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TER8848前言:水沙共治,打造水生態建設的“無定河樣板”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嘗試。這種模式結合了水源涵養、河流廊道修復、環境綜合整治、生態產業發展和文化旅游融合等多個方面,為干旱半干旱地區的生態建設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路和借鑒。
首先,這種模式注重水源的涵養和恢復。在干旱半干旱地區,水資源是非常寶貴的,因此保護和恢復水源是至關重要的。通過恢復植被、建設水庫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涵養水源,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其次,這種模式注重河流廊道的修復。河流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干旱半干旱地區來說更是如此。通過修復河流廊道,可以改善河流的水質,提高河流的生態功能,為當地的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此外,這種模式還注重環境綜合整治。在干旱半干旱地區,環境問題往往比較突出,如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通過綜合整治,可以有效地改善環境狀況,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
同時,這種模式還注重生態產業的發展。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發展生態產業可以為當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
最后,這種模式還注重文化旅游的融合。通過將當地的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相結合,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參觀游覽,提高當地的文化知名度和旅游吸引力。
總之,水沙共治,打造水生態建設的“無定河樣板”是一種非常有意義的嘗試。它不僅為干旱半干旱地區的生態建設提供了借鑒,也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水沙共治,打造水生態建設的“無定河樣板”丨第二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展示
時間:2023-11-29 來源:中國環境APP
無定河宛如一把巨大的彎弓,迎著鄂爾多斯高原和毛烏素的風沙,深深鐫刻進大漠之中。過去,生態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加劇、水源涵養能力銳減等問題一度讓“大漠碧湖”蒙上陰影。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推動開展“水沙共治”,讓無定河走出了一條沙漠增綠、資源增值、農牧民增收之路,并成功入選生態環境部第二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為干旱半干旱地區生態建設提供借鑒。
內蒙古自治區無定河(鄂爾多斯段)
無定河是黃河一級支流,地處毛烏素沙地腹部,內蒙古鄂爾多斯段100公里、流域面積1.01萬平方公里,因流量不定,深淺不定,清濁無常,故有無定河之名。近年來,受降雨等自然條件以及濫墾亂伐、過度放牧、侵占水域等人為破壞影響,無定河流域生態環境不斷惡化,水土流失加劇,水源涵養能力銳減,水環境、水生態功能明顯下降。近年來,鄂爾多斯市實施六項舉措推動水沙共治,讓“大漠碧湖”重獲新生。
一是高位整體推進,落實長效機制。鄂爾多斯市先后編制印發《鄂爾多斯市無定河水生態綜合治理規劃》《河湖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礦井水排放控制與生態保護綜合方案》等規劃方案,組建無定河流域綜合治理與發展中心。開展“四聯”河湖治理,統籌推進“八化”管護措施,建立“河湖長+檢察長+警長”協作機制,探索構建涵蓋黨政、民間、企業以及河道的全方位管水護水體系,形成了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工作格局。
二是弘揚大寨精神,深化生態建設。20世紀60年代以來,鄂爾多斯市大力弘揚“牧區大寨烏審召”精神,先后涌現出以全國勞模治沙英雄寶日勒岱、全國勞模治沙女杰殷玉珍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先進典型,無定河水土保持生態治理新模式,得到了國家有關領導、專家的充分肯定和推廣。黨的十八大以來,共完成林業生態建設211.1萬畝。
三是加強水土保持,推進岸線整治。經多年摸索,鄂爾多斯市逐步形成了一套適宜本地的“一封、二障、三上、四開發”水土保持生態治理新模式。有效推進河湖水域岸線空間管控。推進河湖劃界工作,依法科學劃定河湖管理范圍,明確管理界線,構建范圍明確、責任清晰的河湖管理保護體系。強化水域岸線分區管控和用途管制,科學劃分岸線功能區,有效保護水域岸線生態環境。持續深化河湖“清四亂”整治行動,嚴厲打擊了破壞河湖環境、影響水生態安全的違法犯罪行為。
四是堅持節水優先,提高利用效率。鄂爾多斯市統籌地表水、地下水、礦井水等水資源利用,打造“一縱三橫”水系連通體系,形成“多源互補、聯合調配、豐枯調劑”的供水大格局。推進礦井水深度處理綜合利用,深度處理后的礦井水回用于周邊企業、生態補水、農田灌溉等方面,綜合利用率達95%以上。高起點、高門檻、高標準推進實施水資源高效利用項目,所有產生的高鹽水全部進行結晶分鹽,實現高鹽水“零排放”目標。
五是強化污染防治,構建監管體系。鄂爾多斯市加強農村牧區生活污水治理,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加大流域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推廣使用水溶肥和秸稈腐熟還田,通過補貼社會化服務組織的方式提高藥械水平,建立健全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網絡體系。全面排查所有管道、溝、渠等直接向無定河及其主要支流排放廢水的排污口。建立無定河“一河一檔”資料庫,形成線上線下、岸上岸下、水陸同治、地企聯動的自動化、信息化、制度化監管體系。
六是堅持綠色發展,拓寬增收途徑。鄂爾多斯市做大做強林沙產業和生態農牧業,建設優質飼料原料林、生物制原料林基地492.6萬畝,大力發展灌木平茬復壯,鼓勵農牧民發展經濟林建設和林下種養業等綠色產業,一批水產品被認證為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毛烏素紅棗”等特色林下經濟和林沙產業品牌總產值達到2.5億元。2022年,農牧民人均收入達25601元,其中來自林草和生態種養殖收入達70%以上。
與2017年相比,2021年出境斷面大草灣由Ⅲ類改善為Ⅱ類,氨氮、高錳酸鹽指數濃度分別下降56.5%、25.6%。自然岸線基本保持河流原貌,生態岸線、河口岸線、未利用岸線、輕擾岸線占比達99%;河口水文站斷面生態基流能夠滿足目標要求;瓦氏雅羅魚、棒花魚等土著魚類物種數和覆蓋度得到有效恢復,沒有外來物種入侵。越冬的候鳥種類和數量持續增加,國家一級保護鳥類遺鷗、國家二級保護鳥類雕鸮和紅腳隼重現無定河。
無定河的治水實踐,走出了一條生態與產業并舉、發展與惠民雙贏之路,走出了一條沙漠增綠、資源增值、農牧民增收之路,探索實施的“水源涵養恢復+河流廊道修復+環境綜合整治+生態產業發展+文化旅游融合”的水沙共治發展模式,可為干旱半干旱地區生態建設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