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年 外貿和交通領域迎來這些變化
今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十周年。2014年2月,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一系列重大規劃接連出臺:2015年6月,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印發;2017年9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獲批;2018年4月,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獲批;2018年12月,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獲批;2020年8月,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獲批……大到總體規劃、專項規劃,細到街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數百項規劃凝聚著從中央到三地的戰略眼光和精密布局,猶如貫穿協同發展的經脈,將三地緊密連接。這十年就是這一個個規劃落地的過程。
今天,我們通過外貿和交通領域的發展,來看看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年之變。外貿總量連跨兩個萬億臺階如何實現?京津冀交通一體化十年提速幾何?十年探索出哪些協同發展新路徑?
京津冀區域外貿總值十年間增長34.4%
首先我們來看看外貿數據,據海關統計,十年間,京津冀區域外貿總值由2014年的3.74萬億元增至2023年的5.03萬億元,增長34.4%。外貿總量連跨兩個萬億臺階。
十年來,京津冀堅持打造全國對外開放高地,綜保區建設蹄疾步穩。2023年,京津冀區域綜合保稅區數量由2014年的2個增至11個,實現外貿進出口4513.3億元,較2014年增長10.2倍,占全國綜合保稅區進出口總值的7.1%,占比提升4.1個百分點。
十年來,京津冀堅持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2023年,京津冀區域進口高新技術產品4716.3億元,較2014年增長25.8%。
“新三樣”產品出口增長強勁,2021年至2023年分別出口129.7億元、302.7億元、41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7.5%、133.3%、37.1%,連續三年同比增長,在全國“新三樣”產品出口中的占比連續提升。
十年來,京津冀堅持下大力氣優化營商環境,口岸通關貨暢其流。2023年,經京津冀三地口岸進出口貨物3.08萬億元,較2014年增長28.3%。三地口岸合作持續加強,創新推出進口貨物“船邊直提”和出口貨物“抵港直裝”模式,口岸通關時間進一步壓縮。
交通·京津冀通關一體化助力區域外貿提速發展
外貿總量連跨兩個萬億臺階 ,如何實現的呢?京津冀通關一體化助力區域外貿提速發展。2023年,經北京口岸進出口貨物7013.3億元,較2014年增長17.8%。北京空港口岸輻射京津冀三地作用加強,空運貨物向北京口岸聚集明顯。
2014年7月1日,京津冀海關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啟動實施,走出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的“先手棋”。企業可根據需求自主選擇申報口岸并實現跨關區實貨放行,簡化了此前煩瑣的進出口異地報關手續,打通了貨暢其流的“最后一公里”。
北京某外貿企業負責人 馬清海:區域(協同發展)政策出臺之前我們需要頻繁在北京和天津港之間往返要辦這個(通關)手續,花大量的時間。出臺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決策以后,實行了一體化通關,在這個大背景下,我們就可以申請在北京報關在天津口岸放行,所以確實給企業帶來了很大便利。
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是京津冀地區重要的空港門戶。據北京海關數據顯示,2023年北京海關所屬首都機場海關受理來自天津、河北的一體化報關單超過2萬票,涉及貨值超過416億元。
首都機場海關通關處副處長 程麗坤:十年前,進出關的貨物中大宗商品、原材料等比較多,現在與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密切相關的集成電路、醫藥材及藥品、航空器零配件等貨物的數量正逐漸提高。
在京津冀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基礎上,海關全力推動區域物流通道提速增效,三地口岸合作持續加強,創新推出進口貨物“船邊直提”和出口貨物“抵港直裝”模式,惠及企業超7000家。
