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新說:
綠色能源
“雙碳”目標提出以來,我國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能源行業是綠色轉型的重點領域。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推進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
2023年起,全國政協新增“環境資源界”這一界別,部分該界別的委員不少出身國資系統。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他們與其他來自國資國企的代表委員一道,圍繞新能源配儲、清潔能源大基地建設等重點議題建言獻策。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大唐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鄒磊:優化完善新能源配儲政策,助力新型電力系統建設
當前,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步伐持續加快,儲能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支撐。
鄒磊認為,新能源配儲規模的持續擴大,有力支撐了新型電力系統構建,但也面臨利用率不高、缺少有效成本回收機制、儲能配比要求“一刀切”等突出問題,制約了儲能產業的發展質量、效率和效益。
對此,鄒磊建議,新型儲能政策導向亟需從“單純激勵開發建設”向“激勵高質量建設和高效率利用并重”轉變。具體來說:
一是著眼于提高利用率,優先發展獨立共享儲能,實現新型儲能的區域統籌規劃布局和數智化技術應用。
二是著眼于建設科學的成本回收機制,完善電力市場產品設計和交易機制。加快落實儲能的獨立市場主體地位,結合儲能在新型電力系統中的功能定位,進一步明確與儲能有關的市場準入標準、電力輔助服務和電能量市場交易產品,加快出臺實施細則。
三是著眼于解決儲能配比“一刀切”問題,加強發展模式創新探索。引導地方政府將“新能源開發按一定比例配置儲能”的要求,轉變為“按新能源開發規模一定比例提供靈活性調節能力”要求,由新能源開發企業自主通過市場,采用自建、租賃、共享等多種方式解決靈活性調節資源需求,已經轉變思路的地區精細化做好政策落實執行。探索設立儲能等靈活性資源建設專項基金,從企業自建儲能轉向以專項基金支持的方式開發建設。
今年是“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提出10周年,國資央企引領中國能源行業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劉國躍認為,高質量推進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建設,面臨著新形勢、新任務和新挑戰,主要表現在主體能源保障要更“充足”,戰略能源發展要更“安全”,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要更“穩定”,能耗控制要更“嚴格”。
對此,劉國躍建議,聚焦“三個發力、三大鏈條”,推動能源行業高質量發展。
一是在規模穩定性上發力,加快形成能源安全鏈。超前布局一批優質煤炭增儲產能,加快推動“疆煤出區”新通道建設。持續深化煤炭與煤電、煤電與可再生能源“兩個聯營”。堅持“煤油氣儲、油化并舉、平急結合”,同時扎實推動煤制油、煤化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加快建設陜西榆林、新疆哈密等一批煤基集成創新示范基地。
二是在多元融合性上發力,加快形成能源綠色鏈。推動煤電新油氣氫核多元化能源譜系的融合,加快推動新能源多元化、快速化、規模化、效益化、科學化發展,創新推進多能互補、源網荷儲、海上風電、氫氨耦合、化工耦合等多種類型項目開發。
三是在先進高效性上發力,加快形成能源科技鏈。利用我國新型舉國體制,發揮好央企創新主體作用,建好用好國家級實驗室和平臺,依托重大工程,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帶動先進技術應用和產業升級,多措并舉、共同應對新挑戰。
全國政協委員,國網福建電力黨委書記、董事長阮前途:新形勢下推進新型電力系統高質量發展
新型電力系統是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服務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載體。
阮前途認為,實現2035年新型電力系統基本建成的目標,需要應對新能源消納壓力劇增、電力保供難度加大、新能源使用成本持續上升等新情況。
對此,阮前途建議,首先,加快新型電力系統省級示范區建設。一是強化省級層面統籌協調力度,支持有條件的省份將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上升為省級戰略,成立省領導牽頭的領導小組;二是支持打造數智化堅強電網;三是支持開發優質抽水蓄能項目。
