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工業園區污水廠成為環保重點,淪為“曬太陽”工程的問題確實嚴重,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解決。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決方案:
- 加強規劃和管理:制定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的規劃和建設標準,并嚴格執行。對于已建成的污水處理廠,要加強監管和管理,確保其正常運行和達標排放。
- 強化資金投入:加大對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的資金投入,提高其建設和運營水平。可以通過政府補貼、社會資本參與等方式,引導更多的資金進入工業園區污水處理領域。
- 推廣先進技術:積極推廣先進的污水處理技術和設備,提高污水處理效率和排放標準。例如,可以采用厭氧氨氧化、生物脫氮除磷等技術,降低污水處理成本,提高水質。
- 加強監管和執法:加強對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的監管和執法力度,確保其正常運行和達標排放。對于違法排放、超標排放等行為,要依法進行處罰,并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
- 建立長效機制:建立工業園區污水處理的長效機制,包括制定長期規劃、建立穩定的資金來源、加強技術研發和人才培養等,確保工業園區污水處理的可持續發展。
- 提高公眾意識:加強公眾對工業園區污水處理的認識和意識,鼓勵公眾參與和監督。可以通過宣傳、教育、展覽等方式,提高公眾對環保和污水處理的認識和重視程度。
- 推進產業升級:加快工業園區的產業升級步伐,推動高污染、高能耗產業的轉型升級,減少污水排放量。同時,鼓勵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和循環經濟產業,推動工業園區的可持續發展。
總之,解決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淪為“曬太陽”工程的問題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包括加強規劃和管理、強化資金投入、推廣先進技術、加強監管和執法、建立長效機制、提高公眾意識以及推進產業升級等。只有綜合施策、多管齊下,才能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推動工業園區的可持續發展。
4000萬元污水廠淪為“曬太陽”工程!工業園區污水廠成環保重點
從我國目前水污染的情況來看,工業園區雖然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與助推器,但污水排放量占全國的污水排放總量45%左右。而且工業園區在整個工業體系里面占據著較大的比重,會直接影響我國水污染防治的進展,所以工園區污水處理成為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
同時相對于城鎮污水處理廠的污水,工業園區的污水可謂是牛鬼蛇神、各路兵馬匯集一起:水質水量變化大,污染物濃度高、污染物種類多且具有毒性以及難降解。污水處理系統往往缺乏針對性設計、管理經驗缺乏,這使園區水污染控制面臨巨大挑戰。
前幾天,四川省第三輪第一批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集中通報了“4市1國企”的典型案例。
其中,工業園區廢水治理不力再次“榜上有名”,被督察組當作典型案例公開通報。
01
建而不用、建而失管、長期停運
4000萬元污水廠淪為“曬太陽”工程
本次督察組下沉宜賓市發現,興文縣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廢水治理設施建而不用、建而失管、污水溢流等問題突出。
(一)廢水治理設施建而不用,治污效益低下
第一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信訪交辦問題曾指出興文縣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未建成、四川九業食品有限公司污水直排等問題,興文縣人民政府上報該問題已于2020年整改完成。本次督察發現,園區成立后,污水量不斷增加但總量偏小,雖反復投入、幾經周折,卻始終沒有有效解決工業廢水處置問題。2017年8月,該縣投資4000余萬元,建成設計處理能力5000噸/天的園區污水處理廠。由于園區污水處理廠前期論證不科學、不充分,未能考慮入駐企業少,污水排放總量低的現狀,導致園區污水處理廠進水量長期達不到運行條件,淪為“曬太陽”工程。在此情況下,園區各企業長時間通過沉淀池、化糞池等簡易設施處理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2019年12月,鑒于園區污水不斷增加,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又投入200余萬元安裝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治理園區工業廢水。2022年9月,隨著園區排水企業進一步增加,園區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處置能力捉襟見肘,又再次投入30余萬元在園區污水處理廠原5000m³/天的污水處理設施中進行模塊化分割施工,擬實現日處理1000m³的污水處理能力。一個污水總量并不大的工業園區,就這樣一而再再而三的“臨時抱佛腳”,治污投入多次,但治污效益低下。
(二)污水管網破損嚴重,整治久拖不決
