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菊學姐,原創好文,歡迎轉發分享。
眾所周知,生(物)化(學)環(境)材(料)因就業問題,不幸成為四大天坑專業。可是,就在最近,北京化工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李慶卻不服氣了。
李主任在采訪中表示,大家口中的生化環材是四大天坑,但在他們學校,這些專業全部都是國家級的特色學科或者一流專業。

眼看高考成績發榜在即,考生和家長們的志愿填報之戰已經悄然打響。教育部也在此時友情提醒:千萬別盲目聽信“冷熱專業”的論調。
對于李主任的言論,網上也是炸開了鍋。一些網友表示認同,認為不能盲目輕信“冷熱專業”的說法。有個網友還現身說法:他外甥學的就是環境專業,今年已經被華為錄取了,這充分說明了冷門專業也是有春天的。
不過,也有網友提出質疑:李主任說的是“我們學校”的“生化環材”都是一流專業。這就是說,北京化工大學的這些專業是國家級的特色學科,但其他學校的同類專業可能就不一定了。

“生化環材”真是天坑嗎?
之所以,這些專業被戲稱為四大“天坑”,原因嘛,無非就是“錢途”不夠亮堂。但北京化工大學的李主任卻告訴我們,這些專業在他們學校可是響當當的國家級特色學科或一流專業。也就是說,別看名字冷門,它們可是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寵兒”。
說到這里,我們不得不為這些“天坑”專業正名一下。就拿材料工程來說,這可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存在:手機的屏幕、汽車的車身、建筑的鋼筋,這些都離不開材料工程師的智慧。
再說環境工程,環保可是當前的頭等大事,沒有環保專家,我們的地球該怎么辦?所以,說“生化環材”是天坑,實在是低估了它們的價值。

正如張雪峰老師說的,“生化環材”不是不好就業,而是現在的大學生可能接受不了它的就業環境和就業條件。
比如:化學專業的畢業生想進化工廠,其實是很好進的,但你要知道,首先化工廠一般所處的環境都比較偏,不可能是在大城市;其次是化工廠的工作有一定危險性;再則化工廠的工作底薪不會低,但上限可能會比較有限。
張雪峰老師還表示,其實現在的“生化環材”已經今非昔比了,醫藥、新能源行業的發展,已經把這四個專業給帶出坑了。

比如說,現在熱銷的化妝品的生產都是需要化工專業的參與的,還有芯片的生產,也跟材料專業相關。
再比如,人的壽命越來越長,未來活到150歲都有可能,生物學再與人工智能相結合,未來生物學必將迎來新的爆發與增長。
另外,不同學校的辦學水平、師資力量和資源投入是不一樣的,這些都會影響專業的實際就業前景。有些高校的“生化環材”的確很強,比如鄭州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隸屬于原化工部的9所高校,都是值得報考的。

因此,“生化環材”想徹底出坑,要么本科直接考985、211,要么碩博考985、211,畢竟這幾個專業想就業好的話,就得走高精尖路線。

可見,專業的好壞其實是相對的,別人說不好的,不一定真不好;別人不適合的專業,不一定你也不適合;以前不好的專業,不一定將來就不好;現在好的專業,不一定將來就好,總之一定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
“冷熱專業”論調不可信!
每年高考志愿填報季,“熱門專業”、“冷門專業”便成了網絡熱搜詞匯。
許多考生和家長一看到“熱門專業排行榜”,心里那個激動啊,恨不得馬上填報個“熱門”專業,好像只要報對了專業,未來就能平步青云。
其實,“冷熱專業”的背后可能有陰謀。一些志愿填報指導機構,為了吸引考生購買服務,拼命渲染某些專業的就業前景,制造“熱門專業”或“冷門專業”的假象。

說白了,這些機構的真實目的就是賣課、賣咨詢,以此牟利。他們打著“專業決定論”的幌子,讓考生和家長誤以為只有報對了“熱門”專業,未來才有好出路。
實際上,無論哪個專業,都有可能培養出杰出的人才,關鍵在于個人的興趣和努力。
如何正確選擇專業?
考生究竟應該如何選擇專業呢?以下幾點建議或許能幫你理清思路:
跟著興趣走,別被“熱門”牽著鼻子走
選擇專業,首先要考慮的是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只有對某個領域充滿熱情,才能在學習和工作中不斷進步,取得優異成績。即使是所謂的“冷門”專業,如果你熱愛它,并且愿意為之付出努力,也可能有廣闊的前景。
學校實力也是關鍵因素
不同學校在同一專業上的辦學水平可能有很大差異。所以,選擇專業時,不僅要看專業本身,還要看學校在該專業上的實力和口碑。像北京化工大學這樣的學校,其“生化環材”專業具備國家級的特色和優勢,自然值得考慮。

綜合考慮就業前景,不盲目跟風
雖然不能盲目相信“冷熱專業”的論調,但了解就業市場的需求趨勢仍有必要。通過對行業動態、就業形勢以及產業發展趨勢的了解,考生和家長可以對未來的發展有更清晰的認識,從而做出更合適的選擇。
防范商業咨詢服務的套路
在志愿填報過程中,要謹慎對待各種商業咨詢服務。可以多參考一些權威機構發布的就業數據和行業報告,而不是輕信某些機構的“專業決定論”。
高考志愿填報是一項重要且復雜的任務,涉及到考生的未來發展和職業規劃。
面對“生化環材”這樣的專業,我們不能一概而論其好壞,而是要結合個人興趣、學校實力和就業前景等多方面因素,做出科學合理的選擇。
菊以高潔會淵明,吾以文會友。曾是多年醫學編輯的我,現為兩只小棉襖的媽媽,每天努力碼字,只愿為千萬家庭帶去專業、有趣、獨特的教育觀點。原創不易,你的認可是我堅持下去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