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源環保2022年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
京源環保2022年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內容如下:
一、經營情況討論與分析
2022年是國家“十四五”規劃實施的關鍵之年,也是銜接公司戰略目標的關鍵節點期。隨著“雙碳”政策的持續推進、落實,環保行業整體保持穩健發展。在全球經濟下行、上游原材料漲價壓力持續傳導的宏觀背景下,2022年公司積極開拓市場,主營業務實現穩步增長,市場覆蓋率得到進一步提升。在工業廢水領域堅持以市場和客戶需求為導向,深耕核心戰略客戶潛能,持續開拓新客戶、新市場。2022年公司以技術和研發創新為支撐,搶抓行業格局變化及技術變革帶來的歷史新機遇,積極部署鋼鐵、化工等非電領域,并已在鋼鐵行業取得了較大業績突破。2022年,公司拓展行業BOT模式,在河北成立了子公司邯鄲京源,為公司拓展非電行業市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不斷鞏固自身優勢領域的同時,公司也在積極拓展新能源領域,繼與中國電力合作以來,2022年成立了南通京源新能源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并陸續投資了南通錦潤新能源有限公司和海安匯仁新能源有限公司,報告期內,錦潤新能源和匯仁新能源兩家公司的光伏發電項目正式投入運營。
2022年公司主要經營成果如下:
1、主營業務穩步發展,整體發展態勢良好
2022年度,公司管理團隊緊緊圍繞董事會確定的年度經營目標,堅持同步提升研發能力和市場拓展能力,經營業績實現穩步增長。
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1,429.44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1.84%;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5,263.79萬元,較上年同期下降6.55%;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4,196.81萬元,上年同期下降14.23%。
報告期末,公司總資產171,542.39萬元,同比增長47.45%;歸屬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權益85,969.75萬元,同比增長8.37%。
2、深化競爭優勢,逐步完善業務版圖,客戶及訂單持續增長
報告期內,公司緊抓環保產業發展機遇,堅持國家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長期深耕電力行業,依靠核心技術取得了快速成長。公司在深耕電力行業工業廢水處理領域的同時,堅定戰略轉型升級,堅持資本、技術雙輪驅動,積極向鋼鐵、化工、市政、金屬制品等領域拓展,取得了較為喜人的突破。
報告期內,新增客戶47家,新簽訂單金額9.06億元,其中包括河北某鋼鐵集團項目和河南某鋼鐵公司項目兩個超億元訂單。
3、技術研發力度持續增加,核心競爭力進一步提升
2022年度,公司一直堅持“創新引領、技術驅動”,加大研發創新投入,最大程度保證核心競爭力的提升,促進技術水平發展和業務規模拓展。
報告期內,公司投入研發費用3,009.51萬元,同比增長29.45%。新獲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28項,軟件著作權1件。截至2022年末,公司已擁有美國專利1項,發明專利8項,實用新型專利83項,軟件著作權46件,被國家知識產權局認定為“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
公司在原材料供應緊張、價格上漲的情況下,通過技術創新、工藝改進和精細化管理,并將規模效應的成果與下游客戶分享。通過加強上下游協同,深化產業鏈合作,實現了行業內企業間的互利共贏,核心競爭力進一步提升。在關鍵技術自主開發的同時與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清華蘇州環境創新研究院和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等國內權威科研機構開展“產學研”合作,實現科研資源快速整合。
4、不斷完善內部管理,構建優秀、穩定的人才隊伍
(1)管理模式
公司不斷完善內部治理,建立健全公司內部控制制度、內部流程體系,通過內部培訓及企業價值觀建設,進一步整合優化各項流程制度,提升組織能力與運營效率。報告期內公司全面引入OKR、卓越績效等管理模式和開展持續信息化建設,確保管理流程化、規范化、系統化,為建設高效運營的企業鋪墊基礎。報告期內,公司榮獲“崇川區區長質量獎提名獎”。
(2)員工激勵
公司通過優化業績考核體系及激勵約束機制,進一步激發上市公司平臺優勢,優化人才結構,有效地將股東利益、公司利益和核心團隊個人利益結合在一起,使各方共同關注公司的長遠發展,構建優秀、穩定的人才隊伍。
公司2021年制定了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授予限制性股票350.00萬股,約占公司股本總額10,729.35萬股的3.26%,以2021年4月29日為首次授予日,公司按照激勵方案首次授予300.00萬股,激勵對象為34人。報告期內公司對16名業務和技術骨干以及管理人員授予50.00萬股,實施2021年限制性股票計劃確認股份支付661.79萬元。
(3)信息化建設
為提升管理規范性、提升業務流轉效率,公司初步搭建了業務的信息化系統,包括售前全流程的營銷系統CRM系統、招采平臺SRM系統,以上兩項新系統與前期已建立的OA平臺、ERP系統打通對接,極大提升公司業務的流程效率和體系管理。
5、成功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積極推進可轉債募投項目,提升規模及市場競爭優勢可期
報告期內,公司成功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33,250.00萬元,部分募集資金將用于智能超導磁混凝成套裝備項目,該項目成功實施后,將助力公司在非電行業工業水處理領域深入拓展,加強和擴大核心技術優勢,豐富了公司產品系列,提升了公司規模,提高了市場競爭優勢,為公司的業務持續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二、報告期內公司所從事的主要業務、經營模式、行業情況及研發情況說明
(一)主要業務、主要產品或服務情況
1、主營業務
公司自成立以來,一直專注于工業水處理領域。公司在深耕電力行業水處理領域的同時,積極向鋼鐵、化工、市政、金屬制品等領域拓展。公司依托工業廢水電子絮凝處理技術、智能超導磁介質混凝沉淀技術、高難廢水零排放技術和高難廢水電催化氧化技術等核心技術,主要向大型企業客戶提供環保水處理專用設備設計、咨詢、系統集成、銷售以及工程承包業務。
公司在傳統水處理工藝和技術的基礎上,研發出工業廢水電子絮凝處理技術、智能超導磁介質混凝沉淀技術、高難廢水零排放技術和高難廢水電催化氧化技術四大主要核心技術。公司研發的“磁混凝污水處理集成設備”于2021年被納入工信部、科技部、環保部聯合發布的《國家鼓勵發展的重大環保技術裝備目錄》(2020年版),報告期內,公司研發的“超導磁介質混凝水處理集成設備”被納入《江蘇省重點推廣應用的新技術新產品目錄(第二十九批)》。
公司作為一家“專精特新”企業,創新是發展的靈魂。公司現擁有一支以國家“杰青”專家領銜,以“江蘇省企業技術中心”、“江蘇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載體的環保水處理科研技術隊伍。他們擁有多年的水處理行業經驗,對于水處理相關新技術的敏感度高,長期密切關注國內外環保科技前沿的最新動態,緊緊圍繞行業的痛點、難點問題,結合自身優勢組織力量持續開展自主創新,相繼取得了一批研發成果并成功開展了成果轉化。在關鍵技術自主開發的同時與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清華蘇州環境創新研究院、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和北京工業大學等國內權威科研機構開展“產學研”合作,實現科研資源快速整合。
報告期內,公司與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合作開發“超導磁混凝高難工業污水處理成套裝備及智能控制系統研發”項目,公司與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開展合作“工業廢水處理與資源化”項目,公司與清華蘇州環境創新研究院合作開發“超導磁混凝飲用水處理工藝技術研發”項目,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提升核心競爭力。報告期內,公司被認定為“2022年度江蘇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公司服務于國家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長期深耕電力行業,依靠核心技術取得了快速成長。公司在深耕電力行業工業廢水處理領域的同時,積極向鋼鐵、化工、市政、金屬制品等領域拓展。公司與華能集團、大唐集團、華電集團、國家能源集團、國家電投集團、華潤電力、京能集團和粵電集團等大型發電企業集團均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并拓展了榆林化學、邯鄲鋼鐵(600001)、金光能源等非電行業知名客戶。報告期內,公司中標首個零排放處理BOT項目,這將為公司未來發展帶來新的動能。
2022年公司緊隨國家雙碳戰略涉足新能源領域,實施了新能源板塊光伏電站項目并網發電,成功實現“雙碳”戰略布局。
2、主要產品及服務情況