近年來,興文縣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污水超標排放、收集率低、污水滲漏等問題頻發,多次被群眾反映、輿情曝光和上級檢查指出。園區巡查臺賬顯示僅2022年下半年污水管網滲漏的情況就多達18次。問題出現后,興文縣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基本都是采取臨時應對性措施進行處置,導致管網隱患越積越多、治理難度越來越大。2022年1月,該園區污水處理廠因出水總氮超標,被生態環境部和生態環境廳交辦。3月,興文縣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函告興文縣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園區污水綜合收集處置率僅為18%等問題,但經濟開發區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直至9月19日才研究審議園區污水管網分批整治事宜。《興文縣污水管道修復項目施工方案》顯示,納入第一批整治范圍的4.5公里污水管道因破損、變形嚴重,已喪失應有功能,其中具備修復條件的一段400米病害管網上就有多達42個滲漏點。11月14日督察組暗訪園區時,污水管網整治仍未完工,企業外排廢水僅通過1臺罐車轉運至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進行處置。督察還發現,九業食品有限公司污水雖于2020年接入污水管網,但污水滲漏問題久治不愈,久拖不決。截至督察組進駐前夕,該企業污水滲漏問題依然存在。
(三)污水溢流污染環境,群眾反映強烈
興文縣經濟開發區園區工業污水多次溢流進入古宋河,但污水溢流問題始終未得以徹底解決。根據《興文縣經開區污水處理廠運維服務合同》約定,園區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及管網提升泵站由宜賓市先凈環保工程有限公司負責運行維護,興文縣太平實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作為業主方對其進行監督。2022年7月,宜賓市興文生態環境局發現經濟開發區污水管網2號提升泵站有污水進入古宋河,依法對宜賓市先凈環保工程有限公司立案查處后,園區污水處理廠運營方、業主方及經濟開發區管委會等相關職能部門仍沒有引起足夠重視。8月至10月,污水處理廠進水管網污水、明渠不明污水以及3號泵站污水又多次、多點位溢流進入古宋河。尤其是在11月15日,督察組暗訪發現,該經濟開發區污水管網3號泵站旁污水以近10m³/h的流量涌入周邊農田、草地、溝渠,通過地表徑流1公里后匯入古宋河,現場采樣監測顯示溢流污水化學需氧量高達253mg/L、氨氮高達15.7mg/L,入河污水化學需氧量高達102mg/L、氨氮高達10.8mg/L,分別超過古宋河長期保持的《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Ⅱ類標準限值的16倍、30倍、6倍、20倍。現場污水橫流,惡臭撲鼻,周邊群眾怨聲載道。
02
建設滯后、運行異常、違規排污
工業園區污水廠成環保督察監查重點
事實上,工業園區污水廠亂象并非局部地區偶有發生。
難以按期建成投運、建得起用不起、配套設配沒跟上、企業偷排污水廠閑置......
它幾乎成為了許多省市的環保“共癥”,更是中央、地方環保督察組和生態環境部的重點關注對象之一。
第一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反饋情況顯示,經過一輪全覆蓋督察后再進行“回頭看”,90%的省份仍存在工業園區污水管理問題。
吉林省13個省級以上工業園區中,有7個未按要求建設污水集中處理設施。
貴州省上報建成的128個園區污水廠中,有89個簡單依托當地生活污水廠,整改走捷徑,輕效果。
四川省應于2018年建成投運的14個省級工業園區污水廠,有7個難以按期建成投運;25個市(縣)級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設施也無法按期建成投運。
湖北省恩施州利川經濟開發區未建成污水處理廠,但卻多次虛報建成投運。
廣西壯族自治區2018年6月底,沿海三市22個工業園區有6個尚未完全實現污水集中處置,13個(計劃)依托生活污水廠處理工業廢水。
督察組認為,部分地區工業園區污水廠虛假整改、逾期建設、違規排污等現象觸目驚心,存在嚴重僥幸心理。
地方政府也是不作為、慢作為、消極應對建設和整改工作。甚至有些官員為追求一時利益還鋌而走險,出現弄虛作假、偽造文件等現象。
類似問題到第二輪中央督察的時候,也并沒有得到有效遏制,頂風作案的情況仍然屢查屢現。
安徽(淮北):相山經濟開發區內食品工業園長期未配套建設新的污水集中處理設施,致使園區管網內積存約2萬噸污水,四處漫溢。
貴州(安順):夏云工業園區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滯后,2018年被要求加快的園區污水處理廠深度處理改造,2021年經省級督察指出才匆忙啟動,截至中央督察進駐時僅完成部分設施改造。
山東(泰安):寧陽化工產業園長期忽視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本應于2020年6月完成污水管網和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直至督察進駐前尚未開工建設。
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平羅化工產業園的污水處理廠自2019年投入使用后,因建設標準低,園區內制藥、化工廢水成分復雜和工業廢水偷排等原因,投運以來長期運行不正常,2021年3月24日后更是一直停運。
基于上述案例,不難發現,工業園區的環保意識一直沒有跟上它們的經濟貢獻。
要知道,在2018年9月,我國2411家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建成率就已經達到 97%。
問題是,一直以來工業園區水污染狀況頻發,這些污水處理設施用上了嗎、用得上嗎、用得好嗎?
