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保護生態環境 厚植美麗中國底色
□ 首席記者 李榮 實習記者 馮倩楠
3月5日上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首場“部長通道”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是一個具有超過14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人口眾多、資源環境承載力弱、約束性強,要整體邁入現代化國家行列,必須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不僅是媒體關注的話題,也是政協委員們履職的關切點。住陜全國政協委員、榮民控股集團董事長史貴祿,住陜全國政協委員、陜西省林業局副局長昝林森、住陜全國政協委員、安康市副市長楊淼分別聚焦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管控、保障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質安全積極建言獻策。
史貴祿:加快制定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亞洲水塔”,是我國多條重要江河的發源地和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2021年,史貴祿在西藏考察時發現,受湖泊濕地萎縮、自然災害和污染等因素的影響,青藏高原草地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和土地鹽漬化現象嚴重。加之過度采挖和捕獵,麝香、蟲草、豹、藏野驢等高原野生動植物資源遭到嚴重破壞。局部地區因種植、養殖導致的農業面源污染較為嚴重。
史貴祿說,雖然我國已經出臺了環境保護法、森林法、草原法等多部法律,但都只是針對某一領域的單獨性立法,不足以解決整個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問題。
“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的逐漸惡化,必將影響我國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兩大水系的質量,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勢在必行。”史貴祿建議,整合現有地方生態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完善《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草案)》,構建包括生態補償、生態修復、生態適應、生態損害賠償的完整的、具有權威性的法律體系。正確把握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加快傳統產業升級改造與綠色轉型,大力推動光伏發電、風電、水電等新能源產業高速發展。探索構建符合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發展規律的新污染物治理防控體系和治理方式,建立健全對生態破壞行為的追究機制,實現青藏高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昝林森:切實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管控
生態保護紅線是在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等區域劃定的嚴格管控邊界,是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的底線。2021年,生態環境部宣布,我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基本完成,并將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14類重點區域劃入生態保護紅線范圍。
“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使全國90%的重要生態系統類型和74%的野生動植物得到有效保護。”昝林森說,但由于生態保護紅線自身存在劃定不盡不實等問題,加之歷史和現實原因,導致生態保護仍面臨多頭管理、效率低下,范圍重疊、銜接不暢,法規不全、監管錯亂,職責不明、監督缺失等問題。
昝林森建議,要進一步統籌各方規劃,明確生態保護紅線主要保護目標和重點生態區域,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確保生態保護紅線評估調整方案明晰,成果科學合理、互相支撐。盡快建立健全全國統一的生態保護紅線及各類保護地大數據庫,以國土“三調”數據為基礎,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及各類保護地數據之間、平臺之間的云融合,形成共享、開放的生態保護紅線及各類保護地數據時空平臺。繼續完善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制度,建立統一的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指標體系,加強監測數據集成分析和綜合應用,強化生態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建設,推動“互聯網+監管”,切實提高生態保護紅線監管的智慧化、精準化水平。
楊淼:保障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質安全
位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的丹江口水庫,承載著京津冀豫等省市沿線20多座城市的供水重任。
“水源地保護成效有目共睹,但一些水生態環境問題也不容忽視。”楊淼說,近年來,由于庫區部分時段總磷和氮濃度升高,導致局部水域水華現象時有發生,尤其是汛期,水庫上游地區尾礦庫等帶來的水污染風險急劇加大。
“水源保護牽一發而動全身,推進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質安全保障要綜合施策。”楊淼建議,要從國家層面加快推動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與水土保持“十四五”規劃的編制和實施,由湖北、河南、陜西等丹江口水庫庫區及上游有關地市共同建立丹江口水庫及上游地區跨省河流聯防聯治工作機制,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地質災害防治和尾礦庫治理等重大項目,從水環境監管、突發水污染事件應對、水質監測預警等方面,做好水華防控。
楊淼表示,要盡快制定明確保護區范圍、生態補償機制、主管和地方相關單位職責的保護條例,加強跨部門跨區域執法聯動;加大水污染防治的資金投入力度,完善水土保持中央專項補助資金和轉移支付資金渠道;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國家自然科技基金中設立南水北調重大專項、聯合研究基金,聯合水利部、南水北調集團、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科技攻關,為“一庫碧水永續北送”提供科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