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垃圾場生態蝶變:土地資源再利用,垃圾“重生”為資源
中國新聞網2024-06-30 20:50
中新網南昌6月30日電 題:垃圾場生態蝶變:土地資源再利用,垃圾“重生”為資源
作者 門睿 臧赫
位于南昌市西北方向的南昌固廢處理循環經濟產業園背靠青山。仲夏時節,園區內外滿目翠綠,初到此處的人難以想到,這里曾是因環境污染問題被頻繁投訴的麥園生活垃圾填埋場。“那時填埋場垃圾裸露在外,臭氣熏天,雨天路上積水泛黃,我們都不愿靠近這里。”2017年來附近居住的居民陰佑聰告訴中新網記者,填埋場的環境污染曾為他的生活帶來不小困擾。
麥園生活垃圾填埋場于1997年投入使用,截至2021年封場,其作為南昌市唯一的生活垃圾填埋場所累計填埋了1200萬立方米、約1700萬噸垃圾。
記者近日隨2024年“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江西主題采訪團來到南昌固廢處理循環經濟產業園時,卻看到另一番景象:原本的填埋庫區經過覆膜覆土已不見垃圾蹤影,部分完成封場的區域長出茂盛植被,其上架設的太陽能光伏板鱗次櫛比。站在場邊呼吸,也未感到異味。

曾經的南昌麥園垃圾填埋場填埋庫區如今已經通過終期封場工程,變為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用地。(中新社記者門睿 攝)
印象的反差來自于南昌固廢處理循環經濟產業園的落成。為治理填埋場異味問題,產業園對填埋庫區進行了終期封場,通過9層覆蓋工序,將980畝垃圾填埋庫區轉變為分布式光伏發電示范項目建設用地。覆膜之下,填埋垃圾產生的沼氣經收集沿導氣管輸送至沼氣發電廠;垃圾滲濾液分流至處理設施,實現與山體地表雨水、園區生活生產污水的“三水分離”。覆膜之上,厚度達90厘米的土層使種植綠色植被成為可能,也為光伏板架設提供合適的地表條件。
目前,在填埋垃圾已沉降穩定的區域內已架設有光伏板超80畝。南昌固廢處理循環經濟產業園相關項目負責人熊威介紹稱,按照計劃,該項目最終將鋪設總占地面積約600畝的光伏板,建成后年發電量約5000萬度,相當于5萬戶家庭的一年用電量。
垃圾填埋場終期封場完成后,南昌市生活垃圾不再填埋處理。每天清晨5:30起,裝有生活垃圾的垃圾車陸續開至園區垃圾焚燒發電廠的卸料大廳,將垃圾倒入垃圾倉。經過5至7天的發酵脫水,具備燃燒條件的垃圾將被投入溫度約950℃的焚燒爐,用于發電。
垃圾焚燒發電廠附近,餐廚垃圾處理廠正在無害化處理南昌市的餐飲垃圾與廚余垃圾。經過預處理與厭氧發酵等環節,每天有300余噸餐廚垃圾在這里以沼氣、沼渣和沼液等形式實現生產再利用與無害化排放。
據產業園工作人員介紹,上述垃圾焚燒發電廠與沼氣發電廠所發電量不僅能滿足廠區生產生活需要,余電還將上網供千家萬戶使用。
“沒有無用的垃圾,只有放錯位的資源。”江西省生態文明研究院副院長王偉告訴中新網記者,循環經濟產業園的建設不僅能節約資源、減少浪費,還有助于恢復當地地貌生態,提高周邊地區生態環境質量。
產業園建成后,曾長期困擾周邊居民的異味與污水問題得到解決,蔥蘢青山再次煥發生機。“現在,我們經常帶著孩子到園區附近游玩,在家附近就能親近到大自然。”陰佑聰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