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李碗容
實習生 張伊婷
通訊員 丘劍山
6月24日,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武漢大學李德仁院士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此次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中,由湖北主持完成的通用項目共19項,比上一評審年度(2020年)增加10項,增幅達111.1%。

李德仁院士
從獲獎種類來看,湖北省實現了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三大獎種的全覆蓋。最高科學技術獎1人;“磁致增強熱電性能新方法與熱電磁耦合新效應”等2個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多核磁共振成像(MRI)裝備研制”等6個項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海上風電安全高效開發成套技術和裝備及產業化項目獲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大容量鋰離子電池精準制造核心技術與裝備”等9個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重點產業領域成果涌現。我省獲獎項目均有力支撐五大優勢產業和九大新興特色產業創新發展,其中光電子信息產業領域2項、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領域5項、生命健康產業領域2項、高端裝備產業領域3項、北斗領域3項,節能環保產業領域3項、新材料產業領域1項。這些獲獎項目引領了哪些領域的突破,極目新聞記者帶你詳細了解。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李德仁院士
李德仁院士是國際著名的測繪遙感學家,我國高精度高分辨率對地觀測體系的開創者。他攻克了衛星遙感全球高精度定位及測圖核心技術,在核心元器件受歐美等國出口控制的情況下將國產資源三號衛星遙感影像自主定位精度從300多米提高到3-5米;推動并共同主持“高分”重大專項,研制我國遙感衛星高精度數據地面處理系統,實現了我國自主可控的高精度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研發了高精度機載和車載移動測量系統,解決了邊境雷區、西部無人區、海島礁等危險困難區域測圖難題,引領了航空與地面測繪遙感的重大變革。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1.磁致增強熱電性能新方法與熱電磁耦合新效應
由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趙文俞教授主持完成的“磁致增強熱電性能新方法與熱電磁耦合新效應”項目。該項目在國際上率先提出了磁致增強熱電性能新方法的原創思想并得到了實驗證明,發現了在納米尺度上調控電子輸運的電子庫效應和電子多重散射效應,開創了熱電與磁交叉創新和熱電磁能源轉換新材料及變革性技術研究的新方向。

武漢理工大學獲獎項目負責人合影
2.煤/生物質燃燒過程PM2.5生成與調控
由華中科技大學徐明厚教授團隊完成的“煤/生物質燃燒過程PM2.5生成與調控”項目。團隊首創了基于特征化學組成-粒徑分布的PM模態識別方法,發現了PM2.5新的生成模態并揭示了其生成機理,建立了完整的PM2.5生成理論;構建了全尺寸顆粒物生成預測模型,實現了顆粒物生成的準確刻畫和預測;創立了基于礦物表面化學反應和液相物理捕集共同作用減少細顆粒物生成的定向調控方法,實現了PM2.5源頭控制,為低碳條件下污染物控制提供基礎指導。項目成果已在大型燃煤/生物質發電機組示范應用,實現了顆粒物和有毒痕量元素的高效聯合脫除。本項目在研究過程中,培養了國家級人才9人次、擔任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負責人6人次。

華中科技大學獲獎項目負責人合影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1.豬基因組選種選配技術體系創建及應用
由華中農業大學趙書紅教授牽頭完成的“豬基因組選種選配技術體系創建及應用”項目。針對豬基因組功能位點解析不清導致遺傳評估準確性低、基因組育種大數據難以高效計算等國際技術難題,趙書紅教授帶領豬基因組與育種團隊發明功能位點高通量挖掘及基因芯片技術產品、研發基因組選種選配大數據算法工具,研制種豬性能測定設備及標準,創建了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豬基因組選種選配技術體系,實現全流程國產化,并在揚翔、中糧等生豬育種龍頭企業規模化應用。

