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報
潮新聞 執筆 申思婕

資料圖: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圖源:央視網
2月21日,日本國駐華大使館就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排海相關事項答復潮新聞·浙江日報記者。此前,日本政府召開閣僚會議,確認將于“今年春夏期間”開始向福島近海排放核污染水。
海洋不是日本的垃圾桶,太平洋也不是日本的下水道。日本置各方關切于不顧,為一己私利堅持向全人類的共同家園——海洋排放核事故污水,是不負責任的做法,或對全球海洋生態、人類的生命健康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記者不久前就核污染水排海一事向日本國駐華使領館提出書面采訪,現結合采訪答復,查閱日本政府當局相關信息,并采訪國內海洋、國際貿易及國際法專家,力爭就公眾關心的問題提供更多信息。
核污染水凈化過程——疑問不斷
約130萬噸含有放射性物質的核污染水,正保管在日本東京電力公司(以下簡稱“東電”)的儲存罐中。
據日媒報道,日本計劃將之與大量海水混合,通過1公里長的海底隧道向近海排放。日本國駐華大使館在答復中說,最終入海的,是稀釋后的ALPS處理水。
記者搜索日本經濟產業省官網相關文件看到,ALPS全稱Advanced Liquid Processing System,日方簡體中文版翻譯為“多核素去除設備”,并稱ALPS 處理水“是對事故中產生的含放射性物質的污染水進行凈化,凈化處理除氚以外的放射性物質直至達到監管標準”。
但外界普遍質疑,日本之所以急于將ALPS處理水排海,很可能因為儲存罐“裝不下”,且排入大海是“最便宜”的一種方式。
根據日本經濟產業省官網文件,2020年底儲存罐總容量為137萬噸,截至2020年11月已用去123萬噸。據日本媒體報道,預計2023年4月末儲存罐將滿載。
這一時間恰好與2021年4月日本宣布的排海時間“2年左右后”相吻合。
記者注意到,日本再度公布的排海時間有所推遲,可能與去年8月正式啟動的用于排放核污染水的海底隧道仍未完工有關。

資料圖:日本民眾聚集首相官邸,抗議政府將核廢水排入大海。圖源:央視網
據媒體報道,東電在以今年春季之前完成建設為目標的同時,表示若由于惡劣氣象條件造成工事難以順利推進,有延期到夏季的可能。這與此次公布的“春夏期間”相吻合。
關于儲存罐容量及海底隧道施工問題,日本國駐華大使館沒有答復。對方稱,排海設施完工后,經原子能規制委員會檢查、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出具總體報告書等流程,再具體確定排海時間。同時,在原子能規制委員會完成檢查等事項前,不會進行海洋釋放。另外,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計劃今后繼續進行獨立的評估,日本政府仍將認真考慮IAEA 的評估意見。
多方聲音指出,排入大海是處理核污染水最便宜的方法,且對日本本國的污染風險最小。
日本國駐華大使館答復記者稱,ALPS處理水有地下掩埋、氫氣釋放、蒸氣釋放、地層注入、海洋排放等處置方法,日本專家歷時6年討論,得出了海洋釋放是“世界各地的原子能發電站都在常規進行的、釋放設施的安全性得到了證實的、最能夠準確地監測的方案,因此可以更可靠地實施”的結論。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孫棟向記者表示,排海方案就日本而言成本最低是毫無疑問的。首先,核污染水仍在不停產生,繼續擴建儲存罐會增加經濟成本,且需要更多土地放置;其次,儲存罐耐久性有限,福島核事故已過去十年多,儲存時間過久的處理水有泄露可能。
孫棟說,2011年事故發生后,日本原本有能力從源頭上將核電站本身無害化處理。但日本沒有這么做,導致大量核污染水持續不斷地產生,處理難度越來越高。而迄今為止人類沒有能力將如此大量的核污染水徹底無害化處理。

身著核防護服的施工人員從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內走過。新華社發