公司的主要產品為工業水處理專業設備及系統,該產品根據客戶實際水處理需求設計生產,公司所銷售的工業廢污水處理設備及系統和給水處理設備及系統均為定制化產品;同時,公司還為客戶提供工業水處理相關的設計與咨詢服務,以及與設備集成銷售相關的工程施工服務。
報告期內公司的主營業務按照業務模式主要分為四大塊:設備及系統集成業務(EP)、工程承包業務(EPC)、設計與咨詢業務(E)和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和經營業務(BOT)。
報告期內,公司EP和EPC項目主要通過招投標方式取得,招標文件會對招標范圍進行約定,公司根據招標文件的要求提供相應的產品或服務。報告期內,公司收入主要來自電力行業,電力行業客戶水處理設備及系統采購需求根據項目性質一般分為電廠整體新建或擴建、原有電廠部分設施改造,EP和EPC模式的適用與項目性質相關,而鋼鐵、化工、市政、金屬制品等其他行業適用的業務模式根據客戶具體需求確定。
電力、鋼鐵、化工、市政、金屬制品等大型工業項目的配套水處理系統通常包含若干子系統,包括給水處理方面的原水預處理系統、除鹽水制備系統等,廢水處理方面的含煤廢水處理系統、脫硫廢水處理系統、高難廢水電催化氧化處理系統、生化系統、中水深度處理與回用系統和高難廢水零排放處理系統等。業主或總承包商通常將這些能夠獨立拆分的子系統項目單獨進行對外招標,這些子系統項目基本不涉及土建安裝,即采取設備及系統集成模式。
在該模式下,公司通過對客戶項目水質條件進行分析,結合其個性化需求,擬定方案、工藝選擇、系統設計、設備選型、采購通用設備和材料(如泵、電氣儀表、脫水機、閥門等)、定制非標設備(如本體設備、控制柜等),并成套銷售給客戶集成組裝成一個能完成特定功能的系統。
報告期內,公司EP業務模式主要適用新建電廠或擴建電廠新增的水處理設備及系統的采購項目。
擴建電廠是在原有電廠基礎上擴建新的發電機組,與新建電廠性質相似,新建電廠或擴建電廠項目土建工程量大、施工周期長、施工專業資質要求高,業主會將整體新建或擴建工程委托給具有專業資質的工程總承包方完成。水處理設備及系統作為電廠配套輔機設備,由業主或業主委托的工程總承包方進行單獨采購,后續的工程施工由業主委托的工程總承包方完成。
工程承包業務主要由方案設計、施工圖設計、設備采購、系統集成、安裝施工、試運行、竣工驗收等全過程或若干階段組成。相對于設備及系統集成業務,工程承包業務在完成成套設備銷售的同時還提供安裝施工服務等,包含項目從設計到實施的全過程,業務范圍更廣。目前公司參與的EPC項目主要為水處理系統的改造工程。
報告期內,公司EPC業務模式主要適用大型電廠水處理設備及系統的升級改造項目。
與新建電廠或擴建電廠相比,已投運電廠單獨針對水處理設備及系統的改造項目土建工程量小、施工周期短、施工專業資質要求相對較低,電廠為減少改造施工對正常生產經營的影響,盡量縮短施工周期,一般會將水處理設備及系統采購與后期的工程施工作為一攬子業務進行招標,由水處理設備及系統提供商負責后續的工程施工。
公司提供工業水處理項目的設計與咨詢業務,主要包括項目技術咨詢、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竣工圖設計等。該業務是公司研發設計能力、技術服務能力的直接體現,相關服務由公司自主提供。
BOT是英文Buid-Operate-Transfer的縮寫,直譯為建設-經營-轉讓,其實質是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和經營業務,主要包括項目設計、項目施工、項目運營,最后項目轉讓。報告期內,公司實施的邯鋼BOT項目正處于建設期。
(二)主要經營模式
1、盈利模式
公司主要通過向大型企業客戶提供環保水處理專用設備設計、咨詢、系統集成、銷售以及工程承包業務取得相應的經營利潤,業務覆蓋電力、鋼鐵、化工、市政和金屬制品等行業,報告期內主要以設備及系統集成、工程承包業務為主。
2、采購模式
公司原材料對外采購主要分為三種模式,直接對外采購通用設備和核心裝備所需原材料、部分由協作廠家定制非標設備、通過協作廠家采購與非標設備配套的少部分低價值通用設備和材料。協作廠家配套提供的通用設備和材料主要包括管道、內件和設備附件等,由協作廠家根據公司設計圖紙需求在非標設備協作過程中,基于就近和及時性原則代公司采購并裝配在非標設備中。同時,工程承包業務(EPC)中公司負責安裝施工部分,由工程施工供應商完成。
公司擁有成熟的采購模式,并制定了《采購招標管理規定》、《合格供應商管理規定》等制度,具有規范的采購流程和內控措施。
3、生產及服務模式
報告期內,公司“智能系統集成中心及研發中心”正式啟用。公司生產模式由過去的“非標設備定制采購、協作集成”方式轉變為“核心部件自主生產及自主組裝集成”方式。公司產品根據客戶的差異化需求,進行定制化設計及生產制造,主要采取以銷定產的生產模式,按客戶訂單組織生產。公司研發中心負責產品開發設計和系統方案設計,核心部件由智造中心自主生產,通用和標準設備直接采購,低附加值非標設備由外協廠家根據設計圖紙和技術要求,在公司技術人員指導下進行定制及協作,最后在智能系統集成中心完成總裝。
報告期內公司服務模式繼續以提供獨立的產品服務、工程設計與系統集成服務(EP)、工程承包業務服務(EPC)和建設經營轉讓服務(BOT)。在工程建設業務中,公司負責設備安裝部分,其余通過專業分包和勞務外包方式進行。
4、營銷及管理模式
根據公司所處行業特點,公司的營銷主要采取直銷的銷售模式。近年來,公司陸續設立了廣州分公司、北京分公司、西安分公司,近兩年來,公司以火電、鋼鐵行業為主導,逐步向化工、市政、金屬制品等行業進行拓展。
由于公司客戶主要為電力、鋼鐵、化工、市政、金屬制品等各類大型工業企業,相關項目的采購主要通過招標或邀標方式進行,因此公司的水處理業務主要通過參與客戶招標或邀標方式取得。公司的營銷及管理工作主要包括獲取項目信息及項目報備、項目評審、組織投標、合同簽署與項目執行等環節。
5、研發模式
公司建立了以市場為導向研發創新機制,面向客戶及市場需求開展研究創新工作。在具體項目研究過程中,由研發團隊中的核心技術人員確定整體研發思路,在進行可行性分析及專業判斷后,確定研發具體方案并組織實施。為推動公司研發體系規范性,公司配套制定了相應的研發創新制度,對研發部門新品開發、技術方案制作、專利申請、項目投標、配套采購、項目實施等均做了制度指導及規范。明確規范的研發體系為公司保持高效率的研發創新提供了支持。
公司在重視內部研發的同時,積極推動與外部研發機構包括高校等的技術合作及交流。吸收并借鑒高校等科研機構的新技術,有助于不斷完善并保持公司技術在行業內的先進性。
報告期內,公司“智能系統集成中心及研發中心”正式啟用,持續加大研發創新投入,報告期研發投入費用比去年同期增長近30%。
(三)所處行業情況
1.行業的發展階段、基本特點、主要技術門檻
(1)行業的發展階段、基本特點
報告期內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之年,在“雙碳”目標下,節能減排問題受到各個行業的高度關注,環保行業也圍繞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體系實現全面升級。
公司作為工業水處理設備提供商,主要從事工業水處理相關業務,屬于環保子行業水污染治理行業中的工業水處理范疇。公司以現有業務為支撐,專注工業廢水領域,拓展至更多的水處理行業領域,布局水處理全產業鏈。公司在保持電力行業水處理優勢的基礎上,積極向鋼鐵、化工、市政、金屬制品等領域拓展。
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7),公司所屬行業為“C35專用設備制造業”中的“環境保護專用設備制造(3591)”;根據中國證監會頒布的《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2012年修訂),公司所屬行業為“C35專用設備制造業”。根據《科創板企業推薦暫行規定》,公司所處行業屬于“節能環保領域”。
根據《2021年中國生態環境統計年報》統計,2021年,全國納入排放源統計調查的涉水工業企業共有75,276家,廢水治理設施共有70,212套,設計處理能力為1.8億噸/日,治理設施運行費用為713.8億元,全年共處理工業廢水301.4億噸。在統計調查的42個工業行業中,廢水治理設施數量排名前三的行業依次為農副食品加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金屬制品業。工業廢水處理量排名前三的行業依次為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
2021年工業行業廢水治理設施數量占比
2021年工業行業廢水處理量占比
因此,公司在深耕電力行業工業廢水處理領域的同時,積極向需求旺盛的鋼鐵、化工、市政、金屬制品等領域拓展。在報告期內,公司拓展了鋼鐵行業的BOT新模式,進一步提升公司的綜合實力。
此外,由于我國是人口大國,經濟發展正處在轉型升級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因此,污水處理行業也面臨眾多的機遇和挑戰。
①我國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問題嚴峻
我國水資源雖總量多,但人均用水量低。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排出的污水數量也不斷增多,水質發生惡化,水體遭受污染。我國的水質分為五類,作為飲用水源的僅為一、二、三類。根據2023年1月29日中國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和1—12月全國地表水環境質量狀況》,監測的210個重點湖(庫)中,水質優良(Ⅰ—Ⅲ類)湖庫個數占比73.8%,劣Ⅴ類水質湖庫個數占比4.8%。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多差距。
②廢水排放總量持續高位,水處理市場空間大
近年來,受益于國民環保意識的覺醒及國家對環境保護的政策加碼,工業用水總量和工業廢水排放總量呈逐步下降趨勢。但由于我國經濟規模持續增長,重工業快速發展,城市化建設加快,工業用水總量和工業廢水排放總量仍持續保持較高水平。根據住建部發布《2021年城鄉建設統計年鑒》顯示,2021年我國城市污水排放總量達到625.08億立方米,比2020年增加53.72億立方米。
