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排水管網的部分問題如何解決?
張悅:排水管網的部分問題可以用PPP解決
“現在我們是污水處理世界第一大國,但是我們遠遠不是污水處理強國,主要的差距不在工藝,管網才是大問題。”近日,國家住建部城建司巡視員張悅在E20環境平臺主辦的第52期環境產業戰略沙龍上如是說。針對當前國內排水管網的運營管理問題,來自政府、企業、研究機構的30位代表分別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與建議,張悅從政府的角度闡述了對排水管網問題的觀點。
排水管網問題為什么這么復雜?
“管網問題不是單一層面的問題,”張悅首先指出,“管網問題是錢的問題,但不僅僅是錢的問題。”對于其復雜性,張悅從社會屬性、自然屬性、經濟屬性三個角度進行了解讀。
第一,排水管網在社會屬性上,應該是全公益的。“不像市場化的污水處理廠BOT模式,有輸入、有輸出、有考核指標和定量評價,這些在管網領域施行很困難。”張悅分析了全公益屬性的管網的確存在一些限制,但同時強調,“不是說公益就不能市場化。”他建議,可以設定一些間接的指標,并將其與政府的相關責任結合,以推動排水管網市場化。
第二,從自然屬性角度,排水管網是由政府壟斷的、鋼筋質地的網絡;與污水處理廠并非都是一一對應的服務關系,采用廠網一體化方式未必都能適合。張悅認為:“可以搞勞務外包,一個行政區域的管網和處理設施可能是一張網對應N個污水廠。”
第三,從經濟屬性角度,排水管網不會產生增值效益,資產不確定,很難有利益最大化的企業。“由于管網前兩個屬性,它往往被定義成沉淀資產,”張悅同時指出,“管網的價值是按功能來計算的。所以說經濟上很難把它做一個定量的評估。”
“具體說到政府采購服務和管網特許經營的各地實操方面,還沒有達到‘服務’的層面或者‘特許經營’的層面,還只是在勞動力或者是勞務外包的層面。”他強調,地方不應當去制定維護標準、費用標準等等標準,例如一公里的管網要多少錢,他認為這是制定不出來的,而且即使制定完備了,也不會對管網市場化有幫助,在這種背景下的競爭機制也會因此而一錢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