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打假風暴:數萬第三方的出局與造假產業鏈的崩塌|青山
作者|青山研究院
導語:砸向第三方造假的重拳,正在重塑環保產業。
新法規已基本修訂、環保督察已過兩輪、環保工程投資已超十萬億,環保領域接下來的重大改革是什么?這個問題很值得思考,目前來看以整治第三方造假為抓手的監管變革是其中之一。
今年 2 月初,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將“全面整治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問題”列入生態環境部 2023 年重點任務工作中。在此之后,部長、副部長幾度以“四不兩直”方式赴一線檢查,頻頻釋放整治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的信號,表明“零容忍”態度,在行業內引發震動。
很顯然,環保監管變革的重拳首先砸向了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這一舉措一旦常態化,將對環保產業帶來顛覆性影響。
因為行業上下都清楚,環保領域這些年的巨大成就和繁榮發展,仍然有一部分建立在虛假數據之上。
而環保從量變走向質變的關鍵一環在于,能在多大程度上保證環評、監測、檢測等的真實。這一關過不了,很多領域難以改變,很多發展無法突破。
環保企業千千萬萬家、推出的解決方案和技術產品更是五花八門,同時環保設施的建設更是不計其數,但在實檢實測面前,有多少能禁得住考驗?這一直是行業的送命題、同時也是必答題。
今年以來生態環境部的一連串動作釋放出鮮明信號,看來第三方環保機構造假這道題是時候給出正確答案了。
這場整頓第三方造假的風暴背后透露出了怎樣的深層邏輯,又會給中國的環保產業帶來哪些歷史性的變革,在深度訪談了地方政府相關人員及第三方環保企業的基礎上,青山研究院為青友們帶來本次研究成果,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也歡迎文末留言討論。
亂象之治
真環保時代,從真數據開始
在環保行業,第三方造假已是司空見慣的現象,造假現象之泛濫、方式之多樣、情節之夸張,在各行業各業中都屬少見。
一定程度上,監管缺失導致的環保第三方造假將整個行業的發展禁錮在了偽需求的困境中。因此,行業要進入真環保時代,必須從實現真數據開始。
1、第三方脫軌,環保投資虛擲
翻開環保第三方的造假亂象就翻開了一部荒誕史,臺賬造假、篡改數據、報告造假、干擾設備、稀釋樣品……花樣百出、亂象紛呈。
造假程度之嚴重以至于造假水平的高低甚至成為了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核心競爭力的體現,這意味著這一領域的發展已經嚴重脫軌。
可是,第三方環保服務是環保產業整體構架中的重要環節,這一環節的嚴重拉垮導致整個行業都很難立得起來。因為環評、監測和檢測數據的大面積造假,意味著國家和企業的大量投入都形同虛擲。
環境檢測和醫療領域的化驗中心是一樣,這一環節的虛假意味著后面的環節根本無法對癥,甚至存在巨大的潛在風險。
只有守住第三方環保服務的質量關,環保需求才能真實呈現、環保設施才會真實運轉、環保問題才能真實解決。
2、立命之本垮塌,自身難以為繼
在監管失真之下,甲方買的不是專業服務,而是專業造假。
這貌似使相關方獲得了利益和方便,但皆大歡喜的背后,是對法律法規、科學技術和生態環境最大的褻瀆,嚴重背馳發展規律。
為了一味滿足甲方需求而犧牲自身公信力和專業獨立性,最終第三方自身也難有立足之地。
嚴格來講,在第三方環保服務領域的專業人才密度最高的領域,大量的環境工程專業人才懷揣著造福環境事業的赤誠進入這一領域,卻要在職業生涯的一開始就面對顛覆三觀的灰色現實,這是一個領域最失敗的地方。
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是造假亂象中的直接受益者,但同時也是被動者、弱勢者和風險的最終承擔者。一些第三方機構純粹地為了利益而來,既缺乏專業技能也不熟悉法律法規,最終充當了與所取利益不相稱的“背鍋俠”。
短期來看一些企業從中獲取了更大利益,但長此以往這一領域永遠無法立得起來,甚至墮入無以為繼的境地。