③政府加大環境綜合治理力度,行業受惠于利好產業政策
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生態問題日漸凸顯,政府對環保問題日趨重視,近年來,國家出臺多項污水處理相關政策,涉及水污染防治、污水處理市場化機制等多方面內容,特別是2015年4月“水十條”發布以來,為工業廢水處理行業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政策環境,推動我國污水處理行業規范化發展。
隨著社會對環境保護認識的日益增強及執法制度的逐漸完善,近年來我國環保執法環境在不斷優化,執法力度趨于加強,執法手段日益豐富,執法能力不斷提升。2016年以來我國開啟了史上最嚴的環保督查,旨在以中央環保督察為手段,推動地方創建一系列生態環境保護的長效機制,以切實解決污染問題,并杜絕污染問題的反彈。該制度的常態化將對地方政府及企業形成強大的環保壓力,倒逼企業環境守法,守法將成為新常態。
2023年1月26日,國務院批復同意《新時代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強調以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為前提,構建和諧人水關系,建設生態文明經濟。結合《“十四五”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規劃》及近期發布的關于長江、黃河等流域環境治理與發展并重的指導意見,在這些政策推動下,將有利于水務及水治理行業發展。
我國近幾年堅持做好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在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取得一定成果之后,目前的關注點從大面積的污染治理逐步轉變為對殘存的污染進行整治改善。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我國目前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空氣污染與地表水污染等均有所改良,而下一步將繼續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同時穩步推進節能降碳,助力達成碳中和目標。環境質量實時監測、“智慧環保”平臺以及工業過程分析等理念興起都將帶動環境監測設備和環保設備的需求增加。同時國家支持自主創新和國產替代,鼓勵國內科技設備企業加速研究和技術升級。為公司積極拓展新業務,迅速做大做強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2)主要技術門檻
工業水處理領域涉及的供水和污水處理范圍寬泛,水質差異性較大,目前大部分企業僅能對其中一項或者部分生產領域提供水處理服務,行業內能夠掌握完整水處理技術的企業較少。針對工業水處理領域里不同的水源,需要針對每個項目自身不同的特點,提供有針對性的項目設計和技術方案,除了要求能夠提供符合要求的出水水質之外,還要求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和穩定性,技術要求較高。行業內的企業所應用的技術在不斷更新,行業外的企業要掌握相關技術體系有較大的技術門檻。
大部分行業內用戶企業均較為看重水處理設備或技術提供商的過往業績狀況和項目經驗,水處理設備或技術提供商所服務客戶的質量高低將會在較大程度上影響到其獲得新客戶的能力。供水或污水,無論是哪個用戶企業,對水處理產品的安全性、可靠性、耐用性的要求都很高,通常以公開招標或邀請招標的形式進行采購。尤其是超導磁介質混凝沉淀成套設備,由于具有較高的技術含量,用戶企業往往更需要供貨商具有性質和復雜程度類似的項目經驗才能允許其進入投標程序。因此,是否具有同類型項目的過往業績和經驗構成了本行業的重要技術門檻。
水處理企業需要通過各種形式拓展營銷渠道,以良好的產品質量和企業形象與客戶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京源環保從事工業水處理業務多年,尤其在高濃度、難降解廢水處理零排放領域積累了一定的客戶和良好的品牌形象,具有較高的認知度和美譽度。對行業的新進入者而言,這種基于長期合作而形成的客戶關系和品牌效應是其進入本行業的較大障礙。
2.公司所處的行業地位分析及其變化情況
公司目前在火電水處理行業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在電子絮凝領域具備較強的技術優勢,但由于行業集中度較低,公司市場占有率較低。公司火電行業2020年、2021年和2022年相關產品收入分別為25,548.75萬元、17,072.69萬元和32,883.83萬元,根據對火電行業市場容量的測算,火電水處理設備投資市場容量約為60-110億元左右。通過計算公司火電行業相關收入和水處理設備投資市場容量的比值,公司的產品市場份額分別約為2.32%~4.26%、1.55%~2.85%、和2.98%~5.48%。公司以電力行業為立足點,并在電力行業建立了穩定的競爭優勢。
近年來,公司逐漸往非電行業進行拓展,報告期內公司拓展了鋼鐵行業BOT新模式。在河北成立子公司邯鄲京源,為公司拓展非電行業市場發展奠定了基礎。
3.報告期內新技術、新產業(300832)、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情況和未來發展趨勢
(1)報告期內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情況
根據水利部統計分析,2022年,我國用水總量繼續控制在6100億立方米以內,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2012年分別下降46.5%和60.4%。國家政策的引導以及日益嚴格的環保監管態勢,使得工業廢水處理、再生水回用、“零排放”以及專業工業水處理需求持續上升,成為水處理市場進一步發展的增長點。
公司所處的水處理環保設備制造行業,先進環保技術裝備市場逐步形成標準化、成套化的水環境治理裝備市場逐步形成,相比于定制化的污水處理工程具有生產周期短、投資成本低、占用面積小、投產見效快等優勢,與我國當前的污水治理的需求高度契合。
隨著智能信息化技術的發展,目前水處理相關技術及產品設備的信息化進程逐漸加快。配合數字化進程,利用物聯網技術形成無需大量人員值守的智能化污水處理運行工程項目管理模式逐漸成熟,提高了運維效率、降低了運維成本,確保污水處理設施穩定運行,形成了水處理工程建設運行服務的新業態。
根據市場需求及公司未來業務發展方向,除進一步優化目前主要產品之外,公司也在積極推進新技術的發展,主要推進水處理跨行業應用、深度化處理、處理過程信息化等方面。
(2)行業未來發展趨勢
“十四五”期間,我國以“提氣、降碳、強生態,增水、固土、防風險”為基本思路,強調要在工業污水處理、工業園區治理、高端裝備和碳中和等關鍵領域、關鍵指標上實現新的突破,繼續開展各類污染防治專項行動,水、土、固、廢氣將延續嚴監管態勢。伴隨監管手段和機制的創新,一方面,環保產業已經進入提質增效的時代,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等綠色產業將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另一方面,大量國資、央企通過組建環保公司或參與民營環保企業混改等方式進軍生態環境領域,環保產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和競爭格局。
①工業園區集中治理趨勢明顯
2015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2014年修訂)(以下簡稱“新環保法”)正式實施,相比于修訂前的法規,新環保法更強調排污總量控制,對超過國家排污指標的地區,暫停審批其新增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隨著各地經濟的發展和環境治理的需要,許多省市都提出了“退城入園”的工業發展戰略,加大工業園區內的企業組群的污染集中控制及治理,水處理服務也從單一企業的點源向整個園區的系統施治,以及水資源的綜合利用發展,隨著工業園區數量和規模的擴大以及工業廢水處理標準的提高,工業園區的綜合水處理業務將有巨大市場空間。
①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
我國水處理企業數量眾多、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從而造成競爭無序。在國家政策引導以及環保態勢日益嚴峻的背景下,行業對污水處理工藝、再生水回用工藝乃至于“零排放”技術的要求都不斷提高,一批實力較低、不具備核心技術的企業將被淘汰,一批技術領先、具備綜合水處理服務能力的水處理企業將成為行業龍頭。
(四)核心技術與研發進展
1.核心技術及其先進性以及報告期內的變化情況
公司一貫重視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和積累,視其為公司構建競爭優勢以及保持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公司擁有核心技術20項。公司在傳統水處理工藝和技術的基礎上,研發出工業廢水電子絮凝處理技術、智能超導磁介質混凝沉淀技術、高難廢水零排放技術和高難廢水電催化氧化技術等四大主要核心技術。經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鑒定,公司的工業廢水電子絮凝處理技術和高難廢水零排放技術相關系統及其應用效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經廣東省環境保護產業協會鑒定,公司的“折流式電催化氧化廢水處理設備”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公司“JYLP-30型MVR零排放廢水處理裝置”被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認定為2018年度江蘇省首臺(套)重大裝備;“電子絮凝含煤廢水處理設備”獲得2020年度南通市首臺(套)重大裝備認定。公司研發的“磁混凝污水處理集成設備”于2021年1月被納入工信部、科技部、環保部聯合發布的《國家鼓勵發展的重大環保技術裝備目錄》(2020年版),公司研發的“超導磁介質混凝沉淀水處理集成設備”在2021年6月21日被納入江蘇省發布的《省重點推廣應用的新技術新產品目錄(第26批)》。
