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化、低碳化、數字化!環保產業突圍要靠“新質生產力”
每年3月初,兩會前夕,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都要召開一年一度的“環境企業家媒體見面會”。針對行業熱點,邀請龍頭企業,給出權威看法,發出兩會的“環保好聲音”。
而今年3月,環保行業最熱的話題,無疑就是當下的市場形勢了。
眾所周知,當下環保行業正在經歷一段“艱難時光”。對于現在的市場形勢,領軍企業的感受如何?他們如何看待這一現象?對于未來又有什么樣的判斷?更重要的是,領軍企業有什么好的辦法,來應對這一形勢嗎?
帶著這些問題,3月1日,《環保圈》記者參加了“2024環境企業家媒體見面會”,希望能為行業找到一些答案。
從“滿天星斗,不見月亮”到“燈火闌珊,星光暗淡”
見面會伊始,環境商會會長、清新環境總裁李其林就做了題為“發展產業新質生產力 激活數字智慧新動能”的主題報告。
在報告中,李其林坦承,從各項數據和市場表現看,受多重因素的影響,當前環境產業正處于大規模基建熱潮退去之后的調整周期。
之所以如此,主要出于兩個原因:一是行業增量空間相對有限,傳統環境市場需求趨于穩定,整體面臨增長慢、盈利難的困境;二是傳統的產業模式進入瓶頸期,很難在現有機制和模式下尋求新的增長點。
環境商會常務會長、威爾利集團董事長李月中也認為,2023-2024年,環保產業無論是外部市場需求,還是內部市場需求實際上都在下降。由于政府資金壓力很大,再加上本身這種傳統的、功能設施性的環保項目市場就飽和了,所以市場需求出現下降。
當然,隨著標準提升,轉型升級方面也會有一些新的需求,但這一塊的需求量還很有限,跟此前10-20年環保行業的市場需求相比還比較小,所以總體的市場需求量肯定是在下降的,這是當下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
環境商會首席環境政策專家駱建華用了一句話來形容當前的環境產業——輕舟難過萬重山。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態,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首先,行業屬性的原因。
環保行業除了脫硫脫硝之外,大部分是做污水垃圾處理的,這個行業在20多年前被定義為“市政公用”,屬于公共產品。
而公共產品的屬性特點就是非盈利性、非競爭性、非排它性,而且很多都是壟斷行業。更關鍵的是它的定價是政府定價,而不是市場定價,因為它涉及更多的國計民生而不是市場競爭。
20年前,原國家建設部推動市政公用事業市場化改革,一是因為當時政府缺錢,二是污水處理廠效率有待提升。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才推進市場化改革。而如今,這個行業則要回歸“市政公用”的本質。
第二,商業模式原因,也就是PPP。
當時推進市場化改革,用的是BOT模式、TOT模式,這些模式是很成熟的。一邊政府向公眾收取污水處理費,另一邊再把污水處理費轉給污水處理企業,它解決了一個收費機制的問題,所以這個模式沒有問題。
而到后來,我們開始搞PPP模式,它的頂層設計有一些問題。PPP項目大部分都是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比如河流治理、湖泊治理,但這種河流和湖泊的責任方是誰?由于歷史原因,根本找不到責任方,找不到責任方就沒人付費。結果就只有由政府來承擔,而政府承擔又沒錢干這個事,所以就想通過PPP模式來解決。
所以,PPP模式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解決收費機制的問題,最終導致很多環保企業深陷其中。
第三,企業自己的原因。
如果把環保企業比喻成一個登山者的話,作為一個登山者,這幾年有一些環保企業是“跑偏”了。環保企業不是投資公司,也不是平臺公司,它更多的是一個環境信息技術提供商和環境服務供給者,而我們好多企業把角色定位搞錯了,最終才會出現問題。
以上三點,就是造成目前環保行業低迷的原因。
駱建華表示,十年前他在幫發改委制定環保產業規劃的時候,曾經這樣形容產業的現狀——“滿天星斗,不見月亮”,小企業多,大企業少,所以當時提出的目標是“培育50家產值過百億的環保企業”。
如今,十年過去了,這一目標還沒實現。當下環保行業的現狀是什么呢?駱建華也用了一個詞——“燈火闌珊,星光暗淡”。當然,希望還是有的,這需要我們所有環保企業共同努力。
在整體找不到機會的時候
就去局部看一看
那么,希望在哪里?努力的方向又是什么?參加見面會的企業也都給出了自己的見解。
李月中認為,民營環保企業要做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在某一細分領域、某一專業技術方面做深、做精,提升自身的能力,這一點非常關鍵。
當然,要想提升核心競爭力,需要去創新。而很多企業現在又面臨增長的問題,市場競爭壓力很大,如何保證創新?怎么還有錢去做創新?這確實是一個矛盾。
但也要看到,現在不光環保產業困難,其他很多行業比環保行業更困難。相比而言,環保行業的市場需求還是有一些的,需要企業去挖掘,提升自己的服務和價值鏈,這就是企業家要做的事。
李其林也表示,宏觀形勢什么時候好轉?實際上很難預判,但他同意李月中的觀點,環保行業相對其他行業需求還是穩定的。比如春節前國務院印發的《重點省份分類加強政府投資項目管理辦法(試行)》,要求全國12個高風險債務省市緩建或停建基礎設施項目,但這里面環保相關的基礎設施就不在被叫停之內。