其次,完善評價體系及技術標準。一是聚焦清潔低碳、安全穩定、效率效益三個維度,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評價體系;二是完善新型電力系統技術標準。
最后,健全可持續發展的市場機制。一是進一步理順價格機制,加快推動新能源進入電力市場;二是完善適應儲能、電動汽車、虛擬電廠、負荷聚合商、數據中心等新型主體互動需要的市場機制;三是做好綠電交易與綠證、碳市場的銜接,持續擴大綠電交易規模,充分反映新能源綠色環境價值。
氫能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用能終端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載體,氫能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重點發展方向。
郭建增建議,要組建海洋氫能產業發展國家隊,以我國相關領域重點央企為核心,聯合上下游企業與相關科研院所,組建海洋氫能產業發展聯合體,集聚優勢資源、強化協同攻關、避免資源浪費和重復建設,共同推動我國海洋氫能快速發展;要加快建設一支海洋氫能產業人才隊伍,強化自主創新能力,承擔科研項目和工程項目建設。
此外,還要加快出臺海洋氫能發展總體實施方案,多渠道加大專項資金支持力度,積極開展海洋氫能應用示范。
隨著能源低碳轉型不斷推進,能源生產從主要依靠資源轉變為更多依靠裝備,電力裝備成為落實“雙碳”戰略、實現能源強國建設目標的重要基礎和支撐。
胡中輝認為,加快推廣應用滿足新能源消納、電力高效傳輸、電能高效利用等需求的節能高效、綠色環保電力裝備,是提高我國電力行業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有力支撐。
胡中輝建議,一是加快構建環保型電力裝備大規模應用場景,多措并舉協同推動我國電力裝備產業向綠色低碳、節能環保等產業鏈高端發展;二是全方位加大環保電力裝備產業布局力度,強化研發、生產、應用等各個環節協同發力,共同推動《加快電力裝備綠色低碳創新發展行動計劃》落地實施;三是持續推進完善碳排放管理與監管體系建設,推動企業加大對碳排放的控制和減排力度,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貢獻更多力量。
吉林省水能、風能、太陽能資源豐富且土地充裕,具備打造聚合風、光、火、核、儲等多種元素的融合式大基地優勢。
李文輝建議,在吉林省規劃建設6個基地。即依托吉林西部豐富的風光資源和蒙東區域煤炭資源,打造白城風光火儲一體化千萬千瓦基地、白城綠電園區新能源消納基地、氫基綠色能源千萬千瓦綠電轉化消納基地三個基地;在吉林中部城市依托清潔供暖需求和氫能多元應用場景,打造清潔能源及氫能應用示范基地;依托吉林東部河流兩岸山體與河谷落差大的地勢條件,以抽水蓄能、核能為基礎,打造兩個融合式基地。這6個基地內核不同、功能各異,聚合風、光、火、核、儲等多種能源,共同構建東西互濟、內消外送、多能融合的清潔能源大基地格局。
新疆是我國“西電東送”能源戰略布局的重要基地之一。近年來,華電新疆發電有限公司持續深入開展“綠能行動”,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今年2月26日,華電天山北麓戈壁基地610萬千瓦新能源基地開工建設,這是我國首個“沙戈荒”大基地外送通道新能源項目。
偌爾布亞·斯依提認為,加快建設“疆電外送”通道及配套能源基地,將有效促進新疆能源基地集約化開發,推動新疆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緩解我國能源資源與電力需求逆向分布形勢,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和新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加快構建多元化綠色能源供應體系,是保障能源安全、推動綠色轉型的內在要求。
郭晶晶建議,加快推進光伏發電、氫能等產業高質量發展,努力構建太陽能、風能、氫能、生物能等多元化能源供應體系。在氫能產業上,要大幅降低化石能源制氫,因地制宜開展可再生能源制氫,推進氫能與石化產業融合發展,發展氫基煉化,實施一批氫能示范應用重點項目;在光伏風電上,要堅持集中式與分布式并舉,重點利用油田和煉化基地內部場地資源,推進分布式光伏發電站、汽車充換電站的建設;在生物能源上,要推進先進生物液體燃料、可持續航空燃料等替代傳統燃油,推進生物能源的研發和利用。
節能降碳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經濟。推進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城鄉建設發展綠色轉型。”除供給端的能源結構調整之外,消費端工業、交通、建筑等領域的節能降碳也至關重要。來自國資國企的代表委員紛紛為此建言獻策。
廢鋼是可循環使用的綠色再生資源,每使用1噸廢鋼,可減少1.6噸二氧化碳排放。