報告期內,公司研發的“超導磁介質混凝水處理集成設備”被納入《江蘇省重點推廣應用的新技術新產品目錄(第二十九批)》。
(1)工業廢水電子絮凝處理技術
①核心技術來源
電子絮凝技術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1887年,英國人EugeneHermite獲得英國和法國的兩項專利,該專利將污水與海水以適當比例混合,增加產氯量和提高污水的導電率,再用鐵基電子絮凝處理污水,1889年采用此項專利技術的首座污水處理廠落戶倫敦。但是能耗大、極板消耗快、處理成本高一直制約著電子絮凝技術的應用和推廣,直到20世紀60年代后,電力行業和電化學學科的快速發展,降低了電子絮凝處理成本,推動了電子絮凝的進一步研究,電子絮凝技術再次成為研究人員關注的焦點。
目前用于含煤廢水處理主要為絮凝工藝,用于脫硫廢水處理主要為三聯箱處理工藝,上述傳統工藝處理效果均主要依托于投加藥劑,由于消耗藥劑量較大,存在二次污染及運行成本高等缺點,含煤廢水還受其濁度、水溫、PH等自身特性的影響,處理效果不佳。因此,尋求一種綠色、不需要投加藥劑或少投加藥劑、運行成本低、處理效果好的含煤廢水及脫硫廢水處理工藝,是電力行業水處理技術發展的關鍵。
針對上述傳統工藝存在的問題,許多新工藝、新技術被提出,如高效微孔陶瓷過濾技術、電子絮凝技術等,其中電子絮凝技術因投加藥劑少(或不需要投加藥劑)、處理效果好、運行成本低等特點受到行業內廣泛關注,但同時電子絮凝技術具體應用到含煤廢水、脫硫廢水中存在電極鈍化、電極造價昂貴、抗沖擊能力差、出水效果不穩定等諸多疑難問題。
公司基于扎實的水處理技術功底與豐富的工程經驗,在充分發揮電子絮凝技術本身優點的情況下進行深度創新,經過深入研究試驗,篩選出最優的極板材質,解決了現有傳統電子絮凝極板易損耗、電能利用率低的缺點;通過對極板結構和電源模式的優化,解決了長期運行導致的極板鈍化問題;公司基于物聯網技術,開發電子絮凝技術的智慧云服務管理平臺,實現了電子絮凝技術的智能化應用和系統的遠程監控與管理。
②核心技術相關專利
截至報告期末,公司工業廢水電子絮凝處理技術已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9項,分別為“一種電絮凝水處理裝置(ZL201220646891.4)”、“一種電子絮凝處理裝置(ZL201821145942.9)”、“一種處理懸浮物廢水一體化智能工藝的電子絮凝器(ZL201922186868.6)”、“一種基于云平臺的智慧工業水處理系統(ZL202022453735.3)”、“一種多級組合式電子絮凝澄清過濾一體化裝置(ZL202120821541.6)”、“一種三維旋轉電化學污水處理一體化裝置(ZL202122622287.X)”、“一種無死角電子絮凝澄清設備的排污裝置(ZL202122622279.5)”、“一種非傳染性的醫院污水處理系統(ZL202122619815.6)”和“一種豎流式電混凝、電氣浮高效成套裝置(ZL202122742088.2)”;軟件著作權4項,分別為:“京源環保高效電子絮凝脫硫廢水處理裝置軟件V1.0”、“京源環保火電廠電子絮凝含煤廢水處理系統軟件V1.0”、“京源環保火電廠一體化電子絮凝水處理智能成套裝備處理系統軟件V1.0”和“京源環保智慧水務管理云服務平臺軟件V1.0”。
正在申請并已受理中的發明專利5項,分別為:“一種電子絮凝污水處理裝置及其處理方法(201810797330.6)”、“一種電子絮凝脫硫廢水處理裝置及脫硫方法(201910445693.8)”、“一種處理懸浮物廢水一體化電子絮凝智能成套工藝(201911252555.4)”、“一種結合超聲波的高效電氣浮污水處理工藝及其處理設備(202111169435.5)”和“一種抗沖擊負荷的含煤廢水回用處理系統(202210660287.5)”。
③核心技術應用情況
作為國內最早一批將電子絮凝技術引入工業水處理領域的企業之一,公司將工業廢水電子絮凝處理技術應用在電廠水處理領域且成功向市場推廣。經過多年發展,公司工業廢水電子絮凝處理技術已在水處理領域樹立起較強的技術優勢和市場競爭優勢。同時,公司持續進行研發創新,將工業廢水電子絮凝處理技術應用領域延伸至煤化工、精細化工、農化、電鍍、印染等工業領域。目前,公司的工業廢水電子絮凝處理系統可廣泛應用于含煤廢水、脫硫廢水、電鍍廢水等各水處理系統的預處理環節及其他有懸浮物處理需求的領域。
④核心技術先進性
相較于傳統絮凝技術,公司研發的電子絮凝技術無需投加藥劑,不存在二次污染,運行成本大大降低,不受濁度、水溫、pH等水質特性的影響,處理效果好。工業廢水電子絮凝處理技術是公司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在充分發揮電子絮凝技術本身優點的情況下,通過電極不斷優化、獨特設備結構、合理電場設計等,成功研發出高效率、低投資、低成本、抗沖擊能力強的工業廢水電子絮凝處理技術。經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鑒定,工業廢水電子絮凝技術相關系統及其應用效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工業廢水電子絮凝技術具有較高的技術壁壘,不屬于通用技術,也不存在快速迭代風險。
(2)智能超導磁介質混凝沉淀技術
①核心技術來源
20世紀60年代末麻省理工學院KOLM教授發明了高梯度磁過濾器,磁分離技術開始在水處理領域得到應用。2006年11月2日,青島某外商獨資水務公司正式成立,標志著磁混凝技術正式進入中國。永磁體技術是磁介質混凝沉淀技術的核心之一,由于當時永磁體的磁場強度較低,磁介質分離機對磁介質的回收利用率得不到有效保證,市場沒能打開,但該技術還是引起了國內水處理行業的關注。隨著稀土永磁技術的發展,永磁體的最大磁場強度被提高到0.5T-1.0T,因而近幾年磁混凝在國內污水處理行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并逐步被越來越多的設計院和用戶所接受。
2020年4月1日,由中國華北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主編的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標準《T/CECS636-2019磁介質混凝沉淀污水處理技術規程》正式實施,成為國內第一個關于磁混凝技術的團體標準,為磁介質混凝沉淀水處理技術的大規模應用鋪平了道路。
作為一項剛剛興起的新技術,國內磁介質混凝沉淀技術的發展尚不充分,存在磁介質產品質量良莠不齊、磁介質回收與循環利用率低、系統自動化程度低和應用領域局限等問題。針對上述問題,公司從2018年開始預研磁介質混凝沉淀技術的改進方案,在自研的同時,在明確知識產權歸屬的前提下先后與國內一流的科研院所開展合作,力求突破磁混凝技術應用的瓶頸。2019年12月開始,公司陸續提出了一些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分別申請了國家專利,并進一步開展了應用研究。2020年7月,公司與清華蘇州環境創新研究院合作,開始研發磁混凝技術在飲用水處理領域里的應用。2020年12月,公司與中國科學院合作,研發超導磁介質智能生產線。
②核心技術相關專利
在智能超導磁介質混凝沉淀技術領域,公司已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16項,分別為“一種撬裝式磁介質混凝脫硫廢水處理裝置(ZL201922413986.6)”、“一種磁介質粉濕法連續自動投加系統(ZL202021618037.8)”、“一種偏心錯流式磁介質絮體解絮機(ZL202021619770.1)”、“一種濕法投加的磁介質混凝沉淀成套裝置(ZL202021619782.4)”、“一種波紋輥卸料式磁介質分離機(ZL202022182346.1)”、“一種磁介質混凝反應沉淀器(ZL202022789501.6)”、“一種短流程磁混凝飲用水處理裝置(ZL202023110641.2)”、“一種超導磁混凝分離廢水一體機(ZL202121017964.9)”、“一種磁介質混凝反應沉淀器(ZL202122162525.3)”、“一種基于電磁驅動除垢裝置(ZL202121519976.1)”、“一種水處理用復合磁介質的一體化生產裝置(ZL202122284865.3)”、“一種基于低阻力的刮泥裝置(ZL202122587502.7)”、“一種網格攪拌絮凝反應沉淀設備(ZL202122696329.4)”、“一種斜管氣提組合式排泥裝置(ZL202122696719.1)”、“一種填料式管道混合器(ZL202122733948.6)”和“一種磁混凝高品質飲用水處理集約化裝置(ZL202221281322.4)”;軟件著作權3項:“京源環保磁介質混凝沉淀系統軟件V1.0”、“京源超導磁介質自動投加裝置軟件V1.0”和“京源環保磁介質解絮分離一體機系統V1.0”;發明專利1項為“一種多功能組合式排泥裝置(ZL202111359557.0)”;“外觀專利1項為磁介質投加機(ZL202230289623.0)”。
正在申請并已受理中的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外觀專利1項,其中發明專利分別為:“一種超導磁混凝分離廢水一體機(202110520926.3)”、“一種處理微污染廢水的超導磁介質的制備方法(202110588964.2)”和“一種水處理用復合磁介質的一體化生產裝置及其使用方法(202111105059.3)”;實用新型專利分別為:“一種磁混凝臭氧耦合一體化水處理裝置(202122285153.3)”;外觀專利為“自稱重磁介質自動投加機(202230398466.7)”。
③核心技術應用情況