北京某汽車企業負責人 魏芝蘭:京津冀通關一體化改革給我們企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例如,受益于京津冀協同發展政策下的“提前申報”“車船直取”等便利模式,目前我們能夠做到進口貨物的貨到即提,通關和提貨時間和以前相比縮短了2到3天,大幅提高了通關和提貨的效率。
在京津冀對外開放過程中,三地海關攜手打造京津冀一流口岸營商環境,持續發揮對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支撐作用。
北京海關綜合業務處副處長 劉偉姮:京津冀三地海關主動對接區域產業開放發展戰略,對重點產業鏈、供應鏈貨物通關實施聯合保通保暢,目前,已覆蓋京津冀520家重點企業。
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綠色港口
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年來,以天津港為核心、以河北港口為兩翼,津冀兩地港口從競爭到競合,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綠色港口,在攜手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中不斷深化,正努力成為推動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的重要支撐。
2月20日,一艘滿載5.7萬余噸的進口錳礦散貨船停靠在天津港,這批錳礦將投入河北等地生產冶煉端使用。
天津新港海關查驗二處進口查驗一科科長 毛勇:我們指導企業運用“先放后檢”等便利化措施,做到了船到即卸、卸畢即驗、驗完即提,幫企業減少時間成本和資金成本。
錳礦作為一種重要的礦產資源,主要應用于鋼鐵行業,對提升合金的性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依托京津冀現代化立體交通運輸網絡,天津港進口礦產品通過鐵路、公路運往東北、西北、華北等內陸腹地,為企業穩產保供、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動力。 據天津海關統計,2023年,天津口岸進口錳礦、鉻礦居全國首位,全國占比63.6%、77.6%。
天津海關化礦金屬材料檢測中心礦產品檢測實驗室主任 臧世陽:天津口岸通過多項貿易便利化措施,提升了錳礦、鉻礦進口的通關效率,這就為保障我國的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安全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除了為國內企業生產源源不斷保障進口原材料,京津冀地區還有上千萬戶經營主體,需要通過港口與世界握手相擁,目前天津港已開通京津冀區域海鐵聯運通道8條。去年6月,北京CBD—天津港京津協同港口服務中心揭牌成立,為北京140余家企業“走出去”提供便利;今年1月,天津港雄安新區服務中心簽約入駐雄安綜合保稅區。從貨物到服務,從服務到制度,以港口為中心,三地經貿往來之路越走越寬,“蛋糕”越做越大,持續推動著京津冀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升。
河北新能源汽車開年出口量迎來爆發式增長
渤海西側,津冀600多公里的海岸線上,密集分布著天津港、唐山港、秦皇島港、曹妃甸港、黃驊港等諸多大型港口。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年來,津冀港口間分工愈加明確,相互配合,做到功能互補,攜手共進。
新年伊始,河北保定一家大型民營汽車企業接到一批來自巴西的新能源汽車訂單。
河北某汽車企業海外業務負責人 史青科:自2023年8月起,我們連續5個月,月銷突破3萬輛,創造年銷31.6萬輛,同比增長82%;新能源(汽車)銷售5.7萬輛,占比近20%,同比增長431%。
為幫助企業的新能源汽車出口提高通關效率、降低企業貿易成本,當地海關不斷指導企業利用 “提前申報”“兩步申報”等便利化模式,實現企業足不出戶“秒簽”出證。
石家莊海關統計分析處處長 王玉蘭:2023年河北省“新三樣”產品累計出口195.3億元,增長1.1倍,其中電動載人汽車出口123.5億元,增長3.3倍。
據石家莊海關今年1月發布消息,2023年京津冀地區進出口總值突破5萬億元,占全國進出口總值的12%。津冀港口中,集成電路、鋰電池等產品出口增長迅速,汽車、飛機等商品進口居全國前列,平行進口汽車更是占到全國八成以上。
站在新的起點上,津冀港口心相連、手相牽,以服務國家戰略為己任,一步步打造世界級港口群,為更好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和共建“一帶一路”貢獻力量。
軌道上的京津冀:路網加密 車次更頻
京津冀協同發展,交通先行。十年來,京津冀三地之間的交通路網越來越密集,軌道上的京津冀正在不斷加速,京津冀“工作生活圈”不斷擴大,帶來哪些便利?