2.多核磁共振成像(MRI)裝備研制
3.大宗細粒固廢低鈣重構制備超穩材料關鍵技術及應用
由武漢大學侯浩波教授主持完成的“大宗細粒固廢低鈣重構制備超穩材料關鍵技術及應用”的項目,針對大宗細粒固廢規模化安全利用的重大需求,在國內外首次提出了細粒固廢惰性組分常溫低鈣活化機制等固廢資源化與污染防治理論體系,首創了大宗細粒固廢常溫低鈣活化新方法等關鍵技術,創建了細粒固廢“低鈣常溫解聚、超穩化學固結”與重金屬“嵌入晶格固化”等新技術,成果已在礦冶、交通、水利等行業進行工程示范及推廣應用,遍及全國20個省市自治區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工程運行結果滿足了全球最嚴格的環境標準。實現了我國固廢排放量占比半數以上的細粒固廢規模化安全利用從0到1的突破,引領我國細粒固廢安全利用走在國際前沿,創建了再生資源高效利用新產業,為推動我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4.低鉑、高效燃料電池膜電極組件工程化成套制備技術及應用
由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潘牧教授主持完成的“低鉑、高效燃料電池膜電極組件工程化成套制備技術及應用”項目突破了CCM型膜電極制備、水/氣傳質以及超薄組件封裝等難題,實現了我國CCM型膜電極零的突破,并成功進行了成果轉化,擺脫了對國外膜電極產品的依賴,還實現對國際壟斷國家的反向輸出,推動了我國燃料電池產業化進程。
5.固廢填埋場氣液致災原位測控技術與裝備
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主持完成了“固廢填埋場氣液致災原位測控技術與裝備”項目。該研究所提出了“透明填埋場”概念,以實現給固廢填埋場做個“CT”的目標。經過近20年攻關,發明了氣液運移原位隨鉆探測裝備和防滲系統破損原位探測裝備,實現了污染物組分時空分布的原位同步檢測與可視化,以及防滲系統毫米級漏洞的精準定位。
為弄清致災機理,團隊研發了填埋場氣液致災多場耦合試驗裝置,創制了強吸附、低滲透材料、發明了氣液致災源頭調控與長效阻控等關鍵技術,實現了固廢填埋場工程災害的主動防控,有效提升了填埋場安全服役年限。
據悉,相關技術與裝備已實施專利轉化,獲批國家先進技術裝備、專業特種車輛(工信部),成功應用于武漢金口、深圳光明等國內數百個固廢填埋,并推廣應用至吉吉斯坦、緬甸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同時支撐了大科學裝置(地鏡)的研制,為“污染防治攻堅戰”“無廢城市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提供了關鍵科技支撐。
6.新型顯示器件高分辨率噴印制造技術與裝備
由華中科技大學尹周平教授團隊牽頭完成的“新型顯示器件高分辨率噴印制造技術與裝備”項目原創高分辨率電流體噴印新原理新工藝,發明了電流體噴印新噴頭、新技術和新裝備,國際首創多款柔性顯示器件并占領高端市場,實現高分辨率電流體噴印從理論、技術、裝備到應用的系統性創新。項目成果已應用于新型顯示龍頭企業和科研單位,支撐成果轉化企業入選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與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產生了重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海上風電安全高效開發成套技術和裝備及產業化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1.高鐵相抗蝕膠凝材料設計/制備技術及嚴苛環境工程應用開發
由武漢理工大學硅酸鹽建筑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王發洲教授牽頭完成的“高鐵相抗蝕膠凝材料設計/制備技術及嚴苛環境工程應用開發”項目創建了高鐵相高抗蝕膠凝材料體系,突破了硅酸鹽水泥組成與性能設計局限,發明了高鐵相膠凝材料制備技術及性能調控方法,在水泥生產線以及核電、海工、水利、國防等一批典型嚴苛環境重點重大工程規模應用,創造了顯著經濟社會效益。
2.大容量鋰離子電池精準制造核心技術與裝備
由華中科技大學周華民教授團隊主持完成的“大容量鋰離子電池精準制造核心技術與裝備”項目創立了大容量電池的異構電芯設計方法,突破了涂布-輥壓-卷疊的寬幅高速制造工藝,攻克了液-固長程制造的智能聯動精確調控技術,研制出自主可控的系列裝備。團隊獲授權發明專利200余項,制定國家標準12項,形成了大容量鋰離子電池精準設計、制造、檢測與應用技術體系。項目研制的裝備實現了完全自主可控,應用覆蓋全球鋰離子電池的主要龍頭企業,市場占有率全球領先,確立了我國大容量離子電池制造技術的全球領先優勢。