日本排海方案正當性——自說自話
日本政府的這一核污染水排海計劃,近兩年來,被國際社會和日本國內強烈質疑和反對。相關民調顯示,55%的日本民眾反對排海決定。
就海洋釋放的安全性,日本國駐華大使館在回復中稱,稀釋后的ALPS處理水,氚的濃度不高于限制標準的 1/40,除氚以外的放射性物質低于限制標準的1/100。預計每年向海洋釋放的氚總量,將控制在福島核事故前的水平——每年 22兆貝克勒爾以下。
日方認為:該水平低于海外各國許多核電站的排放量。
在事實面前,這一說法顯然站不住腳。
首先,氚的評價標準存疑。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與化學研究所論文顯示,氚的輻射危害長期被各國采用的評價體系低估,且已形成基本共識,其準確評估工作變得越來越重要。
其次,日方的數據不可信。據多家媒體報道,東電在核電安全運行方面屢有不良記錄。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專家委常務副主任趙成昆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東電信息公開不夠,甚至存在篡改數據的記錄。
另外,福島核事故處理水和核電廠正常運行的液態流出物有本質區別,沒有可比性。生態環境部(國家核安全局)相關負責人此前在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指出,一是來源不同,二是放射性核素種類不同,三是處理難度不同。福島核事故的污染水來自事故后注入熔融損毀堆芯的冷卻水,以及滲入反應堆的地下水和雨水,包含熔融堆芯中存在的各種放射性核素,處理難度大。相比之下,核電廠正常運行產生的廢水主要來源于工藝排水、地面排水等,含有少量裂變核素,嚴格遵守國際通行標準,采用最佳可行技術處理、經嚴格監測達標后有組織排放,排放量遠低于規定的控制值。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內拍攝的核廢水儲存罐。新華社發
對于國際評估,日本國駐華大使館答復: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總干事格羅西曾表示,向海洋釋放ALPS處理水“在技術上是可以實施的,也符合國際慣例”。日方稱,2022年2月以來,國際原子能機構對ALPS處理水的安全性進行了審查限制方面的評估;2022年11月,國際原子能機構評價日本將審查指出的事項“反映在了計劃的修訂中”。日本會根據海洋釋放前實施的評估結果,在釋放前采取適當的應對措施。
我國外交部發言人1月16日表示:國際原子能機構技術工作組雖然三次赴日實地考察評估,但尚未就日處置方案的安全性得出結論,并且還對日方提出諸多澄清要求和整改意見。在此情況下,日方強行批準核污染水排海方案并推進排海工程建設,這是非常不負責任的做法。
上海海事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主持工作)殷駿向記者表示,日本的行為,利用了法律的滯后性。“國際上禁止排污的法律依據有《聯合國海洋公約》《倫敦傾廢公約》等,但是日本認為自己符合相關法條中迫不得已排放的例外情況,利用法律空間拓展排放的合理合法性。”
一國的麻煩,為何要讓全世界來埋單?
核污水排海沖擊漁業——不容忽視
含有放射性物質的核污染水排海,首當其沖就是漁業。
在日本國內,漁民的反對聲不絕于耳。日本全國漁業協會聯合會會長坂本雅信1月13日就發表聲明公開表示,他們反對核污染水排放入海的態度毫無改變。
對此,日本國駐華大使館答復說,日本政府對漁業從業者和當地居民進行了反復說明,通過對話及媒體,加強了包括應對謠言在內的信息發布,并根據全國漁業協會聯合會的要求,設立了支持經營的基金等。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內拍攝的4號反應堆。新華社發
但是,正如網友所說:“海是相連的,為了日本這樣做可以嗎?”核污染水排海直接涉及太平洋沿岸國家和地區。據《紐約時報》,去年11月,十多個太平洋國家的組織公開敦促日本推遲其排放核污水的計劃。