磁介質混凝沉淀水處理技術是基于物化法的高效吸附凈化技術,其通過必要的物理、化學反應使不同污染物形成磁性絮體,再利用磁場力快速實現污染物絮體與水體的分離,是一種對水體中污染物“主動打撈”的水體凈化技術。磁介質混凝沉淀水處理技術具有處理水量大、凈化時間短、占地面積少的優勢,并在懸浮物(SS)、化學需氧量(COD)、總磷(TP)等水體污染物的凈化效率方面具有其自身獨特的技術優勢,近幾年得到了設計院和用戶的廣泛關注。
超導磁介質混凝沉淀水處理技術解決了目前市場上常規磁介質混凝沉淀技術中核心設備磁場強度不足且隨著設備老化而衰減、因而磁介質回收利用率低的難題,解決了核心材料不均勻系數過大、雜質過多對系統的負荷沖擊和對后道工序的不良影響的問題,提高了系統的智能化程度和可靠性,降低了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隨著“超導磁介質混凝沉淀水處理集成設備”在2021年6月21日被納入江蘇省發布的《省重點推廣應用的新技術新產品目錄(第26批)》、2021年8月24日被認定為2021年度南通市首臺(套)重大裝備及關鍵部件,在工業污水、城市污水、農村污水、黑臭水體治理等領域都將得到廣泛的應用。
此外,由于功能改性后的超導磁介質可高效吸附水中的固體懸浮物(SS)、化學需氧量(COD)、總磷(TP)、藻類等污染物,并可以抑制磁介質中重金屬元素的滲出,當用于飲用水處理時,經過檢測處理出水中重金屬離子的含量完全可以滿足飲用水衛生標準,確保飲用水安全,這將使得公司有望在國內水處理行業率先進入飲用水處理領域,拓展了新業務領域。
④核心先進性
超導磁介質混凝沉淀水處理技術解決了目前市場上常規磁介質混凝沉淀技術中核心設備磁場強度不足且隨著設備老化而衰減、因而磁介質回收利用率低的難題,解決了核心材料不均勻系數過大、雜質過多對系統的負荷沖擊和對后道工序的不良影響的問題,提高了系統的智能化程度和可靠性,降低了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
可實現無人值守的智能超導磁介質混凝沉淀成套設備,系統可以實現全自動運行。針對不同應用場景,京源環保分別開發了干法磁介質全自動投加設備和濕法磁介質全自動投加設備,一方面可以長達十天對超導磁介質投加設備補料一次,從而大幅減輕了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提高了磁介質的投加精度,使系統的出水水質更加穩定,另一方面使得磁介質的投加在時間長度內更加均勻,有效避免了對系統運行的沖擊。公司開發了“京源環保磁介質混凝沉淀系統軟件V1.0”軟件(已取得軟件著作權),使得超導磁介質混凝沉淀成套設備中的各個單體設備均可以通過IoT/DTU將其運行數據直接上傳到云端,在云端進行存儲,并根據全廠進出水水質、水量及其它工藝過程數據等進行計算、分析后,利用大數據分析結果進行系統參數優化,然后將系統運行指令再下發到就地設備,實現在遠程客戶端或移動端根據權限對系統進行遠程操控或觀察,并做到無人值守;
應用領域較廣,工業污水、城市污水、農村污水、黑臭水體治理等領域均可適用。公司與清華蘇州環境創新研究院聯合攻關,經涂覆、浸涂、溶劑澆鑄或等離子體有機聚合等手段進行功能化改性處理過的超導磁介質,配合混凝劑和/或助凝劑使用,可高效吸附水中的固體懸浮物(SS)、化學需氧量(COD)、總磷(TP)、藻類等污染物,并可以抑制磁介質中重金屬元素的滲出。當用于飲用水處理時,出水重金屬離子含量低,完全可以滿足飲用水衛生標準。
(3)高難廢水零排放技術
①核心技術來源
零排放技術是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首先由歐美國家提出、研究和應用的,目前仍在不斷革新著的一項集成應用技術。零排放技術一般是指工廠的用水除蒸發、風吹等自然損失以外,全部(通過各種處理)在廠內循環使用,不向外排放任何廢水,水循環系統中積累的鹽類通過蒸發、結晶以固體形式排出。國內工業企業及科研院所自“九五”(1995—2000)開始在水資源緊缺和水污染形勢的日益嚴重的形勢迫使下開始投入力量進行零排放的試驗研究,并開始在化工、火電、鋼鐵等行業中實際應用。
當前用于高難廢水零排放主要工藝包括蒸發結晶工藝和煙氣蒸發工藝,前者通過“軟化+廢水減量+蒸發結晶”工藝實現了高難廢水中溶質和溶劑的分離,從而實現“廢水零排放”目標,后者通過煙氣直接加熱霧化后的廢水液滴,將廢水中水分遷移至煙氣中,廢水中溶質遷移至粉煤灰中,從而實現“廢水零排放”目標。然而在具體使用過程中,蒸發結晶工藝存在預處理成本高,能耗高,運行成本高,副產雜鹽等問題,煙氣蒸發工藝存在掛壁、結垢、腐蝕等問題,亟待對工藝改進以應對市場需求。
針對上述廢水零排放技術普遍存在投資高、運行成本高、副產物處置成本高等問題,公司研究開發出一套高難廢水蒸發結晶零排放工藝,包括預處理工藝、膜處理工藝以及蒸發結晶工藝,通過固液分離、分鹽技術,實現了副產物最大限度的回收利用,減少了固體廢物排放的同時產生了一定的經濟效益,真正實現了由“零液體排放”向“零廢物排放”的進步。
同時,近年來,公司針對火電、鋼鐵等有煙氣廢熱資源的工業企業,開發出以利用煙氣廢熱能源實現零排放的“高難廢水煙氣蒸發零排放技術”,實現“以廢治廢”,使系統投資成本和運行成本都得到了極大的降低。
I、蒸發結晶零排放技術——高難廢水蒸發結晶零排放處理工藝
截至報告期末,公司高難廢水蒸發結晶零排放處理工藝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4項,分別為“一種低運行成本的電廠脫硫廢水零排放處理工藝(ZL201510744275.0)”、“一種電廠廢水零排放處理工藝(ZL201410492865.4)”、“脫硫廢水分泥、分鹽零排放預處理系統及工藝(ZL201610371383.2)”和“脫硫廢水分泥、分鹽零排放工藝(ZL201610371385.1)”;實用新型專利7項,分別為“一種電廠脫硫廢水零排放處理系統(ZL201420551370.X)”、“一種工業末端廢水零排放處理系統(ZL201720402567.0)”、“副產物實現廠內資源化處置的脫硫廢水零排放系統(ZL201720402568.5)”、“一種應用于高含鹽高COD廢水的精餾、MVR蒸發裝置(ZL201821148372.9)”、“一種低溫煙氣濃縮耦合熱水換熱器的脫硫廢水零排放裝置(ZL202122586908.3)”、“一種FMI-NF分鹽結晶系統及設備(ZL202220205586.5)”和“一種MSR-NF分鹽結晶系統(ZL202220205223.1)”;軟件著作權2項,分別為“江蘇京源環保脫硫廢水零排放控制系統軟件V2.0”和“京源環保高濃廢水零排放處理系統軟件V1.0”。
正在申請并已受理中的發明專利5項,分別為:“一種工業末端廢水零排放處理系統及工藝(201710251040.7)”、“副產物實現廠內資源化處置的脫硫廢水零排放系統及工藝(201710251081.6)”、“一種應用于高含鹽高COD廢水的精餾、MVR蒸發裝置(201810798979.X)”、“一種鎂法脫硫廢水的零排放系統及其處理方法(202210580620.1)”和“一種循環式反滲透處理系統及其處理方法(202210683441.0)”。
II、煙氣蒸發零排放技術——高難廢水高溫離心霧化煙氣蒸發零排放處理工藝
截至報告期末,公司高難廢水高溫離心霧化煙氣蒸發零排放處理工藝已獲得實用新型專利6項,分別為“一種高濃廢水煙氣蒸發零排放裝置(ZL201821147150.5)”、“一種高溫煙氣處理脫硫廢水干燥塔(ZL201821148024.1)”、“一種防堵塞、耐磨損結構的旋轉霧化盤(ZL202121423907.0)”、“一種高霧化性能的旋轉霧化盤(ZL202121486576.5)”、“一種噴霧干燥塔中部熱保護風的結構(ZL202122733868.0)”和“一種雙流體噴霧干燥塔頂分布器(ZL202122733870.8)”;軟件著作權1項為“江蘇京源環保廢水零排放的蒸汽發生系統軟件V1.0”。
正在申請并已受理中的發明專利2項為“一種高溫煙氣處理脫硫廢水干燥塔及處理方法(201810798555.3)”和“一種高溫煙氣余熱收集和除塵催化的陶瓷膜過濾設備(202210677350.6)”。
III、煙氣蒸發零排放技術——高難廢水低溫循環煙氣蒸發零排放處理工藝
截至報告期末,公司高難廢水低溫循環煙氣蒸發零排放處理工藝已獲得實用新型專利3項為“一種應用于廢水零排放裝置的低溫負壓蒸發濃縮系統(ZL202022418080.6)”、“一種低溫煙氣濃縮耦合熱水換熱器的脫硫廢水零排放裝置(ZL202122586908.3)”和“一種利用電廠脫硫煙氣余熱產蒸汽的煙氣換熱裝置(ZL202122621443.0)”;軟件著作權1項為“江蘇京源環保廢水零排放裝置的低溫負壓蒸發濃縮系統軟件V1.0”。
正在申請并已受理中的發明專利5項,分別為“一種利用煙氣余熱蒸發脫硫廢水零排放的方法(201810795713.X)”、“一種用于煙氣余熱處理脫硫廢水的干燥塔(201810798520.X)”、“一種用于煙氣余熱處理脫硫廢水的一體式干燥塔(201810798517.8)”、“一種應用于廢水零排放裝置的低溫負壓蒸發濃縮系統(202011164591.8)”和“一種利用冷凍法實現高鹽高COD廢水零排放裝置(202111358732.4)”。
③核心技術應用情況
公司經過不斷在工業廢水零排放領域的研究和應用,已形成針對高難廢水資源化和零排放的“MVR系統”、“分鹽處理”、“煙氣蒸發”等具有一系列自主知識產權的工藝創新和設備研發,不斷降低項目投資成本、廢水處理成本,通過技術創新,不斷增強市場競爭力。目前,公司的高難廢水零排放技術已成功應用于火電、農化等工業領域水處理項目。
④核心技術先進性
當前用于高難廢水零排放主要工藝為蒸發結晶工藝,在具體使用過程中,蒸發結晶工藝存在預處理成本高,能耗高,運行成本高,副產雜鹽等問題,公司研究開發出的高難廢水蒸發結晶零排放工藝,通過固液分離、分鹽技術,實現了副產物最大限度的回收利用,減少了固廢排放的同時產生了一定的經濟效益。經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鑒定,高難廢水零排放技術相關系統及其應用效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高難廢水零排放技術是公司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具有較高的技術壁壘,不屬于通用技術,也不存在快速迭代風險。
(4)高難廢水電催化氧化技術
①核心技術來源