華中科技大學獲獎項目負責人合影
3.新型電力系統大規模鋰電儲能關鍵技術及應用
由華中科技大學文勁宇教授牽頭完成的“新型電力系統大規模鋰電儲能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創新國內外沿用動力電池的鋰電儲能路線,按電力系統要求全面重新設計新型鋰電儲能,在國家科技計劃持續支持下,歷時14年,從電芯設計-電站控制-電網應用全鏈條創新,首創高安全長壽命低成本鐵鋰電芯新體系,創建百兆瓦鋰電電站高速高精協同控制技術,創立新型電力系統鋰電儲能精準規劃方法,使鋰電成為第一個規模化應用的新型儲能技術。團隊與國內行業主要企業合作,率先建成首個分布式和集中式百兆瓦鋰電儲能里程碑電站,引領了鋰電儲能跨越式發展;研發了鋰電儲能系列產品,開發了儲能規劃軟件,均已在工程實際中得到推廣應用。
4.高效可靠的海量數據存儲系統關鍵技術及應用
由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馮丹教授牽頭完成的“高效可靠的海量數據存儲系統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首次闡明面向存儲介質特性的精細粒度多級并行調度機理,提出融合多介質的橫向拓展存儲組織新模式,發明動態重構硬件的近數據處理加速方法,首創局部性與相似性結合的高效數據去重方法,提出基于間隔感知的多維特征盤故障預測方法以及基于復合局部性的大條帶編碼快速修復方法等,突破了異構融合存儲體系結構、高效近數據處理、高效數據去重、高可靠保障等關鍵技術瓶頸,研發出高效可靠海量數據存儲系統并產業化。團隊獲授權發明專利213項,制定國家標準9項(牽頭6項)、電子行業標準2項(牽頭1項),開發的固態盤仿真工具SSDSim被10個國家的100余家機構應用于存儲控制器研發。項目技術成果成功應用于部分廠商,在金融、通信、安防等關鍵行業逐步實現了國產化替代。
5.北斗三號衛星導航系統星載銣原子鐘技術實現與應用
6.隧道重大地質災害源探測評估及處置關鍵技術
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焦玉勇教授主持完成的“隧道重大地質災害源探測評估及處置關鍵技術”項目在隧道不良地質超前探測、風險評估和安全處置關鍵技術方面形成了優勢和特色,通過中鐵十一局、漢陽市政集團等工程單位在實踐中反復打磨和提升,成功應用于高速鐵路、高速公路、水利水電等多領域,湖北、福建、山東、西藏、新疆等20余省份的隧道工程建設,解決了鉆爆法隧道施工受艱險地質條件制約的多個難題,切實保障了工程的安全、質量和工期,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有力推動了隧道及地下工程領域科技水平的提升,為實現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做出了貢獻。

7.骨性錯頜畸形防治新技術體系的創建與臨床應用
由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陳莉莉教授團隊主持完成的“骨性錯頜畸形防治新技術體系的創建與臨床應用”項目創立畸形早期精準預防新策略、創新正畸加速新技術、創建健康輕力矯治新體系。團隊首創頸椎骨齡定量分期法和個性化早期預防矯治器,實現早期預防理念與技術齊步革新,顯著降低嚴重骨性錯頜畸形發生率;研發新型微磁和多功能近紅外正畸加速器,高效促進頜骨改建和牙齒移動;發明低摩擦力傳動直絲弓矯治器及技術,精準施力健康矯治,使Ⅱ級以上牙根吸收減少50%,牙槽骨開窗/開裂降低30%,正頜手術率降低20~30%。產品獲批醫療器械注冊證7個,獲得國際FDA及CE認證,在19個國家的2000多家口腔診療機構推廣應用,受益患者超過200萬。
8.北斗高精度實時融合監測技術與重大工程應用
由武漢大學姜衛平教授團隊牽頭完成的“北斗高精度實時融合監測技術與重大工程應用”項目瞄準基礎設施安全服役與智能運維的國家重大需求,在變形觀測、分析、評估和監測平臺等方面取得多項原創性成果,形成自主創新的北斗高精度實時融合技術體系與監測裝備,實現了1毫米級、實時、自動、三維一體化變形監測,為基礎設施安全監測提供了新模式。成果已廣泛用于鐵路、橋梁、大壩等重大工程的安全監測,顯著提升了我國大型基礎設施安全監測和智能運維能力,推進了北斗智能融合技術的應用和發展。
9.工業級高功率光纖激光器關鍵技術及產業化
由華中科技大學閆大鵬教授團隊主持完成的“工業級高功率光纖激光器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創新地解決了增益光纖光致暗化與拉曼效應抑制、半導體激光泵浦源波長鎖定、光纖合束輸出光束質量提升等亟待解決的國際難題和關鍵工藝的基礎上,開創了圓形改性雙包層大模場光纖激光器體系,自主研制了6大類200多個品種工業級光纖激光器,涵蓋了激光制造亟需的各種高端光纖激光器。近三年團隊研發的高功率光纖激光器在1500余家國內用戶應用35余萬臺,并出口至500多家國外用戶,應用5萬余臺。
(來源:極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