現實情況顯然令人深思。
03
上面沒硬性要求,下面治理“和稀泥”
工業園區污水廠問題出在哪里?
園區內的污水處理廠若不發揮應有效用,會嚴重影響我國工業污水問題的解決。
經過分析,不難發現污水廠“建而不用”的這些原因:
“污水處理配套設施建設滯后”
據《中國工業園區污水處理管理研究》報告,污水處理配套設施建設滯后是中國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困局中最直接暴露的問題。
許多已建成的園區污水廠由于污水管道不足、漏損整改不力等原因,遲遲無法投入運行。
不少工業園區分期建設污水管網,也難以在短時間內滿足所有入園企業的納管需求,有些園區甚至在園內企業投產時配套管網仍未完成。
“污水廠一運行就意味著虧損”
有人說,那么那些建好的、相關配套設備也完善的污水廠,為什么也不運行呢?
因為,沒有錢。
園區集中污水處理廠的前期建設工程主要依靠國家和地方財政支出,資金來源有限,后續想要長期維持運行和成本回收,還是要依靠入駐企業。
但現實情況是,工業廢水進入園區污水廠,往往需要達到納管標準,否則將面臨罰款。而自建預處理設施,也就意味著企業自身需要投入不少資金。
這也要錢,那也要錢,到頭來,企業直接干脆選擇沒有成本的偷排漏排。
還有一些偌大的園區污水廠,1年時間等來的也就零星幾個工業企業,污水量遠低于正常運行水量,只要污水廠一運行,就意味著虧損。
另外,廠區內污水管網的不完善、污水廠運行不穩定導致企業被迫停產等情況,更是加劇了污水廠“吃不飽”“轉不動”的窘境。
這時候你會問,污水廠建而不用,那為什么要建?
相關負責人只會告訴你,我們是按照當時規劃設計來執行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上面沒有硬性要求”
有些污水處理廠無法運行,表面上看似乎是治污資金不到位,而實則是,地方政府不作為、裝作為、假作為。
把污水處理廠當作政績工程,建成后就不管不問,導致運行資金不能到位,污水廠也只能長期閑置。
園區眼瞅著“上面沒有硬性要求”,通常是是重建設、輕管理,重招商、輕環保,很多是因為逾期未建污水廠被撤銷國家級、省級工業園區資格,才開始緊張的。
更令人氣憤的是,地方政府為了發展當地經濟,往往對園區企業的廢水處理“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監管嚴重失職。
文章來源: 四川生態環境,央視新聞,新華社
近期發表
昨天 00:00
已發表
108
1
1
0
星期六 00:00
已發表
18
1
1
0
星期五 08:47
已發表
148
0
0
0
星期四 10:05
已發表
139
0
0
0
星期三 11:49
已發表
193
1
1
0
星期二 10:33
已發表
147
0
0
0
11月20日
已發表
262
1
1
0
11月19日
已發表
203
1
1
0
11月18日
已發表
266
1
1
0
11月17日
已發表
251
1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