19世紀70年代,亥姆荷茨(Hemhotz)首先提出了雙電層概念。1887年阿累尼烏斯(Arrhenius)提出了電離學說。1889年能斯特(Nernst)提出電極電位公式,對電化學熱力學做出重大貢獻。1905年塔菲爾(Tafe)提出描述電流密度和氫過電位之間的半對數經驗公式——塔菲爾公式。
作為電化學分支的電催化氧化技術是一種以電作為主要能源,通過電解水形成中間產物(-OH等)氧化或直接奪取電子氧化目標物,從而實現對污染物降解的廢水處理技術。電催化氧化過程中,電極材料是決定電催化氧化反應的關鍵因素。依據電極反應特性,可將其分為具有較低析氧電位的活性電極和具有較高析氧電位的非活性電極。由于高析氧電位可以無選擇性的、徹底的對污染物進行降解,非活性電極具有更廣闊的應用前景。
工信部2017年《關于加快推進環保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指出:“重點攻關厭氧氨氧化技術裝備和電解催化氧化、超臨界氧化等高級氧化技術裝備,研發生物強化和低能耗高效率的先進膜處理技術與組件,開展飲用水微量有毒污染物處理技術裝備等基礎研究。
應市場及國家需求,公司以自身在電子絮凝應用方面的多年技術積累為基礎,與高校協同合作、共同研發,立足電鍍行業,兼顧各行業廢水特性,綜合考察先進性、可靠性、經濟性等因素,開發出了兼顧高效、徹底、低成本等特點的高難廢水電催化氧化技術。
②核心技術相關專利
截至報告期末,公司高難廢水電催化氧化技術已獲得實用新型專利8項,分別為“一種電鍍廢水處理電催化氧化裝置(ZL201920418802.2)”、“一種含氰廢水電催化氧化處理系統(ZL201920418770.6)”、“一種化學鎳廢水電催化氧化處理系統(ZL201920420109.9)”、“一種油墨廢水電化學處理系統(ZL201920418790.3)”、“一種新型高濃廢水電氣浮高級氧化處理系統(ZL202121519647.7)”、“一種基于電化學設備的機械刮垢裝置(ZL202122586906.4)”、“一種應用于廢水冷凍處理中的冰晶制取設備(ZL202122586909.8)”和“一種三維旋轉電化學污水處理一體化裝置(ZL202122622287.X)”;軟件著作權4項,分別為“京源環保電鍍廢水處理系統軟件V1.0”、“京源環保電催化氧化耦合高難廢水零排放處理裝置軟件V1.0”、“京源環保含鎳廢水深度處理系統軟件V1.0”和“京源環保臭氧催化氧化系統”。
正在申請并已受理中的發明專利7項,分別為:“一種PCB有機廢水處理電Fenton氧化裝置(201811339954.X)”、“一種重金屬絡合廢水處理電Fenton氧化裝置(201811339953.5)”、“一種含氰廢水電催化氧化處理方法及系統(201910250903.8)”、“一種化學鎳廢水電催化氧化處理方法及系統(201910252513.4)”、“一種油墨廢水電化學處理系統(201910250915.0)、“一種電鍍廢水處理電催化氧化裝置(201910252512X)”和“一種高效催化臭氧氧化金屬基陶瓷膜的制備方法(202210578398.1)”。
③核心技術應用情況
該技術可廣泛應用于煉焦、煤化工、石油化工、紡織、染整、制革、毛皮加工、鋼鐵工業、反滲透濃水、重金屬復雜廢水等領域。
④核心技術先進性
高難廢水電催化氧化技術相較于傳統電催化氧化技術具有代差優勢,該技術通過具有電轉化效率高、電勢窗口高、氧化能力強的電極礦化高難廢水中的強危害性污染物,無需投加藥劑,不產生污泥,是一種清潔環保的廢水處理工藝。公司的折流式高難廢水電催化氧化廢水處理設備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具有較高的技術壁壘,不屬于通用技術,也不存在快速迭代風險。
(5)、公司其他核心技術
2.報告期內獲得的研發成果
報告期內新獲得發明專利2件,實用新型專利28件,軟件著作權1件。截止報告期末,公司已擁有美國專利1件,發明專利8件,實用新型專利83件,軟件著作權46件。
軟件著作權授權情況:
3.研發投入情況表
研發投入總額較上年發生重大變化的原因
主要系“雙碳”國家發展戰略和新型電力系統重構背景下,公司持續增加研發投入,提升研發能力,進行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和試驗,并積極主導和參與新產品新技術的標準化建設,主編和參編公司核心產品相關的國家標準、團體標準。
4.在研項目情況
5.研發人員情況
6.其他說明
三、報告期內核心競爭力分析
(一)核心競爭力分析
1、公司擁有自主創新的研發技術優勢,核心技術優勢明顯
公司在傳統水處理工藝和技術的基礎上,研發出工業廢水電子絮凝處理技術、智能超導磁介質混凝沉淀技術、高難廢水零排放技術和高難廢水電催化氧化技術等核心技術四大主要核心技術。經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鑒定,公司的工業廢水電子絮凝處理技術和高難廢水零排放技術相關系統及其應用效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經廣東省環境保護產業協會鑒定,公司的“折流式電催化氧化廢水處理設備”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公司“JYLP-30型MVR零排放廢水處理裝置”被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認定為2018年度江蘇省首臺(套)重大裝備;“電子絮凝含煤廢水處理設備”獲得2020年度南通市首臺(套)重大裝備認定。公司研發的“磁混凝污水處理集成設備”于2021年1月被納入工信部、科技部、環保部聯合發布的《國家鼓勵發展的重大環保技術裝備目錄》(2020年版),公司研發的“超導磁介質混凝沉淀水處理集成設備”在2021年6月21日被納入江蘇省發布的《省重點推廣應用的新技術新產品目錄(第26批)》。公司研發的“超導磁介質混凝水處理集成設備”被納入《江蘇省重點推廣應用的新技術新產品目錄(第二十九批)》。
在報告期內,公司主持制定團體標準3項,均已發布實施,分別為T/CAMIE03-2022水處理用磁介質、T/NTAS011-2022超導磁混凝飲用水處理成套裝備和T/NTAS012-2022飲用水處理用磁介質;公司參與制定的3項國家標準在報告期內已公開實施,分別為GB/T30887-2021工業企業水系統集成優化技術指南、GBT41016-2021水回用導則再生水廠水質管理和GB/T41017-2021水回用導則污水再生處理技術與工藝評價方法。
公司為高新技術企業,擁有一支以“江蘇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蘇省企業技術中心”和“江蘇省研究生工作站”為載體的環保水處理科研技術隊伍,公司在重視內部研發的同時,積極推動與外部研發機構包括高校等的技術合作及交流,先后與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清華蘇州環境創新研究院、北京工業大學等國內一流科研院所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系。吸收并借鑒高校等科研機構的新技術,有助于不斷完善并保持公司技術在行業內的先進性。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共擁有1件美國專利,8件發明專利,83項實用新型專利,46個軟件著作權。報告期內,公司被國家知識產權局認定為“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除智能超導磁介質混凝沉淀技術外,公司還成功研發了“JY-EP納晶電極超氧化綠色處理技術及裝備”,該技術成功解決了傳統臭氧選擇性氧化,易產生溴酸鹽等瓶頸問題,全面提升了水處理性能。
公司核心科研團隊均擁有多年的水處理行業經驗,對于水處理相關新技術的敏感度高,長期密切關注國內外環保科技前沿的最新動態,緊緊圍繞行業的痛點、難點問題,結合自身優勢組織力量持續開展自主創新,相繼取得了一批研發成果并成功開展了成果轉化。自行研發的多項產品獲得江蘇省高新技術產品認定,承擔國家火炬計劃項目和江蘇省火炬計劃項目,并獲得南通市科學技術進步獎等多項榮譽。2020年7月10日,公司與清華蘇州環境創新研究院簽署了研發合作協議,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提升核心競爭力。通過聯合研發中心的成立,京源環保與清華蘇州環境創新研究院在工業水處理及資源化處置方面展開深入合作,聯合研發高效、經濟、低耗的環境污染處理技術和裝備,集成水處理及資源化處置回收的技術,形成工業水處理多場景的系統解決方案,并推動雙方在科技成果產業轉化方面深化合作。報告期內,公司與北京工業大學共建了“產教融合示范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充分吸收并借鑒高校等科研機構的新技術,不斷完善并保持公司技術在行業內的先進性。
2、公司擁有優質的核心客戶資源和較高的品牌知名度
憑借國內先進的水處理技術和成熟的項目管理經驗,公司客戶資源優勢明顯,且擁有一定的品牌,成功為國內五大發電集團及華潤電力、京能集團、粵電集團等地方各大電力企業及邯鄲鋼鐵、廣發集團、中泰集團等行業龍頭企業完成了多項大型、復雜、質量優良的工業水處理工程;公司于2012年10月31日獲得中核集團合格供應商資質,并每年通過中核集團合格供應商年度監督評審,在“給水及污水處理設備的設計、制造(外包)和服務”方面為中核集團總部及下屬單位提供產品(或服務)。
3、公司具備工業水處理領域一體化服務優勢
公司專注工業水處理領域,具有豐富的水處理項目經驗,構建了完整的系統集成和全面的技術服務綜合能力。公司主要為客戶提供給水處理、廢水處理系列水處理成套設備系統,并可提供技術咨詢、系統設計、設備及系統集成、運行技術服務和工程承包等一體化綜合服務。
4、公司的核心技術應用及品牌影響力在電力和鋼鐵市場加速發展
公司以電力行業為立足點,并在電力行業建立了穩定的競爭優勢,近兩年來,公司在鋼鐵市場快速拓展,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公司火力和鋼鐵行業2020、2021年和2022年相關產品收入分別為25,548.75萬元、34,246.70萬元和49,019.10萬元,分別占公司銷售收入75%、81%和95%。報告期內,公司獲得河北某鋼鐵集團項目和河南某鋼鐵公司項目兩個超億元訂單,該類項目的成功簽約為公司在鋼鐵市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5、公司擁有專業的技術團隊和成熟的管理團隊