3、整治第三方勢在必行,重拳出擊只是時間問題
造假現象越來越被各方深惡痛絕,其中一個的重要原因是這類造假雖然風險尚不具備絕對威懾力,但在性質上是不折不扣的違背法律法規和行業秩序的行為。
青山產業評論此前的文章中,多次提到“紅利”的概念,在第三方造假的亂象中能夠清晰看到紅利的深層機理,造假的泛濫意味著行業極度的低門檻和無秩序,由此使得利益相關方可以大肆地在“不合格、不達標、低質量”中取利。
很顯然,這種專營監管漏洞的紅利只是階段性的偏門生意,終究會因為阻礙產業發展而被整治。
事實上,對于第三方造假亂象,不能片面地完全歸咎于哪一方,因為不得不考慮到一個現實,即國內的第三方服務模式尚處于發展早期的階段,還存在方方面面的問題。現階段,技術設備、專業人員、規范意識、官方監管等各方面都有待進一步完善。
一方面,長期看第三方造假并不是一個多贏或者單贏的局面,而是一個全輸的局面,與發展趨勢相悖,必然要走向消亡;另一方面,造假現象由亂而治需要經歷一個過程。
因此,整治第三方勢在必行,重拳出擊只是時間問題,遲早會來,本質上是整個行業在逐漸進入真環保時代,監管上需要真數據做支撐。
重拳出擊
制度下沉地方,環保監管進入精雕階段
我們能夠從今年以來黃潤秋部長的多次表態看到官方整治亂象的態度,不過最終的落地執行還需貫穿上下的政策制度。
事實上,對第三方造假的整治力度在最近幾年一直呈現加大趨勢。
一方面是官方在持續出臺有關政策并開展整治行動。
2021 年 3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一)》更是首次將承擔環境影響評價、環境監測職責的中介組織人員“弄虛作假”行為納入刑法定罪量刑,目前已有受處罰案例。
2021 年 3 月,生態環境部印發的《“十四五”生態環境監測規劃》指出,完善監測數據弄虛作假等違法行為管理約束和調查處理機制,對數據造假行為嚴查嚴罰,確保監測數據真實準確。
2021 年、2022 年連續兩年,生態環境部、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開展深入打擊危險廢物環境違法犯罪和重點排污單位自動監測數據弄虛作假違法犯罪專項行動。
到今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將“全面整治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問題”列入生態環境部 2023 年重點任務工作中。
此外,在生態環境部等國家部門的推動下,各地也在大力整治篡改、偽造自動監測數據行為,整治行動不是一陣風運動,而是在制度層面落實到了地方:
2022 年,江蘇省生態環境廳開展“秋風行動”專項執法檢查,對全省第三方環境類檢驗檢測行業造假問題開展集中執法,嚴厲打擊一批監測數據弄虛作假、不規范檢測的突出生態環境違法行為。
2022 年,安徽省生態環境廳組織開展打擊重點排污單位自動監測數據弄虛作假違法犯罪專項行動,依法查處一批偽造檢測數據,出具虛假合格自動監測設備比對監測報告的違法案件。
2022 年,廣東省生態環境廳聯合省市場監管局、省公安廳、省檢察院和省法院,聯合發文部署打擊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的專項整治行動。
2023 年,四川省生態環境廳、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省公安廳、省人民檢察院、省人民法院聯合印發《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問題專項整治行動工作方案》,加強對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的管理。
……
另一方面是環保監管的制度建設到了“精雕細刻”階段,監管力度在不斷下沉到問題的源頭。
過去三十年,環保行業進行了大規模的制度建設和基礎建設,環保機制的條條框框基本就位。
在此基礎上再往下走,就是機制的運行和完善,這個過程中很多方面需要優化,而第三方環保服務整治是最佳的切入點。
我們能夠在環保行業這么多年的發展中熟悉了一種過程,即法規制度先行、監管逐步到位。
把時間維度拉長,環保領域過去一個階段更多的是打基礎、搭框架,只是個開頭,接下來才開始真正進入質變發展的階段,是監管進入常態化、精細化的階段。
