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1-06-24
“樣本中含有氮、磷、銅、鋅、鉻、多氯聯苯、多環芳烴等物質,處理不當,就會對土壤和大氣造成二次污染。”中交集團所屬中交一航局天津青凝侯淤泥填埋場應急處置項目經理劉春銀看著手中的檢測報告,皺起了眉頭,“沒想到,情況遠比最初設想的復雜。”
天津青凝侯淤泥衛生填埋場,是國內首座現代化污泥衛生填埋場,設計庫容約68萬立方米,2007年建成后便開始處理河道和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污泥。為了根除污染,促進土地再利用,當地政府決定對填埋場內的污泥進行集中處置。而如此大量且復雜的淤泥處置,在全國沒有先例。今年,中交一航局積極發揮屬地央企責任,承擔起了淤泥處置的重任。
“污泥處置最原始的方法是衛生填埋,但這樣不能完全解決問題。還有一種辦法是將污泥進行堆肥使用,用于農田或園林綠化,回收污泥中的氮、磷、鉀等營養物質,使有機物不斷降解,變成良好的土壤改良劑和有機肥料。”劉春銀表示,雖然第二種辦法更具效益,但青凝侯項目卻行不通。
“填埋場內淤泥含有重金屬,這些重金屬是堆肥無法消化的,而且一旦進入土壤,將會給土壤帶來不可逆的影響。”為此,劉春銀提出了一個新方案,“焚燒,讓污泥‘浴火重生’。”經過多輪論證,焚燒方案得以實施,即將污泥投入到火電廠的焚燒爐。污泥中的有機物經過充分燃燒不僅能夠釋能發電,燒盡的殘渣還能做成水泥,在達到處理目的的同時,還能帶來經濟效益。
開工僅6天,項目團隊就完成了第一車污泥的外運焚燒,處理后的殘渣經檢測后,完全符合相關處理標準。業主對“一航速度”豎起大拇指,但劉春銀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原來,由于淤泥含水量高,外運焚燒一車污泥,有70%至85%都是水。運輸效率提不上來,高含水也造成了焚燒十分緩慢。“按照這樣的處理速度,8個月工期內不僅不能完成任務,挖出來的污泥長時間堆放還對周邊環境造成威脅。必須制定更好的方案。”劉春銀找來試驗室負責人何文凱商量對策。
“起初,我們嘗試使用脫水劑,來降低污泥的含水量,但試驗效果卻不理想。而且,供應商不提供脫水劑成分,我們掌握不了關鍵技術,脫水成本居高不下。”何文凱決定開展配比試驗,自制脫水劑。他首先想到的是水泥和生石灰,這兩種材料是生活中是最常用的脫水劑。按照試驗計劃,何文凱先后對選取的水泥和生石灰進行不同比例的調配試驗。經歷近一個月的持續奮戰,終于得出了理想配比。為了使試驗數據更加準確可靠,何文凱又到現場開挖了兩個試驗坑進一步驗證試驗結果。功夫不負有心人,又是一個半月的努力,終于得出最佳結論:在污泥中加入10%的生石灰,可以將含水率降到60%。“這是最經濟、效果最好的方案。”何文凱興奮地說。
生石灰的添加,使污泥的處理量提高了6倍,不僅加速了污泥的外運,同時也提高了焚燒爐的處理速度與殘渣的利用率,降低了對環境的污染?粗卉囓囃膺\的污泥,一袋袋新生的水泥,劉春銀的眼里放著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