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TER8848前言:對于生態環境部再次公開通報的第三輪第一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查處的5個典型案例,其中指出5省17市在“水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存在的共性短板問題,我認為這確實是一個需要引起重視和關注的問題。
首先,水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內容之一,對于保障人民群眾健康、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從督察組通報的情況來看,一些地方在水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存在明顯的短板和不足,這不僅影響了當地生態環境的質量,也制約了經濟社會的發展。
其次,針對這一問題,各地應該積極采取措施加以解決。一方面,要加強水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規劃和投入,提高建設標準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強監管和執法力度,確保水環境基礎設施的正常運行和有效管理。同時,還需要加強公眾教育和宣傳,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和參與度。
至于地方有沒有優等生,還被全國推廣的問題,我認為這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在某些方面,一些地方在水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做得比較好,積累了成功的經驗和做法,這些經驗和做法可以作為其他地方的借鑒和參考。但是,在其他方面,一些地方可能還存在不足和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強改進和提高。
總之,針對水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存在的共性短板問題,各地應該積極采取措施加以解決,加強規劃和投入、加強監管和執法力度、加強公眾教育和宣傳等方面的工作。同時,也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借鑒和推廣成功的經驗和做法,不斷提高水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水平和質量。
督察組通報的這一問題,地方有沒有優等生,還被全國推廣?
來源:中國環境 作者:中環報記者周亞楠
12月15日,生態環境部再次公開通報第三輪第一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查處的5個典型案例,案例指出了5省17市在“水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存在的共性短板問題。
“完善城市環境基礎設施、提升污水處理效能”真的是難解之題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印發的《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及生活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長效機制建設工作經驗》,公開了全國一些地方在污水處理提質增效方面的經驗和做法,以期加強各地交流、促進互學互鑒。本文試圖對這些經驗和做法進行梳理。
完善相關政策,健全長效機制
記者了解到,多地積極完善排水管理相關法規政策,通過排水立法強化污水設施運維管理。
如在江蘇省無錫市、蘇州市等地,制定城市排水條例,明確全市各級各類排水設施的運行管理責任單位。對具有城市公共排水服務屬性但權屬不明的污水管網等設施,由政府指定運維主體并明確管理要求。
有的地方為優化排水服務,建立排水戶分級管理制度,制定分級分類管理辦法。
廣州市根據排水類型和排水設施接入情況,對排水戶實施分類分級的差異化管理,明確不同級別排水戶排水設施運行養護要求。按照排水行為影響公共排水設施安全運行的程度,將排水戶分為重點一類、重點二類和一般排水戶,實行不同頻次的證后監督檢查。對重點排水戶“嚴進嚴管”,抓住“關鍵少數”;對一般排水戶,結合實際情況實地抽查檢查。依法有序推進城鎮污水排水許可的核發和管理工作,實現排水許可“應管盡管”。
有的地方以排水分區為單元開展雨污分流工作,確保成效。建立排水監管進小區相關制度,加強小區排水監管,統籌市政排水和小區排水管理。
如在浙江省和江蘇省等地,依據排水與污水處理規劃,以排口排查為基礎,明確溯源排查工作責任主體,開展達標排水單元建設、污水零直排區建設等工作,城市排水主管部門定期對各區“排水單元達標”工作推進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同步實施小區與市政管網的雨污分流、混錯接改造,確保雨污分流工程覆蓋所有源頭小區,干一片、成一片。
推進設施改造,加強科技支撐
城市建設需要科學確定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總體規模和布局,生活污水收集和處理能力要與服務片區人口、經濟社會發展、水環境質量改善要求相匹配。
記者梳理發現,多地積極完善管網建設和質量保障機制,對城市污水管網建設改造項目優化審批流程。
武漢市建立建設工程規劃許可審批豁免清單制度,將排水管網改造類項目納入豁免范圍,提高審批效率。
與此同時,多地建立污水管網排查和周期性檢測制度,加強管網建設改造質量監管。
濟南市出臺城市地下管線建設管理辦法,建立市政排水管線工程移交強制性執行內窺檢測制度,明確凡內窺檢測不合格的排水工程,一律不得移交。
深圳市開展管網施工工程質量飛行檢測工作,嚴格把控管材質量,并通報檢測結果,對于不合格的進行處罰。
在蘇州市和重慶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門全面加強城市排水管網建設改造項目質量管理,對新改建排水管網的設計方案審核、施工技術交底、管材抽樣送檢、管道閉水試驗和管道閉路電視(CCTV)、潛望鏡(QV)內窺檢測驗收等環節全流程監管。
污水處理提質增效,同樣需要科技助力。多地利用動態更新污水管網地理信息系統(GIS),提升管網運行維護信息化水平。
如在成都市和南寧市,全面排查市政和小區排水管網、泵站等設施,實現污水干線、支線、毛細管線和小區管線的排查全覆蓋,構建管網地理信息系統(GIS),并形成明確的動態更新機制,建立5年為一個周期的排水管網動態排查制度。
廣州市開發城市排水管網養護移動客戶端應用程序(APP),實現排水管網GIS數據動態更新和維護。
如無錫市發放污水排入排水管網許可時,利用GIS明確污水接入管網位置、高程,提高排水許可發放和管理的效率,并將排水戶主要信息及許可內容同步錄入GIS,便于日后查詢和監管。
完善激勵支持政策,強化監督考核
為強化管網運行維護保障,多地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多渠道籌措資金,保障污水管網資金來源。并完善污水處理收費政策,建立動態調整機制。
如重慶市印發排水設施養護維修預算定額,明確各類排水設施養護維修工程項目費用標準,保障排水管網運維經費有據可依,財政部門按照定額制定排水管網養護單位預算,足額撥付養護資金。
在廣西南寧市、安徽蕪湖市,根據實際運維需求,通過合同約定維護養護經費標準,納入財政預算予以保障。
廣州市將各區污水處理費統一收繳到市級財政,與政府補貼統籌用于全市管網運行維護費用。
濟南市每年將污水管網更新改造和運維經費列支專項預算,從污水處理費、城市建設綜合配套費、土地出讓金按比例列支。
再如在北京市、深圳市、蘇州市等地,由城市政府成立市級排水公司,結合污水處理廠服務范圍設置分(子)公司,或以行政區為單位成立區級排水公司,統一管理服務范圍內的污水處理廠、污水管網等設施,統籌撥付污水處理運營服務費和污水管網運維費用。
為協調治理城市黑臭水體,多地多部門還從強化監督考核上發力。
如廣州市委、市政府及市河長辦出臺文件,明確各部門職責,特別是生態環境、農業農村、工業、城市管理、市容環衛、園林等主要部門在水環境治理方面的職責,并明確績效考核要求,納入對各部門的績效考核體系。
除此之外,有的地方為強化監督考評,開展污水處理提質增效工作示范。
如江蘇省出臺省級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達標區評價驗收辦法等文件,對城市開展評估工作,查找存在問題,督促落實整改。
同時,江蘇省和江西省還開展省級污水處理提質增效示范城市評選,明確工作目標和任務要求,為全省其他城市開展工作提供經驗借鑒。
……
立足民生,攻堅克難。污水處理提質增效是事關民生重大問題和擴大內需的重點領域,各地需要全面提升城市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能力和水平,下更大功夫抓好這項工作,加快建設更加美好的城市環境,優先解決人民群眾關注的生活污水直排等熱點問題,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