環保督察是大刀闊斧,針對的是歷史欠賬和復雜局面。現在環保監管的格局初成,將進入精雕細刻的階段。
經過第一、二輪環保督察,官方對各地方、各產業的環境問題必然有更深的認識,想必對整治亂象的抓手也有更深的認識。
在這幾年的變革發展過程中,有一個意義重大的扭轉是地方對環保的理念的轉變。例如,2022 年 12 月 12 日,衡水市發布《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服務規范》,這是衡水市獲批市級地方標準制定權以來,首部生態環境領域的地方標準。
2023 年 1 月 1 日,《溫州市生態環境服務機構管理條例》正式實施。據悉,這是全國首個針對生態環境服務機構管理的地方性法規。
變革趨勢
造假者的出局與造假產業鏈的崩塌
大勢不可違,不難感受到環保行業在進入做真事的階段,可一部分人還想蒙混造假,這種狀態勢必不能為官方和行業容忍。
從另一個角度,第三方造假以及整個行業的混亂是產業發展初期階段的必然必然現象,同時也必然會隨著產業發展退出歷史舞臺。
首先,第三方環保服務必將走向規范化。
第三方環保服務本身是個有專業門檻的市場,但在缺乏有力監管的情況下,行業脫離了規范性,惡性競爭、低質量。
在監管缺失的情況下,第三方機構很難挺直腰桿,監管松業主就會提出造假的需求,第三方機構也敢于滿足“特殊”需求。
隨著監管的加強,第三方環保服務將會走向規范化,一方面是造假的成本會越來越高,另一方面是排污企業的造假需求會被遏制。
此外,有觀點認為,第三方造假亂象源自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資質的取消,二者蘇似乎存在因果關系,但不是解決造假亂象的著眼點,整頓亂象的關鍵是強化監管,而不是開歷史倒車。
第三方環保服務模式順應發展趨勢,制度的設計是以專業和效率為綱領,是生態環境領域深化“放管服”改革、更好服務企業的重要舉措。
因此,第三方環保服務的模式必然要存在,且必然要走向規范化,混雜在其中的數萬第三方造假機構面臨出局。
其次,環保需求將進一步去偽存真。
環保是一個整體的體系,牽一發而動全身,對第三方造假的大力整治必然會對整個行業產生影響。
數據弄虛作假的時候,很多環境問題會被掩蓋或誤判輕判,一連串不良的連鎖反應會接踵而至,不達標的達標了、不合規的合規了、無效的措施有效了、低質量的設備淘汰了高質量的設備。
可見,整個環保行業的偽需求和由此產生的種種亂象一部分原因在于第三方的虛假數據,這導致很多污染治理的投資和舉措從需求的根子上就垮掉了。
因此,第三方環保服務的優化意味著更加真實的數據,這將為企業和監管部門提供真實、準確、可靠的管理和決策依據,環保的需求也將更加真實。
真實的環保需求是環保事業發展的第一大前提,在此基礎上才可能實現良性發展和有效創新。
再次,低質量環保服務和產品面臨淘汰。
長期以來,環保行業存在顯著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本質原因在于需求的不真實。
隨著第三方真數據倒逼真需求的效果逐漸出現,環保行業各細分治理領域的競爭將形成良性循環。
在進入新的循環機制后,首先出現的一個變革是,低質量的服務和產品將面臨淘汰,大量南郭先生式的環保企業將出局。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從產業發展史的角度論證了環保行業“運營時代”、“高質量時代”到來的趨勢,這一趨勢如何呈現?以整治第三方造假為主的監管加強就是具體舉措,由此帶來的行業良性循環是主要表現。
又一次環保底層變革
本期文章選擇“國家整治第三方造假”的主題,基于這是又一次環保重要變革,一次影響整個行業的變革。
縱觀環保領域的變革會發現有章可循,環保立法、中央督察、第三方整治,這些都是在底層結構上進行改造,每一次改造都會帶來巨大變革。
經過環保初期階段的發展,環保領域的四梁八柱基本搭建完成,往下一個階段,監管的優化強化將是變革的重點,這一變革可以視為環保行業進入真環保時代的轉折點。
對于環保行業,將在監管變革的進程中進入新一階段的發展。對于環保監管的趨勢洞察和政策研究是青山研究院的重要研究板塊,相關研究文章后期還會陸續發布,請大家保持關注。
備注:數據支持|青山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