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水”和“垃圾”要效益,北京多家國企以新質生產力推動開門紅
新京報2024-04-11 22:26
持續進行科研開發,為原先污水處理中的難題找到解決之策,讓污濁的河道,變成游人如織的城市新景觀;面對復雜的供水管線,積極探索科技手段,在太空中為供水管網“拍片”,精準找到漏水點位;看上去簡簡單單的環衛工作也將變得更加智能,專業化的環衛服務也正走進單位和社區,提供精細化的管理和服務。
近日,新京報記者從北京環衛集團、北京自來水集團、北京排水集團等多家民生服務領域的市屬國有企業了解到,今年以來,它們立足各自特點,加大科技創新投入,以新質生產力實現節能降耗,推動高質量發展,助力實現一季度“開門紅”。
從讓人“掩鼻而過”的污濁河道變成游人如織的城市新景觀
在南四環外的北京排水集團槐房再生水廠,每天有60萬立方米的污水被凈化處理,其總量能灌滿240個標準游泳池。這座全亞洲最大的地下再生水廠將生態景觀與污水處理設施融為一體,地下藏著再生水廠,地上則是270畝的濕地公園,吸引了不少野生鳥類集聚。

北京排水集團槐房再生水廠每天能凈化處理60萬立方米的污水,同時還打造成了濕地公園。北京排水集團供圖
槐房再生水廠僅是北京排水集團日常運轉的一個片段,北京排水集團的年污水處理能力相當于1000個昆明湖,運營的排水管線加在一起能夠繞地球大半圈。
“北京排水集團始終強調科技創新,已經實現了由原來的引進消化吸收到集成自主創新,再到原始創新的轉變。目前北排集團已有部分技術在世界上處于先進水平。”北京排水集團技術部部長白宇告訴記者,北排已建成世界先進的水環境科創平臺,還建成了國際最大規模的生產性研發示范廠,創新技術為污水處理中的難題找到了解決之策。
“紅菌技術”利用厭氧氨氧化菌進行脫氮,從而降低環境水體的富營養化水平。目前,北京排水集團已經建成了全球最大規模的熱水解消化液紅菌示范工程。“好氧顆粒污泥技術”是北京排水集團近年來自主研發突破的“絕活”技術之一。通過絮體污泥微生物自凝聚形成顆粒狀污泥,促使沉降速度提升5倍,功能菌豐度提升 2 倍以上,至少提升20%的污水處理量,加快了污水處理效率,節約能耗15%左右,節約占地達30%以上。2021年,集團經過10年的研發探索,建成了全國最大規模的城市污水好氧顆粒污泥技術實際工程,處理規模達8萬噸/天。白宇表示,2024年,好氧顆粒污泥技術應用持續推進,北京排水集團正在新建一座處理規模達10萬噸/天的工程,從而進一步實現技術迭代升級。

北京排水集團利用“紅菌技術”,降低環境水體的富營養化水平。北京排水集團供圖
技術的創新應用給這座城市帶來了看得見的收獲,昔日讓市民“掩鼻而過”的污濁河道,變成了今天游人如織的城市新景觀。
“北京壩河流域的水源來自酒仙橋、北小河和高安屯再生水廠,在壩河流域有一個著名的支流,就是現在非常網紅的亮馬河。”白宇表示,未來的污水處理廠絕對不僅僅是過去從事污水處理、污染物去除的封閉水廠。它會變成一個美好開放的環境主體,給城市風景增添一抹亮色,還將是新型的水源廠、新型的能源廠以及新型的資源回收廠。

涼水河水質已經明顯改善,河水清澈。北京排水集團供圖
從太空為供水管網“拍片”,向細小滲漏“摳”節水量
同樣是水,從“供水”中要效益、提品質,也不容易。
北京市自來水集團在北京擁有50座水廠,日供水總能力達630萬立方米,供水管線總長度1.6萬余公里,供水服務面積1300平方公里,服務用戶664萬戶,中心城區已經基本實現市政供水全覆蓋。
雖然供水管線如此復雜,但事關民生,一旦出現漏水問題必須盡快解決。為此,北京市自來水集團也用上了許多科技手段。
比如在太空中為供水管網“拍片、做體檢”。北京自來水集團副總工程師劉闊告訴記者,近年來,他們充分應用新技術、新裝備,持續開展管網暗漏檢測,逐步實現了以人工檢漏為主的傳統方式向基于數據分析的現代化方式轉變。

北京自來水集團開展節水、護水宣傳活動,工作人員戴上耳機,將聽漏儀貼向地面,如果供水管網有漏損,耳機里便能傳出異響。 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我們查找漏點的方式正變得更加科學,通過建設獨立計量區,開展夜間最小流量分析,就能快速發現管網漏點。目前已累計建成獨立計量區3000余處,應用規模在國內外同行業中處于前列。”劉闊說,他們也在國內率先應用衛星探漏新技術,從太空為供水管網“拍片、做體檢”,讓長波段雷達衛星對地面拍照,應用專門的算法對成像信息進行解析,通過判斷土壤中異常的含水量就能在大范圍內實現全面快速漏點檢測,基本可以將漏水點確定在相對小的范圍內,提高了暗漏檢測效率。
而針對一些重點場所、重點道路及易發生管道漏水的區域,北京自來水集團依舊布設了3000余個漏水監測記錄儀,通過持續監測管道漏水噪聲,及時發現破損隱患。2023年全年,集團主動檢出管網暗漏3000余處,節水2600余萬立方米。
劉闊告訴記者,聚焦綠色供水,持續提升節能降耗成效,北京自來水集團推動實施了供水智能調度,逐步實現由傳統經驗調度向智能精準調度的范式轉變,推進能源高效利用,在2023年全年節水約900萬立方米,節電210萬千瓦時。

