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棒花魚、翹嘴鲌等土著魚類種群重現

上海的水環境問題整改情況如何?12月8日下午,上海市政協舉辦2023年年末委員視察“本市水環境突出問題整改落實情況”專題座談會。
泵站放江等問題計劃明年完成整改
上海市生態環境局局長晏波介紹了上海水生態環境保護有關情況。
近十年,上海地表水環境質量實現了跨越式提升。2017年底建成區河道消除黑臭,2018年底全市消除黑臭水體,2020年底全市基本消除劣Ⅴ類水體。2022年全市273個地表水考核斷面優Ⅲ類占比為95.6%,較2014年上升了85.6個百分點。
2023年以來,全市地表水環境質量繼續保持改善態勢,優Ⅲ類斷面占比為96.3%,同比上升1.1個百分點,無Ⅴ類和劣Ⅴ類斷面。其中,40個國控斷面優Ⅲ類占比為95.0%,在長三角三省一市中處于先進水平。2020年以來,長江干流上海段(國控斷面)水質始終保持Ⅱ類。全市四大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自2018年以來每月水質達標率均為100%。
晏波指出,全市水環境質量雖持續改善,但穩定達標和進一步提升仍存在一些短板,影響水質波動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因素:
一是泵站雨天放江,主要是中心城區河道,市政泵站放江污染物主要來自混接污水、管道積水和沉積物、地表徑流等。
二是農業面源污染,以郊區河道為主,由于農業施肥灌溉集中在7月至10月上旬,降雨周期和施肥周期疊加影響下,水質明顯劣于其他月份,體現出較為明顯的農業面源污染特征。
三是水動力不足,河道因施工阻隔或者斷頭河,或者因咸潮入侵導致水體封閉,水動力不足導致河道自凈能力下降。
四是季節性因素,主要是夏季氣溫升高導致河道溶解氧濃度大幅降低。
為此,上海不斷完善治水制度體系,堅持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三水統籌”,依托市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工作機制和河湖長制,建立市、區多部門綜合協調機制,并出臺多個專項攻堅行動。上海、江蘇和浙江跨區域協作,深化跨界水體共保機制,完善飲用水水源協同保護和應急處置機制,多次及時處置上海金澤水源地水質突發事件,保障全市飲用水安全。
上海持續推進綜合治理,工業企業水污染治理方面,到“十三五”末,上海市工業園區已實現企業污水全收集、全處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方面,2022年,上海市農業化肥、農藥使用量分別較2020年下降了4.8%和11.5%;全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93%。船舶碼頭污染治理方面,協同交通部門提升船舶污染物免費接收能力,實現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處置閉環管理。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方面,目前累計完成全市約2.3萬公里河湖岸線排污口排查溯源,計劃2025年底前排查完上海全部河湖排污口,并持續推進分類整治。
水生態保護修復方面,全面落實長江十年禁漁,連續實施增殖放流,自2020年長江禁漁啟動以來共增殖放流魚苗2.2億尾,加快推進水生生物多樣性恢復。近年來,黃浦江、蘇州河、淀山湖等重要河湖的水生生物多樣性指標、魚類數量均呈每年遞增態勢,棒花魚、翹嘴鲌等土著魚類種群重現。
至2035年,全面實現城鄉污水管網全覆蓋
晏波稱,上海水環境治理雖已取得顯著成效,但水質不穩定、基礎設施能力不足、水生態基礎薄弱等問題依然存在。下一步,上海市生態環境局將重點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將水環境治理作為美麗上海建設的重要內容。
二是堅持抓實抓好水污染源頭防控。全面排查入河排污口,強化監測溯源,實施分類整治,從源頭上削減入河(湖)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推進農藥化肥減量增效,試點開展農業面源污染監測;加快推動船舶碼頭綠色轉型。
三是持續深化水污染綜合治理。實施重點行業總磷污染控制;推進雨污混接普查和整治、實現城鎮污水全收集、全處理;深化跨界水體共保聯治和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飲用水水源協同保護。
四是切實抓好突出問題閉環高質量整改。加快推進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長江警示片和本市生態環境警示片突出問題整改,持續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
截至目前,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46項整改任務已完成45項,中心城區6座污水廠初期雨水調蓄工程計劃于2024年完成,目前正在抓緊推進。第二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24項整改任務已完成21項,“全市污水處理能力不足”、“泵站放江”、“交通噪聲污染問題整改”等3個項目將按計劃于2024年完成整改,目前按計劃推進。
上海市水務局局長史家明補充,兩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和2018、2019年長江生態環境警示片均提到上海市污水處理能力不足、污水溢流長江的問題,為此,上海大力推進污水廠網工程建設,“十三五”以來新增污水處理能力251萬立方米/日,目前全市已建成43座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能力達1020.75萬立方米/日,2022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達90.8%。
史家明表示,為完善污水系統治理體系,上海將延續石洞口、竹園、白龍港、杭州灣沿岸、嘉定及黃浦江上游、崇明三島六大區域分片處理格局,規劃約50座城鎮污水處理廠、10座污泥處理廠,污水設施服務人口3000萬人,規劃日均污水量1150萬立方米/日,日均污泥量2250噸千基/日,至2035年,全面實現城鄉污水管網全覆蓋、點源污染全收集全處理、面源污染綜合治理、水泥氣同治,構建符合超大型城市特點和發展規律的標準領先、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環境友好、智慧高效的污水治理體系。
委員建議加強管網排查、智慧化運用
專題座談會上,多位政協委員就上海水環境問題分享了意見和建議。上海市政協委員、華東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陳振樓提出兩點問題:一是部分中小河道水質不穩定,二是工業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存在生態風險。
他表示,上海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90.8%已經很高,河湖地表水質量應該有所保障,但根據日常觀察,部分中小河道依然存在水質不穩定的現象,不僅在大雨后水質下降,長時間不下雨也會有水質問題,這說明部分區域管網存在雨污混接、錯接的問題,建議對這樣的水體開展全面普查整治工作。
陳振樓說,目前中國的工業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實際上都是按照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排放標準來執行的,城鎮污水關注的是生化需氧量、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等指標,而忽視了工業污水中常見的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影響更大的重金屬、持續性有機物等,日常的排放檢測、處置工作相對不便。上海在2018年修訂頒布了地方性污水排放標準,比國家相關標準更嚴格,情況相對好一些,但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若選擇入江入海,還是存在較高的生態環境風險,建議通過園區的循環用水和綠化用水提高水資源綜合利用效率,減少污水的入江入河。
上海市政協委員、奉賢區副區長王淳針對上海水環境治理的短板提出了建議。“泵站放水的問題,問題在泵站,源頭在管網。”他認為,不管雨污混接還是管道破損造成的地下水滲漏都會影響到泵站,管網有漏洞就會造成末端大問題,所以要加強對雨污混接的排摸,強化執法力度。
王淳還建議,提升水環境監管的智慧化水平。中心城區水質監測和問題處置速度越來越快,這得益于前幾年大量建設的水質自動檢測系統,但郊縣在這方面相對薄弱。中心城區的水源也來自郊區,有必要提升郊區的水質智慧化監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