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20年全國生態狀況變化調查評估成果”在首個全國生態日發布,給這項由生態環境部和中國科學院聯合開展的階段性工作畫上了一個句號,也標志著這項常態化調查評估工作開啟了一個新的周期。
為什么要開展全國生態狀況調查評估?
生態狀況調查評估是生態環境部履行其“三定”(定職能、定機構、定編制)職責的一項重要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的通知》等法律和文件中,均有關于定期開展全國生態狀況調查評估的相關要求。這是一項重要的基礎性生態國情調查評估工作,是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監管的有效舉措。
從過往的工作效果來看,生態狀況調查評估不僅是對我國生態家底的定期“體檢”,還是我國制定生態環境相關政策的重要參考。21世紀以來,我國已連續開展了4次全國生態狀況調查評估。2000年,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完成了全國生態環境調查,催生了重要生態功能區的政策,孕育了生態保護紅線;后續原環境保護部聯合中國科學院先后完成了2000年—2010年、2010年—2015年全國生態狀況變化調查評估,為黨的十九大確定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目標等起到了重要借鑒和參考作用,直接服務于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和長江經濟帶、黃河、京津冀等重大戰略區域生態環境規劃。這次調查評估是第四次,相關評估成果已經在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等重要工作中得到充分應用,后續將在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支撐社會可持續發展等諸多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全國生態狀況調查評估如何開展?
在總結歷次工作經驗的基礎上,生態環境部于2019年印發了《全國生態狀況定期遙感調查評估方案》。目前已建立了“全國五年一次、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縣域等重點區域每年一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半年一次、突發事件下的局部區域及時開展”的生態狀況定期調查評估工作體系,生態環境部與中國科學院等國家生態環境科研權威機構合作,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定期調查評估工作機制。
2015年—2020年全國生態狀況變化調查評估工作,由國家制定并印發總體方案,統一部署。國家和地方分級實施、各有側重、優勢互補。國家層面主要由生態環境部和中國科學院聯合開展,負責總體設計、業務指導、質量控制、綜合評估、成果集成與發布、衛星遙感生態參數生產,以及全國、區域尺度生態狀況調查評估。省級層面主要由各省級生態環境部門開展,負責衛星遙感數據分類解譯結果的實地核查與生態系統參數野外觀測、省域生態現狀及變化調查評估等。此次重點評估了2015年—2020年全國和重點區域的生態狀況變化,并集成分析歷次調查評估成果,綜合研判2000年—2020年全國生態狀況總體變化情況。
本次調查評估有哪些發現?
本次調查評估結果顯示:2015年—2020年,全國生態狀況總體穩中向好。生態系統格局整體穩定,生態系統質量持續改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不斷增強,區域生態保護修復成效顯著,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逐步提高。但是,我國生態本底脆弱,生態系統質量總體水平仍較低,重要生態空間被擠占的現象依然存在,自然資源過度開發和不合理利用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生態保護修復任重道遠。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在整體保護成效方面,生態系統格局更加穩定,各類生態系統變化幅度減小,2015年—2020年(簡稱近5年)變化幅度平均為0.23%、2000年—2015年(簡稱前15年)為0.60%;自然生態系統質量持續改善,近5年優和良等級面積(占比為43.31%)超過低和差等級面積(占比為41.72%);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不斷提升,防風固沙和固碳功能明顯增強,增幅分別為15.63%和10.45%。
在重點區域保護方面,黃河流域植被“綠線”西移了約300km;京津冀地區濕地面積增加122.50km²,持續減少態勢得到扭轉;長江經濟帶的生態系統質量提高,流域整體水質得到改善,優良(Ⅰ類—Ⅲ類)斷面比例較2015年提高7.3個百分點;粵港澳大灣區的自然岸線保護強度增加,人工岸線增幅降低。
在人類活動擾動方面,城鎮空間增長明顯趨緩,近5年開發建設用地增幅僅為6.20%,遠低于前15年;重要生態空間人類活動干擾得到有效管控,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新發現的重點問題在數量和面積上總體呈雙下降趨勢;草原超載過牧現象持續減輕,全國重點天然草地平均牲畜超載率下降到10%。
調查評估結果對我國生態保護工作有何啟示?
評估結果充分表明,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全民生態保護觀念極大提升,生態保護和監管制度體系不斷完善,推動全國生態狀況發生了顯著變化。同時,也要認識到我國生態保護修復任重道遠的現實,完全恢復退化和受損生態系統仍需要較長時間。調查評估揭示的變化和問題為我們提高生態質量明確了努力的方向。
為實現黨的二十大和2023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提出的“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的目標要求,建議加快推動生態保護修復從注重數量向注重質量轉變,持續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促進實現生態高水平保護與社會高質量發展相協調,強化生態監管政策與制度落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向更高水平。為此,本次調查評估報告提出了六個方面的建議:
一是以守護自然邊界為目標,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目的是通過加強人類活動監管,從源頭減少對生態空間的占用。二是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系統科學地開展生態保護修復,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目的是施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強化生態保護修復理念轉變。三是以生態承載能力為準則,推動綠色發展和降低資源開發利用強度,增強生態系統持續性。目的是實現對水資源、草原資源、耕地資源、礦產資源等合理開發利用。四是以協同推進適應氣候變化與生態保護修復為原則,強化生態系統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推動生態保護修復從空間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五是立足國家重大戰略區域的生態區位特征和戰略發展定位,統籌生態保護和社會經濟發展,促進區域高質量發展。六是構建新時期生態保護修復監督體系,強化部門協同聯動機制,建立生態保護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