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建設
歷經百余年歷史積淀和近30年的快速發展,學院現擁有農業資源與環境、生態學、環境科學與工程3個博士授權一級學科和博士后流動站、大氣科學碩士授權一級學科,資源利用與植物保護、資源與環境2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其中,農業資源與環境學科為國家“211”、“985”和“雙一流”重點建設學科,生態學為北京市重點學科。學院建立了校內外聯動的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平臺集群,擁有1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1個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曲周)、5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3個省部級野外實驗站和4個校級野外基地。
師資隊伍
學院擁有一支結構合理、教學能力突出、科研水平一流,能夠解決國家農業資源、環境和生態問題的師資隊伍,F有教職工137人,其中教授52人,副教授63人,包括1名中國工程院院士、4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名“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名人社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名農業農村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以及12名教育部跨世紀、新世紀人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1個、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和中國農業大學創新團隊7個。近年來,學院5名教師連續入選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和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并有多名教師榮獲世界糧食獎實地獎、何梁何利科技與技術進步獎等國際重大獎項。此外,學院聘請了瓦赫寧根大學Oene Oenema教授(諾獎獲得者)、西澳大學Hans Lambers教授等海內外知名學者為兼職教授。
人才培養
學院以“立德樹人、服務需求、提高質量、追求卓越”為主線,構建了理、工、農多學科的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F有本科生529人、碩士研究生602人、博士研究生272人。本科生培養方面,學院構建了“寬口徑、厚基礎、重創新、強實踐”全員育人體系。“理實兼備的環境科學類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的建設與實踐” 2013年獲得北京市教學成果二等獎;研究生培養方面,創新了在生產一線育人的科技小院“立德樹人”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為全國應用類專業學位培養提供了樣板,先后榮獲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國家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22年,教育部、農業農村部、中國科協等三部門聯合發文,推廣科技小院研究生培養模式,科技小院助力鄉村人才振興上升為國家行動;該人才培養模式也逐步國際化,以培養能夠解決當地生產問題、具備綜合技能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目前已招收埃塞俄比亞等8個國家41位非洲留學生。研究生培養工作還獲得2015年“教育部第八屆高校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018年“第五屆首都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實效獎特等獎”等獎勵。學院圍繞農業綠色發展的重大瓶頸問題,以多學科交叉融合為著力點,與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共同建立了以“農業綠色發展(AGD)計劃”為核心的博士生“T”型培養新模式,聯合培養高層次交叉創新復合型人才。
科學研究
近年來,學院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充分利用中國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科群優勢,以植物-土壤互作與資源高效利用、廢棄物資源化與循環利用、氣候變化與智慧農業、農業綠色發展與生態安全為核心特色方向,開展基礎理論和技術創新研究,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助力農業綠色發展和建設生態文明提供理論指導和技術保障。近5年,學院承擔科研項目680項,榮獲國家及省部級獎項6項,發表論文1367篇(其中,SCI論文785篇,包括《Nature》2篇、《PNAS》2篇),獲授權發明專利65件,專利轉讓11件,累計轉讓金額近2000萬元。學院建立了“從生產中來,到生產中去”,圍繞生產限制因子,與農民一起開展適合當地實際、又是國際學術前沿的作物高產高效科技創新與小農戶落地實現的全程解決方法的科研思路,成為國際小農戶可持續發展研究的典范(Nature,2016);創新了依托“科技小院”,與千百萬農民一起大面積推廣應用綠色增產增效技術的新型技術應用模式(Nature,2018),入選“2018年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社會服務
學院積極拓展社會資源,推進成果轉化,建立了面向全國的社會服務體系。學院以院士團隊為核心,建立了農業綠色發展與循環經濟智庫,為國家的綠色發展、鄉村振興等重大戰略實施建言獻策,多次獲得國家及省部級重要領導批示?萍夹≡和黄屏藝肄r業技術推廣體系注重推廣單項成熟技術和企業推廣單一產品技術的傳統做法,建立了一套從種到收、從整地到施肥灌水、病蟲害防治、全生育期管理,一直到最后收獲整個過程的系統的服務推廣新模式,2016年獲得了“中國三農十大創新榜樣”第一名,2018年獲得全國脫貧攻堅獎創新獎,并作為高校創新校地共建服務模式寫入科技部等七部委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強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學院主持編制的《環太湖城鄉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示范區建設方案》納入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并建立了全國首個城鄉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示范中心,為全國城鄉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做出了示范。
國際合作
學院堅持做中國事,抓國際科學前沿,分享中國成功的故事,與美國、荷蘭、德國、法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其中,與德國霍恩海姆大學的教科研合作已有40多年歷史,于2018年啟動了新一輪科研-教育綜合前沿項目(DFG-IRTG),為我國高校國際合作和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典型樣板。近5年,主持國際合作項目27項,因公派出教職工343人次,學生229人次,出訪國家32個,請進國際知名學者216位,舉辦學術研討會55場,有效提升了學院學科群的國際影響力和地位。
文化傳承
學院通過定期組織專題培訓、黨建活動等方式,讓師生全面繼承和發揚以石元春、辛德惠院士為代表的老一代農大人在艱苦奮斗中形成的“責任、奉獻、科學、為民”曲周精神。2019年,在全國上下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和“輝煌七十年、奮進新時代”宣傳活動中,中宣部將“曲周精神”列為慶祝建國70周年重大宣傳典型,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光明日報等中央主要媒體集中報道了資源與環境學院師生扎根基層開創“科技小院”先進事跡,深刻展示了幾代農大人愛國奮斗、科學報國的精神和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