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肇慶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林琳 通訊員 賴小琴
6月24日上午,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在北京頒發。其中,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肇慶)資源與環境技術研究院院長侯浩波主持的項目“大宗細粒固廢低鈣重構制備超穩材料關鍵技術及應用”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據悉,該項目針對大宗細粒固廢規模化安全利用的重大需求,在國內外首次提出了細粒固廢惰性組分常溫低鈣活化機制等固廢資源化與污染防治理論體系。項目團隊首創了大宗細粒固廢常溫低鈣活化新方法等關鍵技術,并通過創建細粒固廢“低鈣常溫解聚、超穩化學固結”與重金屬“嵌入晶格固化”等新技術,成功實現了細粒固廢的規模化安全利用,形成了全產業鏈創新體系。
在當前國家綠色低碳循環發展背景下,該成果已在礦冶、交通、水利等行業進行工程示范及推廣應用,遍及全國20個省市自治區及“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工程運行結果滿足了全球最嚴格的環境標準,實現了我國固廢排放量占比半數以上的細粒固廢規模化安全利用從0到1的突破,引領我國細粒固廢安全利用走在國際前沿,為推動我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們團隊此次獲獎既是武漢大學的榮譽,也是武漢大學(肇慶)資源與環境技術研究院的光榮,研究院2018年落戶肇慶市高新區以來,肇慶市委市、政府,高新區黨工委、管委會給予了巨大的支持與信任。”侯浩波表示,該院將以肇慶市“無廢城市”建設、高新區“碳達峰試點園區”建設為契機,繼續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科技創新支持肇慶市相關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肇慶市加快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新格局。
值得留意的是,此次頒發的國家科技獎中,多個獲獎項目的參與單位在肇慶有投資布局。未來,這一系列國家級科技創新成果將有機會進一步輻射肇慶地區的產業與科技互促互強。如參與完成“全過程優化的鋰電固廢高效低碳處理技術與應用”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的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肇慶布局了生產基地,帶動肇慶新能源產業發展;同樣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的“海水養殖魚類精準營養技術體系構建及產業化應用”項目的參與單位,廣東海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肇慶市高要區大灣鎮投資建有肇慶高要海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多年來,海大集團通過增資擴產,不遺余力推動肇慶市現代農業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