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生態環境大工程,中央專項補助資金120億! 導言: 在“污染者付費”的理念完全普及之前,生態環保工作主要還是靠政府投入。政府投入,方向在哪?孰多孰少?一個重要的風向標就是財政預算。 受國務院委
核心提示:這項生態環境大工程,中央專項補助資金120億!
導言:
在“污染者付費”的理念完全普及之前,生態環保工作主要還是靠政府投入。政府投入,方向在哪?孰多孰少?一個重要的風向標就是財政預算。
受國務院委托,財政部3月5日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查《關于2023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4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下稱《報告》),從中也可以看出2024年生態文明建設的財政支持方向。


導言:
在“污染者付費”的理念完全普及之前,生態環保工作主要還是靠政府投入。政府投入,方向在哪?孰多孰少?一個重要的風向標就是財政預算。
受國務院委托,財政部3月5日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查《關于2023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4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下稱《報告》),從中也可以看出2024年生態文明建設的財政支持方向。《報告》顯示,2024年,中央財政大氣污染防治資金將安排340億元,水污染防治資金安排267億元,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安排44億元,農村環境整治資金安排40億元。此外,今年還要出臺財政支持“三北”工程建設的意見,中央財政設立專項補助資金并安排120億元。
大氣污染防治資金安排340億元
水污染防治資金安排267億元
最近幾年,生態文明建設一直是中央財政支持的重點,今年也不例外。2024年,中央財政將聚焦4個方面,支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圍繞污染防治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支持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中央財政大氣污染防治資金安排340億元。水污染防治資金安排267億元。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安排44億元。農村環境整治資金安排40億元。出臺財政支持“三北”工程建設的意見,中央財政設立專項補助資金并安排120億元。深入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支持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加強森林、草原、濕地等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研究建立健全與“雙碳”目標相適應的財稅政策體系。支持綠色低碳科技研發推廣,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重點領域行業節能減排。支持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促進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發展,推動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密切跟蹤全球碳定價趨勢,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氣候資金機制治理與合作。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嚴格執行環境保護稅法,研究把揮發性有機物納入環境保護稅征收范圍。建立健全綠色低碳產品政府采購需求標準體系,加大強制采購、優先采購綠色低碳產品力度。總體來看,中央財政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支持力度依舊很大,僅大氣、水、土壤、農村幾項,就高達691億。再加上今年新增的“三北”工程建設專項補助資金120億,僅《報告》中明確提出的預算,加起來就已經有811億。這一數字,橫向對比保就業支出(中央財政就業補助資金667億元)、糧食安全保障支出(農業保險保費補貼545億元),以及城鎮化支出(中央財政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獎勵資金400億元),可以看出生態文明建設的支出比另外3項都要大,僅次于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預算,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央財政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支持和重視。
新增“三北”工程建設專項補助資金120億
健全生態文明建設相關制度機制
今年中央財政的安排,跟去年相比有何不一樣?“環保圈”查詢歷史資料發現有3大變化。
首先,污染防治資金基本持平,略有增長。
2023年,污染防治資金的安排是這樣的:
中央財政大氣污染防治資金安排330億元,重點支持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
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中央財政水污染防治資金安排257億元、增加20億元,主要支持實施長江保護修復、黃河生態保護治理、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行動,做好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工作。
深化應用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成果,繼續以涉重金屬歷史遺留尾礦庫治理為重點支持開展土壤污染源頭防控。
而2024年,中央財政大氣污染防治資金由330億元,增加到了340億元,多了10億元。水污染防治資金由257億元,增加到267億元,也是多了10億元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2023年預算中沒有明確的數字,而今年則明確安排44億元。類似的還有農村環境整治資金,2023年也是沒有明確數字,而今年是40億元。總體來看,2024年的污染防治資金相比2023年基本持平,略有增長,繼續體現出中央財政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支持。其次,新增“三北”工程建設專項補助資金120億元。2024年,相比2023年最大的一個變化,就是增加了一個專項補助資金。《報告》顯示:2024年,要出臺財政支持“三北”工程建設的意見,中央財政設立專項補助資金并安排120億元。什么是“三北”工程?它是指在中國三北地區(西北、華北和東北)建設的大型人工林業生態工程。這項工作起始于1979年,工程規劃期限為73年,分八期工程進行,目前已經啟動第六期工程建設。
一是黃河“幾”字彎攻堅戰。項目區分布在山西、內蒙古、陜西、甘肅、寧夏等省區,是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脊梁。要以毛烏素沙地、庫布其、烏蘭布和沙漠為重點,全面實施區域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大力發展生態光伏治沙,顯著減輕沙患、鹽患等生態危害,為黃河“幾”字彎地區高質量發展提供生態支撐。二是科爾沁和渾善達克沙地殲滅戰。項目區分布在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區,是距離北京最近的沙源區。要科學安排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項目,實現可治理沙化土地全覆蓋,穩步提升林草植被蓋度,“斬斷”影響京津地區的風沙源,構筑起保護黑土地和糧食安全的生態屏障。三是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項目區分布在內蒙古、甘肅、青海、新疆等省區,是西北天然沙漠、戈壁的連片分布區。要加強重點風沙口治理和跨境沙源地治理,加強綠洲外圍和沙漠邊緣防風固沙林草帶建設,確保沙源不擴大、不擴散。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強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也表示,2024年要組織打好“三北”工程三大標志性戰役,推進國家公園建設。可見,2024年,“三北”工程建設將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中央財政對此也提供了足夠的支持。最后,特別提出要“健全生態文明建設相關制度機制”。2023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中,關于生態文明建設主要就是3大塊:污染防治、生態修復、碳達峰碳中和。到了2024年,除了這3大塊以外,又新增了一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相關制度機制”。《報告》指出,要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嚴格執行環境保護稅法,研究把揮發性有機物納入環境保護稅征收范圍。建立健全綠色低碳產品政府采購需求標準體系,加大強制采購、優先采購綠色低碳產品力度。由此可見,今年的生態文明建設資金方面,除了傳統的污染防治、生態修復、碳達峰碳中和3大塊,對于制度機制建設還將給出更大的關注和傾斜。而在制度機制里,主要又將關注3件事: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揮發性有機物納入環境保護稅、綠色低碳產品政府采購需求標準體系。應該說,這3項制度機制,都屬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制度,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第一個,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曾表示,要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充分調動各方面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積極性。而中央財政的傾斜,也有助于將這些根本性制度完善建立、落實到位,從而更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長遠發展。總之,2024年,生態文明建設資金的數額更多、項目更全、方向更優化,這些都有助于更好地開展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
來源:環保圈 作者:伏波望族
[ 行業資訊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