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全國節水創新發展大會召開
信息來源:深圳特區報 信息提供日期:2022-11-18
11月17日,全國節約用水辦公室、廣東省水利廳、深圳市政府聯合主辦的首屆全國節水創新發展大會,采取“線上+線下”方式,在北京和深圳隆重召開。水利部副部長朱程清、廣東省副省長孫志洋、深圳市副市長張華出席大會并作講話。大會由廣東省水利廳廳長王立新主持。
本次大會以“節水優先、產業驅動、綠色發展”為主題,旨在總結貫徹“節水優先”方針取得的成效及經驗,分享節水最佳實踐,學習國內外先進節水理念、技術和產品,研討節水產業重點發展方向,加速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首屆全國節水創新發展大會對于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推進節水產業和技術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深圳積極踐行“節水優先”的治水思路,以《國家節水行動方案》為工作指引,在努力拓展市外水源保障的同時,積極探索以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在全國節水辦、省水利廳的關心指導和大力支持下,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深圳節水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全市萬元GDP用水量由2011年的17立方米降至2021年的7.09立方米,下降58.3%;全市供水管網漏損率由2011年的12.68%下降至2021年的8.08%,下降36.28%;先后獲得“國家節水型城市”“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示范區”等光榮稱號,節水水平位于全國先進行列。
會上,中國工程院任南琪院士、康紹忠院士、王浩院士分別從城市節水、農業節水、宏觀節水方面分享了國內外節水的實踐經驗和路徑。大會還邀請工業、農業、城鎮公共生活、非常規水源利用等領域專家、企業代表,分享了節水典型實踐案例,共同探討推動節水創新發展的策略路徑。大會召開期間,深圳高交會于11月15日-19日同步舉辦首屆全國節水高新技術成果展,46家知名企業展示了節水領域的關鍵技術、產品,促成了14家企業近10億元的項目簽約。全國近萬名觀眾觀看了大會及成果展的線上直播。
首屆全國節水創新發展大會峰會大咖云集——三位院士深圳開講細說“水”話題
首屆全國節水創新發展大會峰會現場。
11月17日,首屆全國節水創新發展大會采取“線上+線下”方式,在北京和深圳召開。上午舉辦的大會峰會中,中國工程院院士任南琪、康紹忠、王浩分別作《城市水系統污染治理綠色發展》《農業節水化與灌區現代化改造》《我國節水面臨問題與對策》專題報告。下午舉辦的大會論壇中,廣東省水利廳、深圳市水務局有關負責人分別介紹了廣東省節水成效、深圳市節水典范城市創建情況,13位來自工業、農業、城鎮公共生活節水領域以及非常規水源利用領域等的專家學者和行業代表作經驗交流及案例分享,智慧賦能水效提升,促進節水產業多邊互動。
任南琪:海綿城市建設構建韌性城市生態
中國工程院院士任南琪對城市水系統污染治理的綠色低碳發展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他指出,黨的二十大提出,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
那么,應如何理解污染治理領域的高質量發展?又如何實現污染治理領域碳達峰、碳中和?任南琪提出了碳足跡核算是高質量發展判據,灰綠結合是污染治理必由之路,海綿城市理念是綠色發展實踐等三個觀點。
首先,據發達國家統計, 污水處理行業碳排放量占全社會總排放量的1%-2%, 位居前十大碳排放行業。據我國統計,這一數據也達到1%-3%,屬于高能耗行業。過度提高污水處理廠排放標準帶來了顯著的代價,包括大氣污染、氣候變化等環境風險轉嫁,以及節能減排難以實現等。因此,碳足跡核算才是高質量發展判據。
其次,僅是為了達標排放而追求污水處理達到高質反而是低質量發展,而實現高質量發展則需要理清污染治理道路,包括城市水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工業園區污染治理和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與循環經濟三個方面。其中,農村經濟整體水平較低、居住分散、污水難以集中,不能照抄照搬城市污水處理的模式,應以綠色為主、灰色為輔,實現污水資源回灌和氮、磷歸田。反之,城市和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則應以灰色為主,綠色為輔。
最后,城市暴雨產生的內澇治理和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改善可以通過城市水自然循環與社會循環系統,這就要求我們以系統工程思路建設海綿城市。通過綠色+灰色,發揮自然系統滲、滯、蓄、凈與人工強化功能作用,實現城市排澇和環境宜居的目標。
任南琪特別提到,包括深圳在內的海綿城市試點取得了顯著成績。例如,深圳市光明甲子塘片區城中村綜合改造項目,融合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徹底解決了社區污水橫流的問題,將黑臭的排洪渠和池塘變成居民休閑空間和怡人的荷花池,使得原來“臟、亂、差”的甲子塘村改造后煥然一新。2019年4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水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組考察后,給予了高度肯定。
