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污廢再利用之路
變廢為寶不僅減少了污染物排放,對環境友好,而且使污廢實現了再利用,一舉兩得。近年來,我省不少地方積極探索污廢再利用的多種途徑,走出了綠色發展之路。
養殖糞污變身農家肥和清潔燃料
畜牧業養殖是我省很多農村地區重要的鄉村振興產業,但畜牧業的污染也是很多地區生態環境治理,尤其是地表水生態環境治理的難點。這一難點,如今在呂梁市文水縣,有了可解決的方案。
文水是我省傳統畜牧養殖大縣,全縣共有肉牛存欄27萬頭,出欄21萬頭,劉胡蘭鎮、南安鎮、南莊鎮養殖量占全縣88%。“這么大的養殖規模,產生的養殖糞污如果處理不當,會給當地環境,尤其是水環境,造成嚴重污染,污染物會順著河道流入磁窯河,進而污染汾河。”文水縣扶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趙雪說,為了解決養殖糞污處理問題,文水縣和該公司合作,在劉胡蘭鎮、南安鎮、南莊鎮三個肉牛養殖集中區,根據養殖分布位置和規模,配套建設分布式糞污預處置站和4座深加工處置中心。
在位于劉胡蘭鎮大象村的深加工處置中心,趙雪詳細介紹了糞污處置模式。該公司購置了全自動吸糞運輸自卸車和大容量封閉自卸車,根據養殖規模大小提供給村委會,收集清運養殖糞污。糞污送至糞污預處置站后經過翻拋、發酵等流程后,運至深加工處置中心,加工成農家肥和生物質清潔燃料,供給農戶和有燃煤鍋爐的企業使用。趙雪介紹:“我們生產的清潔燃料熱值可以達到3100大卡以上,含水量越少熱值越高,甚至能達到3600大卡以上,燃煤的鍋爐都可以用,產品供不應求。”
據介紹,該項目于2022年6月啟動,計劃分兩期建設完成。一期由文水縣政府和文水縣扶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投資建設的8座糞污預處置站,已經有7座投入使用;4座深加工處置中心目前已經投建1座試產,可處置糞污40萬噸,剩余3座預計在2024年中建設完成。該項目全部建成后,全年處理固體糞污量可達150萬噸,滿足文水縣肉牛養殖產業發展的需求,將廢棄物全部資源化與能源化利用。呂梁市生態環境局文水分局局長李志強說:“畜禽糞污處理中心及畜禽糞污處置站的建成,可有效解決雨季畜禽糞污直排磁窯河問題,大大減輕區域內水環境污染現狀,進一步改善農村居民的生活環境,確保自然環境穩定、健康發展。”
工業廢水挖出“礦藏”
工業廢水處理一直是困擾鋼鐵焦化企業的環保難題,近年來,相關部門和企業積極探索,尋找更好的解決之路。日前,記者來到呂梁市孝義經濟開發區污水處理廠采訪,該廠正在建設的分鹽結晶零排放項目,將工業廢水作為“礦藏”,挖出了新資源。
孝義經濟開發區污水處理廠總投資額約4.7億元,建設規模為4.0萬立方米/天,分兩期建設,一期建設規模為2.0萬立方米/天,投資額為25879萬元,于2018年3月開工,2020年12月份完成機械竣工,2021年1月份聯合試運行并完成性能考核。該污水處理廠主要為開發區內的化工、焦化、甲醇等企業提供工業污水處理服務,污水生化處理系統采用“格柵+調節+A/O+混凝沉淀+過濾”處理工藝,中水回用處理系統采用“超濾+樹脂吸附+反滲透”處理工藝,工業廢水中最難處理的濃鹽水,采用“藥劑軟化+過濾+離子交換+脫碳+超濾+反滲透”處理工藝。
雖然寒風瑟瑟,在距離污水處理廠不遠的地方,分鹽結晶零排放項目正在加緊施工中。
“濃鹽水經過處理,會產生高濃鹽水,如果處理不當,對生態環境會造成嚴重影響,這也是我們這個項目要解決的難題。”承建該項目的寶武水務孝義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高海忠告訴記者,他們承接的是來自開發區污水處理廠二級反滲透高濃度鹽水和脫附液高濃度鹽水,這些高濃度鹽水通過預處理單元、分鹽提純單元和結晶單元,可提取出氯化鈉和無水硫酸鈉。氯化鈉和無水硫酸鈉是重要的工業原料,應用廣泛,在工業廢水中提煉,可以說是在廢物里面“挖礦”。
高海忠說:“依托這個項目,寶武水務聯合山西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等全國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成功申報國家‘十四五’重點研發計劃‘沿黃典型工業園區廢水低碳近零排放技術與示范’項目,為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持。”
專家表示,該項目建成投產運行后,不僅解決本園區的污水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問題,更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為我省乃至全國其他地區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找到可以學習借鑒的示范性案例。
污水處理后全回用
汾河自靈石縣桑平峪流入靈石境內,沿縣城西側由北向南穿越縣城,至南關石橋村出境,流淌過60公里。為了保護母親河,助力當地經濟發展,靈石縣先后開工建設了兩渡產業園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靈石縣第一污水處理廠擴容工程,減少城鎮和農村污水對汾河的影響,將處理后的中水作為生產用水,為工業發展賦能。
兩渡產業園污水處理廠位于兩渡鎮景家溝村,建設規模為日處理污水2萬立方米。處理工藝采用“強化預處理+生物池+臭氧氧化+高密沉淀池+纖維轉盤濾池”工藝,消毒方式采用“紫外線+次氯酸鈉”聯合消毒,污泥處理采用“預處理+污泥深度脫水機”脫水,出水水質達到地表水IV類標準。該項目覆蓋了兩渡鎮和汾河沿線的23個村,在配套管網建設完成后,所覆蓋區域的所有生活污水將全部由該污水處理廠收集處理,處理后的中水將全部作為生產用水,提供給兩渡產業園內的企業,極大地減少了地下水等水資源的使用。目前,該項目已經建設完成,運營第三方招標工作接近尾聲,很快就可正常運轉。
由于縣城規模的擴大和人口的增多,靈石縣第一污水處理廠的運行負荷逐步增加,進水量平均12500立方米/天,處于超負荷運行狀態。為徹底解決這一問題,該縣決定對其進行擴容改造。該項目預計2024年5月完工,處理后的水質,COD、氨氮、總磷均可達到地表水IV類標準。處理后的中水將作為生產用水,通過管網輸送至各個用水企業。
太原科技大學環境與工程學院教授烏德表示,靈石縣兩渡產業園污水處理廠處理園區內生活污水,處理達標后實現中水回用;靈石縣第一污水處理廠擴容工程建成后,將緩解該廠超負荷運行的狀態,處理后的中水用于企業生產用水,減少了水資源的浪費。這些項目為靈石縣發展帶來環保、經濟和社會效益,提高靈石經濟發展“含綠量”,對促進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本報記者程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