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專家為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言獻策 因地制宜 推動實現資源化利用
5月8日,全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經驗交流會在云浮市新興縣舉行,現場專家、企業、政府部門等圍繞治理模式、污水資源化利用、可持續運維等實際治理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探討。
因地制宜
三大模式治理農村生活污水
采用何種治理模式,一直是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難題。
“農村污水治理中,治理模式比治理技術更為重要。”在交流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徐祖信表示,在污水治理規劃上,要“簡便、經濟、可持續運行”;在處理技術選擇上,要“因地制宜、資源化利用”;在處理工程上,要“專業建設、市場化運營”。
針對不同農村的實際,徐祖信介紹了農村污水治理的三大模式。
“對于近郊農村,可以推行納管式治理。”徐祖信表示,近郊農村僅需建設污水收集管網,隨后將其納管至城鎮污水處理廠,并且后續管護也可納入城鎮污水治理體系統一管理,但一定要做到管網“登門入戶”,確保生活污水有效進入管網。
對于遠郊農村則分為濱水和無河道兩類,徐祖信認為,遠郊濱水農村應優先污水資源化利用,而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處置的關鍵在于耦合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協同農田水利發展,“比如處理過后達標的生活污水,可以作為灌溉用水”。整個思路就是構建生活污水治理和農業面源控制的生態工程,實現水、氮、磷的循環利用。
有的近郊濱水農村不具備資源化利用條件,則必須建設處理設施,采取達標處理、尾水入河的方式,“這種情況下,處理工藝一定要簡便、運行一定要經濟,建議采用市場化建設、運行一體化模式,并分片推進工程建設和運行整體承包。”徐祖信說。
對于遠郊無河道的農村,則要重點做資源化利用和管控化糞池。“這類農村,污水收集和輸送可借助雨水管渠。”徐祖信表示,對于單個農戶,最重要的就是管理好化糞池,防止滲漏影響地下水。
資源化利用
具體路徑選擇要區分不同場景
筆者注意到,多位專家均強調推動農村生活污水實現資源化利用。
“資源化利用是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我省實現‘新三年’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堅目標的重要舉措。”省環科院副院長張永波介紹了廣東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的模式和實踐。
他指出,資源化利用模式適用于人口規模較小且周邊有豐富消納土地的村莊,但在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等環境敏感區,以及水環境質量不達標或壓力較大的地區不鼓勵采用資源化利用模式。
結合廣東實際,張永波按農戶聚集片規模及資源化利用特點,分出零散戶和聚居片2種資源化利用模式。他介紹,零散戶模式需要房前屋后有充足消納土地,經過無害化處理后污水直接接入房前屋后的小花園、菜園等進行澆灌。
而對于聚居片,則分為30人以下、30人—100人、100人—200人等多種模式。比如常住人口約200人的村莊,污水適度收集后經厭氧預處理設施,預處理后進入暫存池,供農戶自取自用于周邊農田灌溉,另一部分納入生態溝渠。
“資源化利用也要符合規范。”張永波強調,在實際執行中必須建立從農戶至受納體的完整路徑,從戶內處理無害化到輸送路徑要完善、合理設置預處理、消納利用要分散等均要配套完善。
現場,浙江大學教授羅安程、東南大學教授朱光燦也分別介紹浙江、江蘇在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上的實踐。
朱光燦認為,在資源化利用上要“優先推廣運行費用低、管護簡便的污水治理技術。”而具體路徑的選擇上,又要區分不同場景,“要基于環境承載力合理確定污水處理的目標,區分以有機物去除為主、以有機物和氨氮去除為主等目標,分別選擇適宜的以生物生態組合工藝為主的污染物去除與資源化利用技術。”
長效運維
探索整縣托管等方式
交流會上,農村污水治理中治理設施如何實現長效運維也成為探討的熱點。
“此前治理設施運維難,根源在于治理設施建設純工程化、碎片化,并且縣域缺乏系統性規劃,項目立項、建設未考慮多渠道資金來源和建設標準多樣等問題。”廣州資源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曾建寧認為,治理設施建設要以縣域為單位,堅持縣域統籌、系統規劃,比如采用EPC或EPC+O模式整縣推進,統一規劃、建設、運行、管理,形成縣域治水的系統性解決方案。
在實際運行中,針對運維資金缺乏的問題,曾建寧提出,可以創新農污治理EOD模式,通過對農村污水站點經濟效益的挖掘,反哺治理設施的運維,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們正在探索資源驛站模式,在區位條件好的站點,將治理設施埋在地下,地面上則布局充電樁、鄉村物流站等產業,以第三方付費覆蓋農村污水運維費用。”他說。
針對運維難題,筠誠和瑞環境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范衛朝介紹了新興縣的思路,新興縣提出鎮村生活污水整縣托管方式,通過“縣財政承擔費用、縣住建/環保統籌負責、第三方單位專業運維”,有效降低運營維護物資采購成本和人員投入成本。
他表示,“整縣托管”運維的優勢在于以強帶弱,發揮規模效應。鎮級污水處理系統管理難度相對較低,村級系統管理難度大,通過整體打包“以強帶弱”的模式進行統一托管,以各個鎮級污水處理廠為“點”,向鎮域范圍內各村級污水處理站的“面”進行輻射,大大降低各分散污水處理系統的運行維護管理成本,以此提升治理效能。
政企村聯動
擦亮美麗鄉村生態底色
交流會現場,參會人員前往新興縣多個農村污水治理點考察,當前新興縣因地制宜采用納廠處理、建設施、資源化利用等多種模式,因地制宜處理農村生活污水。
在簕竹鎮水對村,遙遙望去,小菜園果蔬生機勃勃。由于常住人口較少,村子采用資源化利用模式,村內生活污水進行厭氧處理后,再采用滴灌形式施用于周邊園地、菜地,給農作物提供營養物質。
資源化利用模式不僅簡單奏效,運維成本也相對較低。“村民少的地方用這種方式來治理污水效果良好。”該鎮相關負責人說。
同在簕竹鎮的楓木(土+朗)村,也有著開滿各色鮮花的小型花園。該村采用建設施模式,結合農戶需要,配套相應暫存池及太陽能水泵等利用設施,方便農戶將部分處理后的生活污水回用于園地和景觀植物灌溉,實現尾水資源化利用。
三分建設,七分管養。按照建管并重、惠民長效的理念,新興縣在建設運維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和管網中也著力強化工作機制,建立健全相關制度,有力促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見效長效,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值得一提的是,在提升污水治理監管效能方面,簕竹鎮把“公司+農戶”的模式運用到污水處理設施日常維護工作中,推動第三方專業運維公司就地聘請村民參與系統維護、植物養護、河道清淤等工作,實現村民就地就近就業。
交流會現場,全省各地市也以展板形式展示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經驗。
文/張子俊王謝思齊 張梓楠
編輯/倪家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