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污水日運營達10萬噸 浙江這家民企是怎么做到的?
中國網浪潮3月25日訊 記者近日在浙江進行“新質生產力”賦能企業發展調研時發現,浙江一家156名員工的民營企業,每天運營印染及化工類污水規模達10萬噸,一年下來,可以處理3600多萬噸,人均每天處理近600多噸印染及化工污水。這是一家什么樣的企業?產能為什么如此之高?是如何應用“新質生產力”為企業賦能的?
“我們每年處理的污水量相當于兩個半西湖大小。”記者調研的浙江企業為開源環境科技集團,朱和林董事長說到他們的成績一臉自豪,他們成立18年來與浙江生態文明建設同頻共振,為浙江制造業綠色發展賦能添力,他們憑借一個個創新突破,在環保行業一路領跑。
圖:開源環境科技集團董事長朱和林
見證制造業綠色蛻變
“十幾年前,企業主動治理污水的意愿并不是太強,如今,生產環節做好污水治理,已經是企業提質增效,可持續發展的必選項。”朱和林說。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環保,已成為傳統企業的集體共識,其告別粗放型野蠻生長,轉軌到綠色發展模式的意愿愈發強烈。
作為環保一線的“排頭兵”,開源親歷和見證著這種變化。從研發出第一套羽絨廢水處理工藝開始,開源便深度參與蕭山羽絨和紹興印染產業的污水處理工作。
蕭山羽絨行業,曾是當地十二個重污染行業之一,2005年以來,蕭山重點開展針對該行業的環境整治工作,幾年間,開源先后助力20家羽絨企業投入污水治理,經過一番整治提升,如今,蕭山羽絨產業煥發新生,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一張“金字招牌”。
諸暨華都印染產業園內,集中了22家印染企業,污水排放情況復雜,涵蓋退漿、減量、染色、印花等多類型廢水,總水量達到5萬噸/日。開源采用分質分流技術,為企業量身定做處理工藝,大幅降低投資及運行費用,憑借行業領先的印染廢水高回收率,將回收率提升到60%以上,為本地印染產業整合集聚提升,設置了一道堅實的“水”安全屏障。
圖:諸暨華都印染產業園項目數字化中心
創新服務覆蓋全鏈條
有幸見證本土企業轉型升級,為綠水青山“治污減負”,在朱和林看來,這是開源履行社會責任的題中之義。而基于對綠色和創新的共同信仰,開源和企業之間,一次次雙向奔赴,并在各自的賽道上不斷蛻變。
開源主導的天圣化纖污水處理項目,膜系統回用率達65%,外排水量比常規項目減少30%以上,以行業重大突破的“治污戰績”,助推天圣從“化纖制造”向“化纖智造”穩步行進。同時,開發了近零排技術,將回收率最高提升至90%以上,助力企業清潔生產。
和上市公司美欣達的合作,開源研發了印染行業首套智慧水務系統,從溶氧控制、加藥、排泥到污泥壓濾等生產環節,均實現了智慧運營和無人值守,被業內視為“領先印染行業20年的智慧水務標桿”。
18年時間,從首創污水站智慧安全技術,到開發信息化管理平臺2.0和智慧水務,從自動化、智能化再到智慧化,開源以創新驅動自我變革,將專利數刷新至63項,業務延伸至印染污水處理全產業鏈。
從浙江蕭山、紹興,到安徽、江西、河北等省地,開源用180多個項目,點亮著中國環保產業的版圖,日益成熟的“印染行業污水治理”開源方案,走出國門,悄然落子“花園城市”新加坡。
圖:浙江天圣化纖有限公司一分廠4.8萬噸污水處理及回用工程項目效果圖
以新質生產力破新題
近年來,我國環保行業規模持續擴大,發展質量卻明顯滯后:數字化程度不高、安全管理水平較低,集物理、化學及信息技術專業于一體的人才匱乏等,均是困擾行業高質量發展的痛點。
如何更好地服務“碳達峰”“碳中和”大局,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國,守好環境基底?環保行業必須尋求新解法。
“新質生產力的提法恰逢其時,倡導發展以科技創新為主導的生產力形式,為環保產業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朱和林說,“開源將以此為指引,圍繞數字化、智慧化重點攻關,探索數智化轉型,成長為讓社會放心的印染污水全產業鏈服務第一品牌。”
新的任務目標,出現在了開源人的奮斗清單上:
無人值守污水站研究與示范、工業污水數字及環保設備平臺建設、工藝提升機理的深入探究;成套化專有設備開發……如何破解中水回收后的污泥治理傳統難題?智慧水務項目中,哪些環節可以投入機器人、機械臂研發,從而更精細化地做到無人值守?
圖:美欣達印染科技產業園污水處理系統BOT項目
保護水環境,助力制造業綠色發展,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突破點,開源,將交付一份新的成績單。
來源:中國網 | 撰稿:陳爽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