胡望明認為,建立和完善廢鋼等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對提高綜合回收利用率,促進鋼鐵、有色等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實現“雙碳”目標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當前我國再生資源回收領域存在著標準體系不健全、產業扶持政策體系有待完善、行業缺乏龍頭企業帶動等問題。
對此,胡望明建議,要培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龍頭企業,依托龍頭企業打造全國性再生資源交易服務平臺,推進交易服務平臺應用。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車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孫永才:推動城市軌道交通裝備全面綠色轉型

交通運輸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領域之一,運輸工具裝備是交通運輸領域能源消耗的主要載體。
孫永才介紹,中國中車牽頭,聯合相關科研院所和產業鏈企業,實現了永磁牽引系統、碳化硅變流、二氧化碳空調等新技術的突破,且已具備大規模應用推廣基礎。如果應用這些技術,保守測算,全年城市軌道交通可節約耗電量56.5億度,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80萬噸。
孫永才建議,由國家有關部委牽頭,會同相關部委和企業,研究制定新技術應用規范和政策支持方案,如新造車輛標準技術規范、檢修車輛技術升級標準等政策措施,從而降低企業一次性成本,引導市場積極參與,提升城軌車輛的綠智水平及運營安全性。同時,加強新技術的推廣力度,引導地方政府及相關城軌用戶進行新造車輛采購時,對新技術優先選用、應用盡用,實現城市軌道交通綠色低碳轉型升級,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隨著我國推動實施“雙碳”綠色發展和國際海事組織(IMO)溫室氣體減排目標措施正式生效,航運業正在加大實現低碳、零碳的綠色燃料路徑探索。
倪迪認為,當前,多種能源均被納入船用綠色燃料的未來選項,但這些替代燃料在全球范圍內的供給量目前還很有限,難以滿足全球航運業未來的需求。
對此,倪迪建議,通過強化頂層設計,縮短探索路徑,統籌產業資源,推進綠色金融,積極推動參與脫碳國際規則的談判與制定等,破解當前構建船用綠色燃料供應鏈體系面臨的市場供需平衡、儲運及加注體系尚未建立、新能源上游產業起步和相關標準和規范亟待健全等諸多障礙,積極在國內推動船用綠色燃料生產及其供應鏈建設,不僅有助于航運業加快脫碳,也將對我國能源結構調整和保障國家能源安全起到促進作用。
“雙碳”目標下,很多國有企業在推進自身綠色低碳轉型的同時,正努力在清潔生產、低碳技術開發、節能降耗等方面形成示范引領。
孟繁英建議,一是出臺稀土永磁電機替代工程支持政策,發展壯大稀土永磁電機產業;二是給予鋼鐵企業建設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項目相關政策支持;三是規范完善新能源結構用材標準體系;四是進一步推廣綠色鋼材。
實現鋼鐵行業綠色低碳轉型,已成為解決環境、能源和資源瓶頸問題的關鍵,同時也將成為塑造鋼鐵企業高質量發展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王蘭玉建議,一是加快鋼鐵工業綠色轉型示范區試點建設;二是健全鋼鐵行業綠色能源消納的支撐體系;三是構建“一中心、多平臺”的鋼鐵產品碳足跡認證體系;四是開展鋼鐵產品碳足跡登記存證試點建設,提升碳數據質量。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海螺建材設計研究院總經理周金波:推進水泥行業替代燃料產業化
替代燃料作為實現水泥行業碳減排的重要技術路線之一,對水泥行業實現“雙碳”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
周金波建議,一是加強廢棄物源頭的規范管理;二是加大替代燃料產業化的政策支持力度;三是建立健全水泥行業替代燃料標準規范體系;四是鼓勵替代燃料處置技術研發和裝備升級迭代。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首農食品集團知聯會會長唐俊杰:推動建筑領域實現碳中和
大力發展低碳建筑和零碳建筑,積極推動建筑領域深度節能降碳,是落實建筑領域碳達峰碳中和,推動建筑行業節能降碳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唐俊杰認為,當前我國低碳/零碳建筑推廣面臨兩方面問題:一是行業對低碳/零碳建筑的定義和技術路徑缺乏了解;二是市場主體對建設低碳/零碳建筑動力不足。
對此,唐俊杰建議,一是完善低碳/零碳建筑建設制度體系;二是加強推廣技術路徑專業指導,構建零碳建筑技術創新體系;三是盡快出臺支持低碳/零碳建筑有力有效的激勵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