這說明,環保行業雖然不像有些行業那么熱鬧,但是我們有基礎、穩定的需求,這是這個行業能夠持續、穩定發展的基石和信心。無論周期起起伏伏,但環保行業還是有需求的。
具體來說,需求在哪里?去年12月環境商會舉辦的“2023中國生態環境產業高峰論壇暨環境上市公司峰會”上,和君咨詢副董事長李向群曾經以《2023中國生態環境市場競爭格局分析》為題做過一個報告。報告顯示,大量項目都在廣東、山東、四川、江蘇、安徽這五個省,是全國前5強。
李其林表示,當我們在整體找不到機會的時候,就去局部看一看,它的細分區域可能有些區域、城市的增長是非常明顯的,是有機會的。比如西南地區,由于成渝經濟圈的發展,四川的增長就非常快,這些局部區域還有環保企業的增長空間。
再比如前面提到過的“12個省市緩建或停建基礎設施項目”的事,它是由高風險債務引起的,變相也會帶來一些機會。如果一個地方的負債率過高,那它一定需要外部的投資和新的技術來支撐它的經濟發展,這里面也是需要一些解決方案的。
還有行業壁壘的問題,比如“三桶油”的壁壘很高,第三方環保服務公司很難進去。但在這些領域里,原來有壁壘的行業并不意味著以后也沒機會,它可能需要我們去深耕,為業主在轉型期、經濟下行期提供一個解決方案,這也是環保企業的機會。
而對專精特新企業來講,除了打磨自己的技術和產品之外,還要精準定位發展的方向。因為我們的資源有限、資金有限、精力也有限,那就要在局部區域、局部行業里精準地做好協同,鎖定一個優秀的細分賽道,把自己協同進去。找好自己的價值和定位,做好自己的事情,讓金融機構、投資方看到你的價值,逐步形成良性循環。
駱建華也表示,從歷史角度看,任何一個國家的污染治理都是階段性的,比如日本的環保治理從上世紀60年代末起步,投資高峰是在1973年-1974年左右。而對中國來講,環保治理的高峰實際就是三年污染治理攻堅戰。隨著城市化進程、工業化進程減慢,環保投資下降是一個必然的趨勢。污水處理率都已經97%-98%了,不可能無窮無盡地再去建污水處理廠。
所以,如果從狹隘的污染治理角度看,環保投資肯定是一個下降的趨勢,因為高峰期已經過去了。但如果從整個環境改善、環境治理的角度看,有些工作可能才剛剛開始,比如零碳產業、源頭治理、生態修復等。
因此,不能狹隘地看待這個問題,我們有些企業過去專注于污染治理這一塊,對他們來講,現在的轉型可能有點快。未來等環保企業慢慢轉型到生態治理、低碳這些領域了,就會逐漸適應新的形勢。
發展產業新質生產力 激活數字智慧新動能
事實上,關于環保企業的未來方向,環境商會其實有一套非常系統的思考,那就是李其林今天報告的主題——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是當下的一個熱詞。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概念,之后在不同場合又曾多次提及,今年已成為中國多地部署工作的重要高頻詞。那么,“新質生產力”到底是什么?在環保產業,又應該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呢?
李其林表示,所謂新質生產力,就是以科技創新為主的生產力,是擺脫傳統增長路徑、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新型生產力,更加重視創新、技術進步和智力資源對生產方式和生產效率的全面提升。
圍繞環境產業,新質生產力可以幫助整個產業實現三大升級——高端化、低碳化和數字化。
首先,“高端化”——研發新技術、探索新模式、構建新業態。
以“構建新業態”為例,環境產業正在出現業態重構、模式重組的大趨勢,對于企業而言,要找準自身在生態鏈的位置。其中,頭部企業通過資本優勢構建綜合環境服務平臺并擴大平臺優勢;中小企業最好的方向就是走好專精特新之路,打造細分賽道的差異化核心競爭力,借助自身的革新能力開啟下一個新征程。
其次,“低碳化”——拓展新領域、布局新賽道。
新一輪以綠色低碳為特征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環境產業要真正形成新質生產力,必須抓住“雙碳”目標帶來的機遇,拓展新領域,布局新賽道。
例如,環境企業可以提供綜合能源服務,發力新能源領域,布局碳減排賽道。一方面,通過科技手段與碳減排各領域、各環節深度融合,通過與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綠色投資等結合,為實現“雙碳”目標夯實基礎;另一方面,企業自身開展碳減排管理,包括碳資產管理、標準制定、碳減排核算、碳交易等工作,全面推進綠色轉型發展。
第三,“數字化”——錨定新方向、注入新動能。
近年來,生態環境領域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數字技術的運用,推進生態環境治理模式創新,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效率。數字技術正在為產業轉型升級注入新動能,深度服務于污染防治攻堅戰、支撐生態文明建設。
“數字化”可以推動行業標準化、運營自動化、決策智慧化,一場環境產業的“數字化革命”正在悄然興起。同時,數字資產將來也會成為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橋梁,挖掘數字資產應用在生態環境領域的價值未來也是產業需要共同探索的課題。
總之,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推動科技和社會創新,必然也要歷經各種困難和調整。環境商會也將與大家一起攜手,共同推動環境產業新質生產力發展,賦能生態文明建設,筑夢美麗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