“海綿城市建設促進了試點城市對綠色發展理念的認知,通過藍綠融合、灰綠結合,構建了具有韌性的城市生態格局,提升了人居品質。”他說。
康紹忠:農業節水化呼喚灌區現代化改造
中國工程院院士康紹忠指出,人口增加和城鎮化對食物供給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農業節水化是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這一過程迫切需要進行灌區現代化改造。
康紹忠指出,農業節水化對保障糧食安全的貢獻功不可沒。“在充分挖掘現有節水技術潛力的前提下,未來五年全國潛在節水量約為350億m3。在未來降水量不低于多年平均水平及充分挖掘降水利用率的前提下,若將上述節水量用于擴大灌溉面積進行糧食生產,2025年全國糧食產能增加潛力約6800萬噸,其中東北地區、黃淮海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潛在糧食增產量最高,均超過1000萬噸。”他表示,應注意到,我國灌區面臨投入長期嚴重不足、灌排工程設施不配套、管理效率偏低、貫徹適水發展理念不夠等問題,迫切需要進行現代化改造。可以說,最大的節水潛力也在灌區。
灌區現代化的涵義有何內涵?康紹忠認為,灌區現代化是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系統治理為核心,以整體觀和系統思維為指導,在協調農業生產-水資源-生態環境耦合關系的基礎上,統籌考慮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以水定地、以水定產、以水定居、以水定綠,聚焦提升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服務支撐能力、農林牧漁生產系統增產增效能力以及鄉村宜居環境質量,支撐糧食安全、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依據水平衡和水資源承載力科學確定灌區發展規模和工程的空間優化布局,做到適水發展和高質量發展。其主要特征包括灌排工程設施現代化、灌區管理方式現代化、灌區創新能力現代化以及節水高效和生態健康。
“農業節水化與灌區現代化是涉及水轉化多過程的復雜系統。”為了加快推進我國灌區現代化,康紹忠建議,要科學制定國家和區域灌區現代化發展規劃,因地制宜確定不同類型灌區的現代化改造標準;建立我國灌區現代化發展基金,形成灌區投資收益保障機制,充分調動社會資本投資和農民投入的積極性;加快推進灌區管理體制改革,提高管理效率,建立灌區綜合改革試驗區;積極推動灌區管理者和勞動者的現代化,努力提升其掌握和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的能力與經營管理水平;強化創新驅動灌區發展能力建設,促進灌區現代化改造與高質量發展。
王浩:節水技術創新推動節水型社會建設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對我國節水面臨的問題和對策進行了縝密分析。
他指出,2000年以來,我國用水效率大幅提升,萬元GDP用水量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逐年減小;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逐年提升。比如,2020年中國萬元GDP用水量57.2m3,在世界排名第35位。綜合用水效率高于中國的34個國家中,有30個為高收入國家(占比88%)。
但也要客觀地看到,我國還存在用水低效的幾種表象,包括結構型低效——主要是指產業結構、種植結構等經濟結構和類型與水資源條件不匹配,以不可持續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支撐高耗水、低附加值的用水需求;技術型低效——主要是指用水工藝、設備、器具等技術及應用水平偏低,與先進用水水平相比是一種低效;意識型低效——指公眾對節水的重視程度不夠,存在用水浪費的行為;管理型低效——主要是指管理措施、手段、機制、監管等不到位,因管理粗放而導致的用水低效。究其原因,部分用水低效表象與差異化的自然條件密切相關;水與經濟社會其他發展要素不適配,對“節水”發展影響大;節水成本與收益倒掛,缺乏經濟激勵機制,內生動力不足;節水仍以倡導為主,節水管理強制力不足。
未來如何進一步推動節水工作?王浩提出了“遵循規律、循序漸進、先易后難、因地制宜”的解決對策。
首先要推動節水技術創新,包括節水技術方法深度創新,如高用水行業的節水新技術、新材料、新品種等;顛覆性的無水替代技術,如油氣勘探開發無水壓裂、無水馬桶、旱作水稻等;先進自適應新型節水設備,如漏損監測與水效檢測設備、精準監測計量設備等。其次要大力推動污水資源化利用,即按照自然地表水體的標準,采用對人體和環境無害化的辦法進行處理,污水處理后既可以用于補充江、河、湖、庫的水體,也可以用于工業生產、農業灌溉、回補地下水,或作為城市綠化、建筑沖廁、環境衛生用水等。再次要深化“兩手發力”節水管理策略,以國家水權制度建設為抓手規范行政管制,以完善“稅、費、價、補”一攬子政策為抓手強化經濟調節。最后還要實施基于水足跡核算的綠色消費與貿易節水策略,并推進節水文化培育與公眾參與促進策略,最終建成以“用水高效”為表征的節水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