境產業。相信未來的環境產業要么善用人工智能,要么被人工智能所淘汰。
E20也將和百度聯合開辦人工智能學習交流班,共同探討人工智能的方法論路徑。班級主要分為三個類型,一類針對環境產業AB方陣企業,一類針對環境產業CD方陣企業,還有一類針對環境領域的IT企業。
“為行業立心,為產業立命”是E20現在的使命,心是行業的基本凝聚點,為產業立命就是為產業創造良好的發展氛圍。傅濤表示,如果環境產業找不到自己的心命所在,就會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