3月22日,海淀區學院路18號院,自來水集團的工作人員在為居民介紹智能遠傳水表的便利。 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一方面,他們成功研發配泵方案優化模型并獲得軟件著作權,已在水廠實現了生產性應用,能量轉化效率大幅提高。另一方面,研發調度方案優化模型,在滿足用戶服務壓力需求的前提下,自動生成優化調度方案。
自來水管線上難免存在著一些細小的砂眼,或許并不會導致大規模的漏水問題,但“涓涓細流”的跑冒滴漏也造成了水資源的浪費。為此,北京自來水集團開展管網壓力診斷分析,精準識別局部高壓區和低壓區,降低冗余壓力,提高壓力均衡度。“通過細小砂眼遺漏出去的水量多少與管道的壓力有直接關聯,在保證用水供應的前提下,合理控制管網壓力同樣有助于節水。”劉闊說。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順利實現各項任務“開門紅”的重要支撐,近年來,自來水集團促進產學研融通創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北京自來水集團實現固定資產投資4.37億元,同比增長5.05%,圓滿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不低于5%的目標。溫泉水廠、廣渠路東延給水工程、核心區供水管網消隱改造一期工程等重點工程正穩步推進。
推進專業環衛服務進單位進社區,未來還將用上“無人洗掃車”
同樣實現了精細化管理和服務的還有北京環衛集團。雖然環衛工作看上去只是掃掃馬路、倒倒垃圾這樣簡單,但背后卻蘊含著復雜的社會服務需求,更離不開精細化的管理和服務。今年以來,北京環衛集團全面推進了通州區城鄉環衛一體化服務,并推動專業環衛服務進單位、進社區。
北京環衛集團副總經理許傳林告訴記者,自2016年以來,在通州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北京環衛集團在北京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范圍內提供專業環衛服務,同時承擔疫情防控、創城創衛及副中心馬拉松等保障任務。

北京環衛集團掃地機器人正在對地面進行清掃。北京環衛集團供圖
為落實城市副中心控規中“提升環境衛生精細化管理服務水平”的要求,逐步解決城鄉清掃保潔標準不同的問題,2024年2月,北京環衛集團最新中標了通州區751平方公里環衛清掃保潔一體化項目,將專業環衛服務進一步向鄉鎮、農村延伸,服務范圍覆蓋宋莊鎮、臺湖鎮、張家灣鎮、西集鎮、潞城鎮、漷縣鎮、馬駒橋鎮、永樂店鎮、于家務鄉等9個鄉鎮,積極構建“大環衛、全覆蓋”城鄉一體化環衛服務體系,助力建設更加美麗宜居的北京城市副中心。
北京環衛集團服務的范圍不僅有城市道路,還滲透到了社區、鄉村和單位。許傳林說,今年以來,北京環衛集團依托自身的專業優勢,積極推進專業環衛服務進單位、進社區,深入服務環境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從今年1月1日開始,北京環衛集團所屬環服公司正式承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保潔服務業務,服務范圍包括北大人民醫院西直門院區、白塔寺院區及通州院區,合作內容涵蓋醫療區域保潔、公共區域保潔、垃圾分類、物業服務等。針對院區內公共區域人流量大、垃圾種類多、對衛生標準及清潔程度要求極高的特點,集團按區域配備專職保潔主管和專崗保潔員,同時還引進了掃地機器人、洗掃車等設備,將人機結合、精細化、高標準、高頻次作業模式全方位應用于北大人民醫院各區域的保潔、物業服務工作中。

北京環衛集團清掃車輛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開展作業。北京環衛集團供圖
除了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北京環衛集團還先后為國務院國資委、燕保銀地家園等單位、社區提供專業環衛服務,構建了“環衛+物業”的綜合服務模式。
科技創新同樣是北京環衛集團的工作重點,許傳林告訴記者,目前他們正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大背景下,推動公共空間清潔由“環衛一體化”向“環衛無人化”升級,推動裝備制造由“自動化”向“智能化”升級。目前環衛集團正與相關市屬國企共同研發18噸氫燃料電池無人駕駛洗掃車,下一步有望在亦莊、大興推動氫能環衛車疊加自動駕駛應用示范,引領環衛作業新模式。
2024年一季度,北京環衛集團統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累計實現營業收入321914萬元,增幅達3%;實現利潤總額15550萬元,增幅3.1%;在京已交稅費7434萬元,三項指標均實現同比增長且增幅均超過3%,實現了一季度的開門紅。
新京報記者 裴劍飛
編輯 陳靜 校對 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