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信濱海
作為國內首座現代化專門污泥衛生填埋場,26日,由中交一航局負責處置的青凝侯淤泥填埋場應急處置項目在津通過交工驗收。“放棄常規的工廠化運營做法,創新管理模式,采取多項工藝解決了卡脖子的技術難題,使青凝侯填埋場內約33萬噸污泥在短短243天內全部實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置,較既定節點提前20天完成處置任務。”項目經理劉春銀對記者說。


給工藝做“嫁接”
青凝侯淤泥衛生填埋場坐落于天津市西青區大寺鎮青凝侯村,總占地面積337畝,先后收納了河道清淤的淤泥和污水處理廠的市政污泥和垃圾雜物等。為了根除污泥污染,使土地再利用,去年12月10日,中交一航局發揮在津央企責任,承擔起了青凝侯污泥處置的重任。按照2021年8月底完成處置任務,留給項目部的有效時間只有8個月零10天。 經過研究,項目部決定放棄常規的工廠化運營做法,采用工程的思維和打法,人為打破鏈條,將挖機和環保渣土車替代提升機和運輸皮帶,提高篩分和脫水的靈活性;同時,在管理模式上也應用工程思維將挖泥、內部倒運、設備運行、污泥外運等模塊匹配到專業服務商,使之能各司其職、穩定高效地運行,這樣有效解決了生產線為污泥處置帶來的困擾。
讓污泥“跳個舞”
今年4月,隨著最后一臺壓濾設備投產,標志項目部污泥外運處置逐步走上正軌,當大家正準備松一口氣時,新的問題出現了,項目團隊發現很多大塊雜質像吸鐵石一樣黏在篩網的底部,降低了污泥篩分效果。“既然是篩分,就需要它晃動,就像在農村篩麥子一樣。”在生產會議上,技術員齊永勝的想法讓項目團隊茅塞頓開,“我們雖然不能讓機器晃動,但可以讓他正轉幾圈后,再立即讓它反轉,使污泥與雜質在篩分機內通過慣性‘跳’起來,這樣污泥就能趁大塊的雜質‘不注意’從縫隙中漏下去。”齊永勝說。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兩天研究,終于設計出了能使篩分機正反轉的線路裝置。 隨著新線路裝置的啟用,污泥篩分的效率短期內得到了大幅提升。然而,又出現了正轉電閘、反轉電閘接軌不暢的新情況,項目團隊展開頭腦風暴。經過一個星期的鏖戰,終于完成自動控制系統改造并投入使用。“現在,我們只要在電腦上輸入間隔時間,紅燈亮了它就能正轉,時間到了再自動反轉,讓污泥自己在里面‘跳舞’。”齊永勝向記者介紹了當時的情況。如今,這項成果已完成成果總結。
把黨旗插在一線
在項目方案撰寫、評審工作中,項目部設立的黨員先鋒崗和青年突擊隊發揮了先鋒帶頭作用。“時間緊、任務重,項目部只有18管理骨干,面對難題不行也得行,每天都是一個人當好幾個人用。”26歲的青年員工何文凱說。在此次方案撰寫中,除了何文凱,公司科技中心負責人、有著17年黨齡的劉文斌接到任務當天凌晨兩點便從深圳來到了天津;青年黨員王佳琦未下火車就接到指令,下車后又未買到票,自己帶著對象從秦皇島開車返回項目部。 最終,在全體黨員干部和職工的共同努力下,此次評審取得了成功。
來源: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