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調研行」為過去24年垃圾填埋畫上句號,一座“垃圾山”的蝶變轉型
江西南昌,固廢處理循環經濟產業園。站在120米高的觀景平臺往下眺望,開闊的空地上,滿眼的綠色蔓延開來。這是一個巨型山坡,山坡上覆滿綠布。“我們眼前的綠布是防滲覆膜,在這底下填埋的是南昌過去24年來的生活垃圾。”講解員向記者介紹道。

麥園生活垃圾填埋場現狀(王曉穎 攝)
這座山坡的前身是麥園生活垃圾填埋場,這曾是南昌市唯一的生活垃圾填埋場所。截至2021年封場前,這里填埋了約1700萬噸的生活垃圾。數以萬計的生活垃圾每天被送往這里,臭氣熏天、滋生蚊蠅。
“傳統填埋垃圾產生的問題主要是氣和水。”江西洪城環境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江西鼎元生態環保有限公司董事長熊威解釋道,傳統敞開式垃圾填埋,除了產生異味臭氣,雨水進入垃圾后,滲濾液外溢還會污染周邊河道,嚴重影響周邊居民的生活環境。2017年至2021年,周邊群眾年均投訴1000余件,群眾反映強烈。特別是中央環保督察以來,麥園環境治理被中央環保組列為重點環保問題,納入整改清單。
為打贏麥園環境治理攻堅戰,南昌市委、市政府決定提前對垃圾填埋庫區進行終期封場,累計投入約35億元,打造南昌固廢循環經濟產業園,一手抓系統治污,一手抓轉型升級。

南昌固廢循環經濟產業園
據現場講解員介紹,終期封場工程就是對原先的垃圾填埋庫區表面進行覆土覆膜、雨水倒排、滲濾液倒排,以及沼氣收集處理。庫區垃圾發酵后會產生沼氣,通過管道被輸送到沼氣發電廠,年平均發電0.438億度電,相當于約4.6萬戶居民的一年的生活用電。
“我家距離這里2公里,以前到了夏天,打開窗戶屋里都是臭味。自從這里封場以后,基本就聞不到異味了。附近還種了綠植,我們偶爾還會帶孩子來這里逛逛。”南昌經開區蛟橋街道知愛社區居民陰佑聰告訴記者。
隨著垃圾堆體覆土覆膜,南昌過去24年的生活垃圾填埋畫上句號。過去“垃圾成山”得到治理,新的生活垃圾又何去何從?
在麥園焚燒發電廠,每天早上5點半到下午7點,400多趟均載8噸的垃圾車循環往復,成千上萬的生活垃圾被送至卸料大廳,隨后進入垃圾倉發酵,等待焚燒。記者來到垃圾倉控制室,透過玻璃窗往下看,五顏六色的垃圾聚集成海,倉頂上有三個酷似“娃娃機”抓夾的垃圾吊,一次能抓起約8噸的垃圾。操作員們熟練地操縱著機器,將垃圾送進爐膛焚燒。墻上的監測畫面上跳躍著熊熊火焰,垃圾燃燒產生的熱量進入發電機組中轉化為電能。

垃圾倉內,成千上萬的生活垃圾等待發酵焚燒(陳驍 攝)
“我們一天的發電量大概是140萬度,除去自身的產業用電,約有120度輸送給當地居民,可以解決經開區12萬戶居民一天的生活用電。”江西洪城康恒環境能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龔宇亮告訴記者,針對群眾最關心的清潔焚燒問題,焚燒發電廠采用高標準的煙氣處理設備,處理后的煙氣優于國標,達到歐盟2010標準。
南昌曾遭受“垃圾圍城”之痛,而現在全市垃圾焚燒處理能力達4800噸/日,實現城市原生生活垃圾全量焚燒處理和“零填埋”。自2022年以來,群眾投訴基本實現“歸零”,麥園環境綜合整治工作贏得周邊群眾認可。“垃圾山”從“污點”變“亮點”,實現蝶變升級是南昌積極響應國家雙碳政策,加快產業綠色轉型的一次生動實踐。
未來,南昌將遵循“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核心原則,將麥園打造成具有南昌特色的全國一流的集固廢處置、環衛科技研發、環保科教功能于一體的生態花園式循環經濟產業園,為打造低碳城市,實現“雙碳”目標增添新動能。(工人日報客戶端記者 陳驍 王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