以浙江為例,作為中國的沿海省份,浙江與日本隔海相望,海域面積26萬平方公里,遠洋漁業產業規模占中國的1/4,數以萬計的漁民靠大海為生。省內的舟山漁場位列全球四大漁場,2022年舟山全市漁業總產量達188.31萬噸。
關于鄰近國家和地區的漁業及漁民將遭受的影響,日本國駐華大使館沒有任何答復和說明。
更多人擔心,一旦核污染水排海,食用水產品是否有健康問題。
日本國駐華大使館答復記者,日本會在水產品出貨前進行監測檢查,根據日本的檢測標準公布結果。
記者搜索發現,日本國駐華大使館官網曾在更新日期為2022年8月3日、“日本產食品的安全性”標題下,就2011年福島核事故產生的放射性物質問題,發布了11份文件鏈接,當中包括一份PDF文件——“《食品與放射能Q&A(消費者廳網站》”,點擊后,網站顯示“找不到您要找的頁面”。此外,日本厚生勞動省有關材料顯示,日本對超過標準限值的食品,將采取出貨限制和攝取限制,不讓其進入市場流通。
孫棟向記者表示,日本的食品監管標準在國際上是比較高的,民間對于海產品安全也有強烈的訴求,這都是客觀事實。因此,核污染水排海,在日本國內就有很大的反對聲音。
但是,孫棟也指出,日本目前對水產品的放射性物質監測大都集中在福島核事故發生后的一兩年,從當時的監測情況看,海洋生物體內短期的放射性物質含量沒有達到危及人類健康的水平,但指標在升高。一旦大量核污染水排海,影響的級別和事故后的少量泄露完全不一樣。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內拍攝的油罐。新華社發
孫棟說,放射性物質在海洋中會伴隨兩個放大效應:一是濃度隨食物鏈按指數級遞增,每上升一個層級,濃度提高10倍甚至更多,比如微小的浮游動物攝入1個濃度單位,捕食它們的小型魚類,體內放射性物質濃度可達到10個濃度單位,再被更大的魚類捕食,濃度就達到100個單位;二是隨海洋生物的生長不斷積聚,一些放射性物質特別容易與骨骼結合,很難被代謝,對長壽命的大型海洋生物造成更加嚴重的威脅。
孫棟說,就浙江而言,部分遠洋漁船在西北太平洋的公海漁場作業,這里是秋刀魚的主要產地,這部分水產品和壽命較長的金槍魚等,可能面臨的影響比較大。另外,根據海洋環流,混有核污染水的海水會逐漸往東北太平洋方向擴散,到達美國、加拿大等國家,整個太平洋的漁業都會受到影響。
打開的潘多拉魔盒——不堪設想
核污染水入海,影響范圍之廣、時間之長有目共睹,但在核污染水排海方案的正當性、核污染水數據的可靠性、凈化裝置的有效性、環境影響的不確定性等問題上,日方未能作出科學、可信的說明。
經濟方面,核污染水入海將影響全球貿易。
上海海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吳先華告訴記者,根據研究,核污染水排放1年后,從日本發出的氚羽流很快會向太平洋擴散,在4至5年內逐漸擴散至東北太平洋,影響包括日本、中國、韓國、俄羅斯、加拿大;經過10年,幾乎整個北太平洋都會遭到污染,除上述地區外,越南、美國、墨西哥、印度尼西亞等也將受到影響。
吳先華說,根據模型推算,排放后一年內,日本漁業出口預計減少80%,環太平洋國家水產品出口減少50%、海洋區域產值減少30%。
生態環境方面,可能會造成生物畸變。
孫棟指出,放射性物質在海洋中會長期存在,很難分解。生物在胚胎階段對其非常敏感,一旦大量含有放射性物質的核污染水入海,可能會造成海洋生物和在排水口附近生活的高等生物(如海鳥等),后代畸變甚至死亡。
殷駿表示,針對日本的行為,受核污染水波及的國家從危害角度入手,進行事后追責和損害賠償相對可行。“距離福島核事故發生已經10多年,核污染導致的水產品放射性元素超標等食品安全問題,危害已經顯現。我們要下功夫完善證據鏈,做好事后追查、索賠工作,向國際原子能機構申訴或向國際海洋法法庭起訴。”
孫棟表示,相關證據搜集過程漫長,需要漁業協會的努力、相關部門加強水產品及海洋放射性物質監測。當前,國家管轄外海域(即公海)僅受到執行不力的松散規則保護,這些規則不適合應對氣候變化、污染、捕魚和深海采礦等新興活動。這些問題有望在當前的聯合國國家管轄外海域生物多樣性(BBNJ)談判達成的新協議中得到解決。
對此,潮新聞·浙江日報記者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