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環印跡 | 四十年風雨兼程,打造環境專業人才培養新高度 ——訪環境學院黨委書記王燦教授
四秩春秋,砥礪奮進。四十年來,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始終圍繞國家需求,堅持立德樹人,堅持“頂天立地”,堅持服務人民,為我國環境保護事業和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貢獻。值此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四十周年之際,我們特別策劃了“清環印跡”系列訪談活動,回顧學院發展歷程,展望學院未來前景,并寄語新時代環境人。讓我們共同期待這一系列訪談的精彩呈現,共同感受一代代環境人的堅守與熱愛。
王燦,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現任環境學院黨委書記,曾任環境學院環境規劃與管理系系主任。
在本次訪談中,王燦老師總結了環境學院黨組織在學院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介紹了學院人才培養理念,并解析了環境專業人才所需具備的素養。下面,讓我們跟隨王燦老師的視角,了解環境學院在黨委領導下人才培養和學生工作的特點。
1
黨組織引領高質量發展
回顧環境學院40年的發展歷程,王燦老師指出,學院黨組織始終發揮著把方向、聚力量、保落實的政治核心作用。學院黨委帶領著基層黨支部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始終堅持和加強黨對各項工作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黨的政治功能與組織功能,以黨的政治優勢與組織優勢,領導和推動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各項工作,確保學院發展過程中始終堅持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秉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繼承和發揚“愛國奉獻,追求卓越”的清華精神、“又紅又專,全面發展”的培養特色和“熱愛我環境,光大我事業”的專業情懷,涌現了一批模范黨員和先進集體,如北京市優秀共產黨員、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等。在我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過程中,歷次的國家重大決策、重大環境處理處置事件中也始終能夠看到清華環境人的身影。這些先進個人與集體激勵著環境學院的師生逐步成長為成為立德樹人的楷模、愛國奉獻的先鋒,戰斗于環境保護事業的第一線。
王燦老師表示,在黨的領導下,學院始終堅持做“頂天立地”的研究,既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又面向學科前沿。40年來,從早期面向流域湖泊的專門治理,到現在“土十條”“水十條”“氣十條”“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等的出臺,國家的環境問題治理與宏觀政策決策背后,都有環境學院的教師隊伍、科技人才和科學技術的有力支撐。“從未來來看,我想我們仍然要堅持做“頂天立地”的研究,需要在新的一些環境問題,比如全球氣候變化、環境健康、人工智能的環境應用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持續發揮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在整個環境學科上的引領作用。”王燦老師對學院未來的發展寄予期望。
2
堅持面向國家需求與
學科前沿的人才培養
人才培養一直是環境學院的核心工作。王燦老師指出,學院的人才培養工作始終基于對國家需求和學科前沿的系統研判,以及對教育和人才未來需求的深入分析進行布局。
回首過去40年,環境學院為我國環境學科人才培養作出了巨大貢獻。學院共培養了3000多名學士、3000多名碩士、1000多名博士。我國第一位環境工程專業的博士張曉健就是當年的環境工程系培養的。環境學院長期擔任教育部高等學校“環境科學與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的主任單位,在環境學科諸多課程與教材的建設過程中開展了引領性的探索工作。
隨著環境問題的復雜化、全球化,環境學院的人才培養也在不斷進行適應性調整,進行分層次分類培養。環境學院于2011年設立全球環境國際班,這是清華大學第一個面向全球環境問題開設的環境專業本科生培養項目。近年來,結合對大學書院制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環境學院也進一步調整了環境專業本科生的培養模式,通過未央書院、探微書院和秀鐘書院三個書院,分別側重于面向數理基礎、化生基礎和交叉工程的環境學科學生的培養,以培養具有學科交叉知識儲備的人才,更好地解決復雜環境問題。在研究生培養方面,學院將學術型碩士全面轉向專業學位碩士,更好地滿足社會的一線需求;同時,在博士生培養體系中做了系統的規劃和設計,延伸了一些培養要求,擴展了博士生培養方向的選題范圍,加強了博士生相關專業研究素養的培養。
3
要兼具專業技能與社會責任感
王燦老師認為,環境學科具有天然的交叉性,需要環境、物理、化學、生物、地學等多個基礎學科的知識,但要更好地解決環境問題,需要的不僅是扎實的專業技能,還需要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在環境問題的診斷上,我們需要回溯到污染物的來源——社會經濟系統。這個系統中既涉及人的行為,又涉及生產工藝、社會組織、產業結構、城市布局等。環境問題的綜合性、交叉性和復雜性,要求我們在傳統環境學科之外,還需要具備一定的經濟、社會學科的知識儲備。環境學院在修改和完善學生培養方案的過程中,也始終堅持對交叉學科的開放性,鼓勵多學科交叉系統解決問題。
環境問題的綜合性源于社會的發展,必須要回到社會的發展中尋求解決環境問題的方案。因此,環境人才不僅需要具備交叉學科背景,在專業技能上成才,也需要在精神上成才,即要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只有將兩者相結合,才能了解到環境問題的本質。在解決環境問題時,既要有科學的精神,也要有人文的情懷;既要有歷史的眼光,也要有全球的視野,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找到生態環境問題的可持續性解決方案。
環境學院重視學生第二課堂的建設,王燦老師認為,社團活動和社會實踐都是同步培養學生專業技能與社會責任感的沃土。過去40年中,環境問題經歷了從局地、區域到全球的發展歷程,環境專業相關的學生社團建設與發展也體現了這樣的變化特點,如隨著“雙碳”目標的提出,在學生綠色協會、學生清源協會基礎上,又增加了學生碳中和研究協會等。王燦老師希望同學們堅持從社會密切關注的環境問題出發,找到學生活動的切入點,通過實踐既能增加自己的收獲,也可以利用自身所學服務身邊的同學,同時也服務校園文化建設與社會需求,形成更大的影響力。
面向未來就業,王燦老師希望同學們能夠持續提升交叉學習的能力、與人溝通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以更好地應對未來社會和環境發展問題。
采訪 | 包婉茵
文稿 | 晏妮
視頻 | 狄迪
編輯 | 張楠楠
責編 | 陳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