經過20多年的發展,公司培養了一支具備豐富行業經驗、創新能力和實踐管理經驗的專業技術團隊及成熟管理團隊。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擁有給水排水、環境工程、電氣工程、化學工程、新型材料、機械制造、計算機應用、自動化控制等領域研發、技術人才共222名;公司員工大部分為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其中,博士1名,碩士31名,本科231名;擁有高級職稱的員工12名,其中高級工程師10名。
公司2021年制定了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擬授予限制性股票350.00萬股,約占公司股本總額10,729.35萬股的3.26%,2021年公司按照擬定的方案首次授予300.00萬股,激勵對象為骨干管理、骨干技術和骨干銷售人才34人。報告期內,公司向16名骨干管理、技術和銷售人才授予了預留部分50.00萬股限制性股票。
公司以“市場領先的,全能型水處理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為定位,專注于工業水處理領域。為了保持公司的產品和服務在行業內持續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需要持續進行技術創新,這些離不開核心技術人員及優秀人才的創造和參與。為了進一步健全公司長效激勵機制,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公司將持續實施股權激勵計劃。
6、合理的組織架構、高效的運營管理體系
公司通過建立完善的組織架構和體系并引進優秀的人才,支持公司的快速增長。公司根據多年積累的業務經驗,設置了合理緊湊的組織架構,構建了工程中心、研發技術中心、采購中心、水務事業部、電力事業部等部門,能夠協同高效地開展銷售、研發、采購等業務活動。在面向市場服務客戶的目標指導下,公司設計了預算管理體系、營銷績效指標管理體系、培訓體系、戰略管理等運行體系,以保證公司運營目標的順利實現。同時,公司通過員工持股平臺、股權激勵計劃等形式建立了有效的人才激勵體系。
(一)報告期內發生的導致公司核心競爭力受到嚴重影響的事件、影響分析及應對措施
四、風險因素
(一)尚未盈利的風險
(二)業績大幅下滑或虧損的風險
(三)核心競爭力風險
1、技術更新不及時的風險
公司所處水處理行業為技術與知識密集型行業。在行業技術持續升級的大背景下,公司若不能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增強技術儲備,可能會喪失現有的技術領先優勢,從而影響公司的業務拓展、成本管控,進而影響公司持續盈利能力。
2、技術人員流失及技術泄密風險
水處理行業內對技術人才的競爭日益激烈,公司技術人員存在流失的可能。公司的技術人員及核心技術是公司持續發展的關鍵資源,如果技術人員大幅流失或核心技術泄密,將會直接影響公司的市場競爭優勢及自主創新能力。
(四)經營風險
1、市場競爭風險
公司所處的行業競爭主體數量較多,市場集中度不高,目前處于行業集中的過程中,行業競爭較為激烈,且對品牌、技術、服務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如果公司不能持續鞏固并擴大競爭優勢,不能持續保持較高的研發水平、設計質量,公司將面臨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
2、營運資金不足的風險
公司作為工業水處理設備提供商,主營業務主要分別為:設備及系統集成業務(EP)、工程承包業務(EPC)、設計與咨詢業務(E)和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和經營業務(BOT)。報告期內,設備及系統集成業務和工程承包業務合計收入占當期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超過99%。兩種業務模式都采取按進度分段收款的方式,簽訂合同預收一部分定金,設備或工程交付客戶驗收后收取一部分合同款,調試或工程決算驗收后收取一部分合同款,剩下的余款作為質保金,質保期一般在1-2年。公司從項目投標到收回質保金通常需要2-3年。而在項目執行過程中,公司需要支付履約保證金,采購設備需要支付供應商貨款。公司的業務性質和結算模式決定了在業務規模快速發展的情況下,將占用大量營運資金以滿足公司業務發展的需要。若營運資金不足,可能無法滿足業務發展的需求。
3、收入季節性波動的風險
公司項目主要通過招投標方式取得,各季度獲得的項目數量、規模不同,不同規模和不同類型的項目執行周期也不同,從而使得各季度完成的項目數量、規模不同。報告期內公司主要收入來自于電力行業,電力企業采購具有一定的季節性,受北方冬季施工、春節假期等影響,很多項目集中在第4季度完成發貨或施工,導致公司第4季度收入占比較高。此外,公司上半年受春節假期影響,1、2月完成項目較少,主要集中在3月以后發貨或者施工。因此,公司營業收入存在季節性波動。
同時由于公司主要業務模式為設備及系統集成、工程承包,各季度確認收入主要受當期完成的項目數量、規模大小等影響,一般各季度間不會均勻分布。因此,公司相對較少的業務模式也可能會導致公司各季度收入和業績存在一定波動的風險。
4、“JY-EP納晶電極超氧化綠色處理成套裝備”尚未應用的風險
JY-EP納晶電極超氧化綠色處理技術是公司和清華蘇州環境創新研究院聯合開發的新型高級氧化技術。EP技術將臭氧和電化學兩種技術耦合,原位產生H2O2,成功解決了傳統臭氧技術選擇性氧化等瓶頸,全面提升了水處理性能。現階段,該技術尚未落地應用。雖然該技術在研發過程中通過了技術應用測試,但不排除在實際投標過程中不被業主接受或者實際運行不達預期效果的情況。
5、公司EP業務若無法通過性能驗收需按合同承擔相應責任的風險
報告期內,公司電力行業的設備及系統集成業務(EP)受電廠項目整體建設進度影響,自到貨驗收至性能驗收時間較長且通常在1年以上。
根據EP業務合同或技術協議約定,客戶首次性能驗收完成后,如所有指標參數均已達到技術約定,公司合同設備通過性能驗收;如部分指標參數由于公司原因未達到技術約定,公司應采取措施消除,包括對合同設備中存在問題的部件進行必要的修理、改進或更換,因維修、改進或更換問題部件產生的費用由公司承擔,同時客戶將與公司約定進行第二次性能驗收。
客戶第二次性能驗收完成后,如所有指標參數均已達到技術約定,公司合同設備通過性能驗收;如由于公司原因少量指標參數仍達不到技術約定,公司應對存在問題的部件進行維修、改進或更換直到消除問題,因維修、改進或更換問題部件產生的費用由公司承擔;同時客戶視合同約定和性能驗收情況向公司收取違約金,例如若某項指標參數未達到技術約定,違約金金額通常為合同金額的0.5%-1%左右,若存在多項指標參數未達到技術約定,累計違約金金額通常不超過合同金額的10%。
因此,公司若無法通過性能驗收,需按合同承擔相應責任。公司EP項目售后服務期間,若因維修、改進或更換問題部件產生相關費用,于實際發生時沖減已計提的售后服務費;若因性能測試指標參數未達到技術約定,根據合同約定支付的違約金,于實際發生時計入營業外支出。報告期內,公司EP項目未發生首次性能驗收未通過的情形,不存在違約賠償的情況。
(五)財務風險
1、應收賬款上升的收款風險
公司對下游客戶采用按合同分段收款的結算方式,2020年至2022年,公司應收賬款賬面凈值占公司流動資產比重較高,分別為51.60%、59.83%和46.55%,占資產總額的比重分別為39.14%、43.11%和35.04%。公司應收賬款周轉率分別為0.91、0.84和0.82,低于同行業可比公司,主要受公司收入存在季節性波動,報告期內第四季度收入占比較高影響。公司2020年至2022年期末賬齡在一年以內的應收賬款占比分別為57.64%、52.57%和52.86%,隨著公司營業收入規模擴大,應收賬款賬齡結構呈變長趨勢。
報告期內,公司應收賬款主要來自于電力行業,公司電力行業客戶主要為各大發電集團下屬全資或控股公司,如為新建電廠,尚處于籌建期,其項目投資、資金預算及支出通常由上級決策及劃撥;如為存量電廠,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其項目投資、資金預算及支出通常為自籌。各大發電集團的信用狀況及付款能力不代表單個電廠的信用及付款能力。隨著公司經營規模擴大,報告期內應收賬款持續增長,若公司應收賬款收款措施不力、下游客戶經濟形勢發生不利變化或個別客戶財務狀況惡化將可能導致公司無法及時收回貨款,對公司的資產質量和經營業績產生不利影響。
2、毛利率及經營業績下滑的風險
2020年至2022年,公司綜合毛利率分別為40.35%、39.26%和37.67%;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6,216.62萬元、5,632.67萬元和5,263.79萬元。公司上述財務指標與宏觀經濟環境、產業政策、技術發展、行業競爭格局、上下游行業發展狀況等外部因素及公司經營策略、技術研發、市場開拓、質量管理、售后服務、內部控制、人力資源管理等內部因素密切相關。如未來出現訂單大幅萎縮、客戶信用狀況惡化等情況,上述一項或多項因素發生重大不利變化,以及公司未預料到的風險或因不可抗力導致的風險,可能導致公司營業收入、毛利率等財務指標大幅下滑,從而大幅減少公司盈利;相關不利因素或風險在極端情況下或者多個風險疊加的情況下,有可能導致經營業績大幅下滑甚至虧損的風險。
3、公司所得稅優惠政策風險
2022年10月12日,公司取得由江蘇省科學技術廳、江蘇省財政廳、江蘇省國家稅務局和江蘇省地方稅務局聯合頒發的高新技術企業證書,有效期為3年,高新技術企業證書編號為GR202232001743,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八條“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之規定,公司按15%的稅率計繳所得稅。
