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位于馬來半島南端,在建國初期,水資源總量6億噸,人均水資源量僅為211噸,排名世界倒數第二,是世界上極度缺水的國家之一,480多萬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用水主要依靠雨水收集和從鄰國馬來西亞進口。因此,獲取水源不僅關系到這個國家的生存,同時也是一個涉及政治、經濟、技術等方面的重要課題。通過長期的不懈努力,而今,新加坡政府憑借僅有的水資源量實現了水的高效益利用,成為世界上最優秀的水務管理國家之一。
《凈水技術》通過回顧新加坡建國早年的水資源困局,管中窺豹新加坡的水務的創新創業之路。
在 1960 年代,新加坡非常缺水,寶貴的水資源不得不在全島范圍內定量配給。如今,當我們打開水龍頭時,我們是無需憂慮是否有足夠的飲用水的,因為新加坡良好的水資源管理使這成為可能——新加坡在1961年以后的短短五十年內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這一切的改變都始于已故的李光耀先生,他是水資源可持續性方面的遠見者。新加坡的水資源安全是他畢生的追求。今天,他的愿景繼續指導著新加坡公用事業局PUB的發展。通過專注于水管理的綜合方法和研發投資,PUB為新加坡創建了一個強大、多元化和可持續的供水系統。
使命永無止境。提供充足且能夠負擔的水是每個PUB領導者、創新者、工程師和技術官員的心愿。然而,在這段旅程中,新加坡并不孤單。PUB與當地和國際各地的伙伴密切合作創新,共同呼吁公眾關愛水資源,讓公眾意識到水資源在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寶貴。
簡而言之,新加坡水的故事是一個勵志的進步故事:水,曾經是這個國家的軟肋,但現在已經成為了這個國家的重要力量。新加坡擁有一個引人入勝的水故事,也一直很樂于與全世界分享它。
新加坡水可持續發展的奠基人
從1961年到2012年,新加坡50年來水可持續性的發展之旅始于一位有遠見的人,他將寶貴的水資源列為國家的優先事項。隨后在他的領導下,新加坡大踏步地開始了水教育、水保護和水創新。
請務必記住李光耀(Lee Kuan Yew)以及他在新加坡水務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從就任新加坡第一任總理的第一天起,李光耀先生就決心讓這個小島國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性。
“我從不相信這會永遠沒法實現。我想總有一天,在某個地方會出現一種新的技術,讓新加坡的水資源可持續成為可能”,這是李先生在2008年首屆新加坡國際水周的講話中說到的。
今天,由于他堅定的“自力更生”的愿景,新加坡在實現水資源可持續性方面已經取得了重大的進展。
(李光耀先生畫像)
確立水資源是國家的優先事項
新加坡在1965年獲得獨立時,圍繞水資源的爭論比比皆是。最核心的原因就是因為新加坡缺乏水資源,也正因如此,李先生從執政早期開始就一直將水資源作為新加坡政府政策制定和實施的重中之重。
“所有其他的政策都必須為了我們的生存,為了水資源而妥協”,李先生曾公開宣稱,“水是一種寶貴的資源,沒有它你就會死。你或許可以沒有精力地生活著,但如果沒有水,就會馬上脫水而亡。”他補充解釋道。
因此,李先生開始向國內的公務員和工程師們提出了一個課題:想方設法讓新加坡的供水變得可持續,并“捕捉落在島上的每一滴雨水”。
為了得到水資源問題應該如何解決的有效方案,出于緊迫性的考慮,迫使李先生在1971年設立了直屬總理府的下屬水資源規劃單位。該單位于1972年制定了全國第一個水資源總體規劃,研究了新的常規水源(如未受保護的集水區)和非常規水源(如中水回用和海水淡化)的實施路徑。這個規劃啟發了PUB的整體水資源管理方法,并逐漸演變成新加坡后來的四個“國家水龍頭”戰略。
(新加坡水資源路線的研討)
濱海水庫——位于市中心的第一個水庫
在1977年貝雅士水庫(Upper Peirce Reservoir)的通水儀式上,李先生向當時的環境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環境部與各部委和機構合作開展當時全新加坡最大的水利工程項目之一: 即在十年內完成對新加坡河的清理。 因為早在20世紀30年代,新加坡河兩岸是街頭小販、農場和非法賭場的所在地,也等同于垃圾、工業廢物和石油泄漏的溫床。 李先生認為,一條干凈的河流將為在濱海海峽建造一座大壩,從而進一步增加新加坡的供水量提供基礎。
(早年的新加坡河)
這絕非易事,但它事實上確實取得了成功。從1977年到1987年,新加坡河已經完全變了樣。河水暢流,魚兒歸來,新加坡的國民可以在新加坡河的兩岸進行各種娛樂活動。
隨著新加坡河實現了“自由流淌”的小目標,李先生隨機提出了第二個挑戰:要在市中心建造一個水庫。當濱海堤壩在2008年完工時,這一愿景終于在20年后實現了。
濱海堤壩不僅為新加坡的供水服務建造了一個水庫——濱海水庫,而且還能有助于減輕市中心的洪澇問題。在濱海堤壩竣工完成后的歲月,在濱海堤壩上觀光和休閑也成為了新加坡一種具有吸引力的新生活方式。
(如今的新加坡河)
其實早在20世紀八十年代,李先生就曾設想在新加坡的濱海海峽筑壩,圈圍建造一個淡水水庫。濱海堤壩是一項工程壯舉。它包括9個鋼鑄閘門,每個長30米,高5米,需要橫跨350米寬的濱海海峽建造,可以就此將海水與淡水分開。
堤壩建成后,于2008年與市中心圈圍形成的第一個水庫——濱海水庫一起向公眾開放開放。它使新加坡的流域面積增加了10,000 公頃,相當于該國面積的六分之一。
連同兩個后續建成的較新的水庫——實龍崗水庫和榜鵝水庫,濱海水庫將新加坡的集水面積從占其土地面積的一半增加到了三分之二。
(李光耀先生出席濱海水庫的慶祝活動)
在新加坡獨立的50年后,李光耀先生對新加坡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堅定愿景已然體現在新加坡國土上的17個水庫、4座NEWater新生水廠和2家海水淡化廠中。 顯然,新加坡在水務發展 的事業中不僅僅滿足于保證生存的最低要求,它在技術和創新方面所進行的持續投資,讓新加坡缺乏水資源的弱點后來變成了一種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