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引入“水管家”:泥水共治促循環

污水處理一直是環境治理行業的熱點,但在污水處理的同時產生的大量含有有害物質的副產物——污泥卻一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目前,環保行業內“重水輕泥”現象依然嚴重,實際上大量污泥問題還存在缺乏穩定化處理與全流程監管的環境風險隱患。如果未經處理的污泥進行土地填埋、露天堆放、隨意棄置,將會給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帶來不容忽視的影響。
污泥處理處置末端產品消納難、無出路曾經是制約六安市污泥處理處置行業的扼頸之痛。為了徹底解決污泥處置難題,六安市政府借助德國復興銀行促進性貸款建設了六安市污泥處理廠,并交由三峽集團運行。該項目自2019年5月開始施工,2019年12月底開始污泥試運營,總處理規模280噸/天。六安市污泥廠采用德國先進設計理念,利用陽光棚進行污泥干化減量,該項目陽光棚占地面積超過20000㎡,是全國面積最大的太陽能干化項目。
目前六安有4座主要污水處理廠(城北廠、鳳凰橋廠、東部新城廠、河西廠)的市政污泥均通過泵送或車載的形式運送至六安污泥處理處置廠,經過脫水、厭氧消化、陽光干化等處理工藝或環節達到無害化、穩定化、減量化目的。值得一提的是,本項目還體現了資源循環、能源再生的先進理念,污泥廠內厭氧消化段產生的沼氣可直接能源利用,用于前端水解酸化池和后端干化廠的能量來源;干化廠末端產生的干化污泥滿足標準要求,能作為園林種植或花卉栽培的營養土,實現“變廢為寶”。
為穩定的消納污泥,在污泥廠投運伊始,三峽集團就充分調研六安本底條件,根據當地情況,制定了一條適于六安的污泥資源化利用路線。六安是“國家級園林城市”和“國家級生態示范區”,與其相鄰的肥西縣更有皖中“花卉苗木第一鄉”的美譽,在營養土和基質肥方面存在巨大的市場需求。三峽集團以園林市場需求為抓手,通過現狀調研、市場需求分析,定向研制土壤類產品、基質類產品和肥料類產品,逐步打通“污泥-處理產物-營養土-園林產品”產業鏈,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和具有普適性的產品系列標準,在六安市建立污泥厭氧消化產物土地利用示范。在蘇大堰濕地公園的種子塔花海區,基于“污泥變花海”、“污泥變草坪”理念開展示范研究,利用污泥將城市裸露荒地轉化為美麗的風景,加速了生態產品價值轉換,實現了污泥的資源化利用。
除了市政污泥,三峽集團還關注六安市其他各種類多源污泥的處理處置現狀,并針對性地提出高效、循環、安全的解決方案。自來水生產過程會產生大量的排泥水。相比于污水廠污泥,自來水廠的排泥水有害物質含量低很多,并且由于自來水生產工藝需要投加藥劑,使得其中含有大量的鐵鋁無機鹽,具有資源化利用的潛力。三峽集團的技術研發人員通過實驗分析,發現自來水廠的排泥水脫水后的泥餅具有特殊的孔隙結構,對磷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可用于污水廠除磷。目前,三峽集團的科研團隊正在開發自來水廠污泥中高品質鐵鋁鹽的提取技術,打造供水污泥與污水污泥協同資源化集成技術。
六安市管網分布密集、系統復雜,城區380km2的8個污水片區內共有909.82 km污水管網、1514.9 km雨水管網,其產生的通溝污泥問題同樣不容忽視。如不及時清理,通溝容易降低排水管道的輸送功能,造成排水不暢、引發積水和污水冒溢,沉積在管道內的淤泥雨天也會隨雨水進入河道造成對水體的污染,危害六安水體環境和市民健康。針對這一潛在風險,三峽集團積極聯合科研院所和高校,探索開發通溝污泥智能一體化處理設備,集成粗大物篩分系統、精細篩分系統、旋流除砂系統等關鍵裝置,實現通溝污泥中粗大物質、無機物質、有機渣等組分的高效分離,并將末端篩分產品用于建筑骨料的資源化再生利用。
泥水共治是三峽集團開展長江大保護的基本理念之一,污泥的安全處理處置是當前水環境治理的必然需求。三峽集團立足于長江大保護,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治理理念,通過泥水統籌、產業協同、部門協作,針對污泥后續處理技術欠缺、處置出路不暢、技術路線不完整等共性問題,突破多源污泥處置的矛盾瓶頸,打造亮點突出的科技示范工程,實現多源污泥的降污減碳,增加六安人民水環境改善獲得感,加速了生態產品價值轉換,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多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