如未來國家的所得稅政策發生變化或公司不能保持高新技術企業資格,公司將無法享受高新技術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公司的所得稅率將會上升,從而對公司業績產生一定的影響。
4、凈資產收益率下降的風險
2020年至2022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公司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分別為7.99%、6.41%和5.13%。2022年發行可轉債導致公司凈資產大幅度的增長。由于募集資金投資項目需要一定的建設周期,在短期內難以快速產生效益,公司存在短期內凈資產收益率下降的風險。同時,如果募集資金投資項目竣工后未能實現預期收益,公司收入和利潤增長不能達到預期目標,新增固定資產投資將增加公司折舊費用,對公司投資回報帶來壓力,公司凈資產收益率存在因凈資產規模增加而相應下降的風險。
5、公司資產被抵押帶來的持續經營能力風險
公司抵押的資產用于銀行借款,主要是房產,是公司生產經營必不可少的資產。若公司不能及時、足額償還相應銀行借款,將面臨抵押權人依法對資產進行限制或處置的風險,或因償還上述債務導致的公司流動性不足的風險,上述情況會對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帶來不利影響。
(六)行業風險
1、工業水處理行業競爭激烈,市場占有率低的風險
工業水處理市場參與主體較多,競爭較為激烈。同時工業水處理服務內容較為寬泛,大部分行業內企業由于技術儲備或者自身專業定位的限制,均專注于其中某一項或者某幾項系統設備,使得公司產品市場占有率較低。未來,在環保整治力度不斷升級、環保投入不斷增加的大環境下,具有技術及研發優勢、專業化服務優勢、品牌優勢的優質企業會進一步脫穎而出,大型企業也會有更多的市場機會。若公司不能繼續保持在技術及研發等方面的競爭優勢,抓住行業發展機遇,進一步提高市場占有率,將可能對公司業績造成不利影響。
2、環保產業政策變化風險
隨著國家對環境保護和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越來越重視,國家和相關部門出臺了《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十四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火電廠污染防治技術政策》等政策,政府和企業均加大了環保投入,推動環保相關產業的發展。公司主要從事工業水處理的業務,涉及電力、鋼鐵、化工、市政、金屬制品等行業的工業廢污水處理和給水處理等,與國家推動環保相關的政策緊密關聯。然而國家和相關部門有關本行業的產業政策、相關法律及實施細則在出臺時間、實施力度等方面具有不確定性,該種不確定性將可能導致下游市場產生波動性,從而影響公司的快速發展。
(七)宏觀環境風險
1、經濟周期波動性風險
公司終端用戶涉及電力、鋼鐵冶煉、煤化工、石油化工和市政等行業,而這些行業或企業的經營和效益狀況在很大程度上與國民經濟運行呈正相關性。終端用戶經營狀況不佳時,通常會在采購價格和付款周期等方面向上游轉嫁部分壓力。因此,公司業務的發展可能受經濟周期性波動及其發展速度變化的影響。
2、宏觀經濟及其他不可抗力風險
若宏觀經濟下行或出現其他不可抗力事件,公司生產經營和業績將會受到影響。
(八)存托憑證相關風險
(九)其他重大風險
五、報告期內主要經營情況
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1,429.44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1.84%,其中鋼鐵行業銷售16,135.27萬元;電力行業銷售32,883.83萬元,營業收入增長主要原因:要系公司積極開拓市場,市場覆蓋率得到進一步提升,主營業務實現良好增長。
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5,263.79萬元,較上年同期下降6.55%,主要系:公司因募投項目竣工驗收轉固新增折舊費用、加大人才招聘儲、實施2021年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確認股份支付導致費用增加利潤減少。
六、公司關于公司未來發展的討論與分析
(一)行業格局和趨勢
第三節“管理層討論與分析二、報告期內公司所從事的主要業務、經營模式、行業情況及研發情況說明(三)所處行業情況”。
(二)公司發展戰略
作為國內專業從事環保水處理產品研發與產業化的科技環保企業,公司在“穩健發展、高效服務、創新引領、綠色發展”方針的引導下,深入推進公司的戰略發展,始終堅持“實業為虎、資本為翼”雙輪驅動的發展戰略,充分利用科創板平臺,聚焦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領域尋求投資并購機會,以達到擴大業務范圍、豐富產品系列、擴大市場占有率、延伸產業鏈、降低生產成本等目的,促進主營業務進一步發展壯大,提升環保全產業鏈服務能力,致力發展成為一流的綜合性全能型科技環保集團。
公司結合當前的經濟形勢和公司的發展實際,制定了2023-2025年戰略發展規劃,基于“五大模塊”,從技術革新、智慧運維、財務穩健、行業突破、綜合發展來夯實根基、深化業務,不斷提高技術水平和服務質量,同時以投資并購的外延發展來助力企業的跨越式發展。
公司未來將繼續依托目前的技術積累和經驗豐富的研發團隊,圍繞“高效、清潔、低耗、綠色”環保技術持續研發,結合“智改數轉”行業方向,通過數據分析和模擬,利用新技術,如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對包括水在內的環境處理系統進行智能化管理和運營,提高效率和品質,降低成本和風險,為高耗企業和工業園區提供節能管理以及資源循環利用綜合環境治理技術解決方案。同時公司將不斷加強服務體系建設,深化客戶分級系統執行,提高技術人才和管理水平,不斷提升服務質量和效率,提高對客戶及重要生態區域的保護,增強用戶黏性和市場競爭力。
公司未來會持續關注水污染治理類公司的發展動態,并對投資、并購持開放的態度。隨著雙碳目標和“十四五”規劃的實施,綠色金融發展將得到進一步推動,公司未來將加大綠色金融的申請和使用力度,優化融資結構,降低融資成本,支持技術研發和擴大市場規模。具體投資方向上,將著眼于補充技術能力、補充產品線和戰略協同三個方面,積極推進清潔能源項目,加大新能源領域投資建設并繼續探索新能源領域新的投資機會,培育公司新的利潤增長點,實現能源環保全領域發展。
公司將始終本著對投資者高度負責的態度,不斷加強技術創新,推進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加大國際市場拓展力度,不斷優化管理和增強品牌形象,努力踐行“美麗家園,源流百世”的企業使命,為創造美好的未來而努力拼搏。同時將踐行“質量第一、用戶至上、科技創新、精益求精”的經營理念,以服務社會,保護環境為己任。繼續以創新發展為動力,提升科技水平和行業影響力,為客戶的需求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做出貢獻,為中國的水環境治理及生態環境事業做出積極貢獻,并在全球視野中彰顯中國環保行業的創新力量。
(三)經營計劃
公司未來將緊緊圍繞整體發展戰略,以技術創新為核心發展動力,以市場為導向,不斷提高經營管理水平,通過技術突破、人才培養、市場開拓、兼并收購、內控建設等多方面工作,加快戰略項目拓展,鞏固并提升市場占有率,進一步擴大公司規模,為客戶及股東創造價值。
1、產品研發方面
公司將持續關注市場需求和政策變化,優化產品結構和提高研發技術水平。不斷完善研發管理機制和創新激勵機制,對在技術研發、產品創新、專利申請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技術研發人員給予獎勵,激發技術研發人員的工作熱情。公司將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搭建更好的研發實驗環境,為技術突破和產品創新提供重要的基礎和保障。
產品研發方面,將根據市場及客戶需求,在改善現有設備性能同時,將持續研發適用于不同水質,不同處理需求的水處理成套裝備,滿足不同行業客戶的需求。與此同時,公司會根據客戶的研發需求,定義下一代產品的技術指標和技術路線,開發能滿足客戶新需求的產品。
2、人力資源方面
公司將根據實際情況和未來發展規劃,引進高端人才和管理團隊,提高企業的研發能力和競爭力,優化人才結構;公司將加強員工培訓,繼續完善員工培訓計劃,形成有效的人才培養和成長機制,提升員工業務能力與整體素質,在鼓勵員工個性化、差異化發展的同時,培養團隊意識,增強合作精神,打造世界級的一流人才團隊,助力公司可持續發展;同時,公司未來還將根據具體情況對優秀人才持續實施股權激勵,將公司利益、個人利益與股東利益相結合,形成長效的激勵機制。公司也將持續推進企業文化建設,營造積極向上、團結奮斗的工作氛圍,提高員工的歸屬感和凝聚力,穩健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
3、市場拓展方面
公司將在鞏固并擴大電力行業水處理優勢的同時,進一步拓展非電水處理市場,探索其他領域的環境治理市場,同時進一步拓展運維業務,擴大市場占有率。公司將以客戶需求為中心,通過整合資源、優化設計,為客戶提供定制化、一站式服務,加快從傳統的產品供應商、服務提供商、技術提供商或者系統集成商等角色轉變為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增強市場話語權和控制力,提高利潤率。公司將以客戶滿意度為核心,深入了解客戶需求和反饋,優化服務流程和提高服務質量,建立完善的客戶分級服務體系,增強客戶黏性,提高回購率。
4、投資并購及合作開發方面
公司將圍繞技術需求、資源整合、市場拓展,通過投資并購同行業中產業協同性高、規范程度高、成長性好的企業,進一步擴大公司規模,延展業務領域,占領更多細分市場,為公司的長期可持續成長奠定基礎。同時,公司將積極相應國家“碳減排”的號召,瞄準“雙碳”綠色產業發展方向,不斷在新能源領域探索投資合作機會,助力國家“碳中和”和“碳達峰”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