家在天津的王濤是一名在北京科技企業工作的工程師,由于工作經常需要出差,乘坐高鐵動車奔波在京津冀三地是他的生活常態。春節過后剛上班,王濤就要到外地出差,需要從天津到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坐飛機。去年年底開通的津興城際鐵路,讓他的旅途變得更輕松。
旅客 王濤:原來必須得坐京津城際,先到北京南站,然后再走草橋站再轉車或者是直接打車,要兩個小時以上。目前的話,天津西站跟天津站,都是能夠直接到達大興機場的,能夠節省一個小時的時間。
對謁此蹈惺芨畹模褂型低ㄇ詰謀浠O衷誥┙虺羌實淖疃譚⒊導涓糝揮�3分鐘,“軌道上的京津冀”不斷加速。
旅客 王濤:京津城際確實頻次也高,而且時間也短,包括自己開車都達不到這個速度,就和咱們平時坐公交車一樣方便。
出行越來越便捷的背后,是三地鐵路路網的不斷加密。過去十年間,京津城際延長線、京雄城際、京唐(京濱)城際等一大批高速鐵路開通運營,京津冀地區“1小時交通圈”已初具規模。
旅客 任鑫欣:我是滄州的,來天津旅游的。原來你要來天津的話,自己開車得兩個多小時,現在高鐵最快20多分鐘就到了。出門方便,比如說你買票好買,車站多了,車次也多了。
北京:助力雄安打造高質量公交體系
十年來,京津冀交通一體化實現突破。在雄安新區,北京公交集團正在助力打造高效、智慧的公交體系。如今,由北京公交運營的公交線路已占整個雄安地區公共交通的70%。
丹溪公交樞紐站位于雄安新區容城縣,是北京公交在雄安運營的5處永久場站之一。一大早,記者來到丹溪公交樞紐站,這里正有不少老人提著剛從菜市場買來的新鮮蔬果排隊上車。從這里發出的多班公交車會途經醫院、學校、高鐵站、居民小區、企事業單位等重點客流集散地,為當地居民的工作和出行提供了便利。
乘客 李昕霏:這趟公交會通過容城中學,連接了學校和家,很節約時間,價錢也合理,0.8元。
2020年12月,北京公交集團在雄安新區正式開展地面公交運營,從信息化建設、車輛維保、勞動用工以及經營管理模式等方面進行改革試點。在丹溪樞紐站的二層,一個現代化的智慧指揮體系已經成為整個雄安地區公交車的“大腦”。
北京公交雄安項目組負責人 謝琳:現在這個位置是丹溪樞紐的候車大廳,大屏上提供進入丹溪樞紐的五條公交線路的發車時間,乘客可以在這里看著大屏等車,不需要在站臺上去候車。
經過3年多的發展,北京公交運營的雄安新區公交線路規模已由最初的2條常規公交線路逐步擴大至目前的21條,另有定制公交線路7條以及首條自動駕駛線路,運營服務范圍通達雄安三縣。
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縱深拓展
10年來,京津冀三地緊密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和各階段重點任務推動工作,協同發展交出亮眼答卷:京津冀核心區1小時交通圈、相鄰城市間1.5小時交通圈基本形成;“軌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京津冀世界級機場群逐步形成。10年前,首都北京深受“大城市病”困擾。同時,京津冀三地存在經濟發展差距大、資源環境超載、大氣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這十年,京津冀牢牢牽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讓資源合理流動和配置,并通過協同創新實現生產力再造。
從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年進程來看,探索出了哪些協同發展新路徑?來聽中國宏劬醚芯吭汗戀厙酆涎芯渴抑魅渭秩糲櫚慕舛痢�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地區所綜合研究室主任 賈若祥:京津冀戰略實施十年來,圍繞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生態環境的共保共治、產業發展的互補共興,扎實地推進相關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從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來看,京津冀地區的“斷頭路”、瓶頸路段基本消除,軌道上的京津冀正在加快推進。北京、天津、河北的交通聯系越來越方便,越來越快捷,工作圈、生活圈深入的融入到一塊。從生態環境共保共治來看,京津冀圍繞大氣、水深入的推進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系統治理和源頭治理,整個京津冀地區的生態環境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天更藍水更清。從產業發展互補性上來看,京津冀地區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推進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不斷地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比如中關村與天津通過共建產業園區,有效地推動了北京科技資源在天津的轉移、轉化和產業化,夯實了京津冀地區高質量發展的產業基礎,為京津冀地區開展高水平的對外貿易奠定了扎實的產業支撐,有力地支撐了整個京津冀地區對外貿易質量和規模的不斷提升。
「瓣瓣同心」習言道|十年協同發展,京津冀答卷亮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