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碳中和邁入新階段,三大分化逐步顯現

自2020年9月中國提出碳中和目標以來,全國掀起了一場自上而下的全球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低碳減排運動。
2020年全年中國碳排放強度比2015年降低了18.8%,為后期碳中和工作的穩步推進打下了良好基礎。
實現碳中和,意味著全行業經濟將開啟長期的綠色升級和轉型,使中國進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新階段,這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一次顛覆性創新。

當前,中國已開啟碳中和進程的第三個年度,碳中和作為一項長期戰、持久戰,在頂層設計已基本建設完成的前提下,有序推進階段性目標并確保如期完成的根基在于從碳中和國際、區域、產業三大分化中尋求穩速推進的路徑,將碳減排的實際效益作為評估碳中和目標落實的重要標準,實現中國式綠色現代化的堅實推進。
碳中和進程現今面臨三大分化
從現狀角度分析,當碳中和進入第三年后,中國現有的政策體系已基本完善,這回答了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為什么要實現碳中和,而在面臨國際局勢、國內地區、國民產業多種分化的背景下,思考如何穩妥有序推進碳中和是現階段必須要回答的緊迫問題。
一是國際分化:部分國家在碳中和目標上陷入困境甚至發生動搖,使得國際氣候格局發生分化,世界可持續發展進程的割裂程度不亞于工業革命時期。
2022年春季以來,歐洲發生21世紀最為嚴重的能源危機,能源安全帶來的諸多問題動搖了歐洲綠色進程的根基,歐洲或將因能源短缺失去碳中和與清潔能源的先發優勢。
美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國,在《巴黎協定》及碳中和議題上的反復立場屢次沖擊全球氣候秩序,現已成為《巴黎協定》締約方中的最不穩定因素。
從剛結束的埃及COP27大會談判可以看出,氣候問題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資金、資源、義務、承諾落實等層面的矛盾正在迅速改變碳中和陣營的國際劃分。

二是地區分化:綠色金融、氣候投融資、碳市場等地方試點建立了先行優勢,碳中和進程的區域分化差異愈發明顯。
除經濟增長、資源稟賦等以外,綠色轉型也已成為地區之間發展差異的主要來源。
雖然綠色低碳領域的相關試點地區以及先達峰、先中和的地區可以率先探索和建立可推廣的制度范式,并帶動其他地區適應相關轉型路徑和模式,但碳中和作為新興領域,滯后地區與先行地區之間在轉型慣性上的差距拉大了區域之間的進度差異,可能會形成綠色發展的“馬太效應”,從而平衡地區分化成為中國在處理碳中和整體與局部關系上所面臨的突出矛盾。
三是產業分化:傳統高耗能產業的支柱地位與轉型困境之間的矛盾,在新興綠色產業的發展前景之下,進一步提升了產業布局難度。
碳中和在能源、工業等不同部門上的路徑差異形成了碳中和國內進程的產業分化,風電、光伏、新能源汽車等綠色產業需求迅速增長,而傳統高耗能行業既對國民經濟與就業具備支柱作用,但自身的轉型過程面臨多種難題,帶來產業分化中的階段性發展抉擇問題,從而如何進行產業投資和發展布局,成為碳中和長期目標中的決策難點。
以上三種情形表明,碳中和由虛到實、由理念到行動、由理論到實際、由規劃到執行的過程必然伴隨著多種領域的進程分化,這是碳中和進入持久戰的前提和基礎,而其關鍵之處,正是在于如何鞏固碳中和的內在底層基礎并抓住外在先發優勢。
高質量穩進是碳中和底層基礎
中國面向碳中和長遠目標的“1+N”的政策設計已經完成,在頂層設計的指引下,如何務實、有序地推進碳中和,將取決于是否持續高質量、穩扎穩打地推進。
碳中和進入實質進展階段,其關注點應從政策宣講是否到位逐漸過渡到相關工作是否落實。這是對現階段碳中和綠色產業迅速進入正軌的客觀要求。

同時,頂層設計完成后,鞏固碳中和目標的根基,在于提升綠色轉型的質量和效率。
為使碳中和工作得到穩步推進,必須鞏固和提升碳中和工作的質量,一是在于引導各地區、各行業選取高質量的碳指標和標準指導相關綠色轉型過程;二是在于提升每一單位綠色資源,尤其是綠色資金投入所產生的低碳減排效益,降低綠色產業投資中的成本損耗;三是碳中和未來必將與中國式現代化中的綠色現代化深度融合,推進碳中和進程的上位目標應當與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所兼容。
如何打好中國式持久戰
碳中和在中國進入穩速跑階段后,將開啟中國式碳中和持久戰,持續、高質量的碳中和工作是中國有序推進產業經濟綠色化與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載體,在中國未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戰略布局中占據前沿地位。
首先,碳中和是一場中國式持久戰,持續推進產業經濟綠色化進程應不以國際局勢變動為轉移。
當前,全球迎來百年未有的氣候、政治、經濟變局,中國亦將面對全新的戰略機遇期,盡管歐洲、美國等國家和地區對全球氣候治理進程造成了大量不確定性,中國也應當發揮可持續發展的主觀能動性和決策自主性。
但這并不意味著應當按部就班一成不變,而應當根據國內產業布局和轉型進展進行適當的動態調整。

其次,提升碳中和工作質量的現實基礎,在于重視碳中和目標的階段性實現順序。
第一步應當注重完善碳核算、環境披露等機制,為碳排放的效益測算和成果評估建立依據。
隨后發揮各行業減排和轉型的積極性,平衡產業格局與穩定布局,減少行業分化與差距,開展清潔能源的持續性替代為生產過程提供綠色投入。
后期繼續大力發展CCUS等零碳、負碳技術,走好碳中和路徑的“最后一公里”,把無法通過改變生產方式降低的碳排放量納入零碳技術所覆蓋的范圍之內。
最后,人類命運共同體下的碳中和進程必將走向全球化。
在這一浪潮下,國際氣候合作與競爭格局不斷重塑,中國在國內要打好碳中和持久戰,在國際上更要打好拉鋸戰。據相關機構測算,全球已作出碳中和目標承諾的國家和地區,GDP總和占全球84%、碳排放總和占全球75%、人口總數占全球60%,碳中和議題幾乎覆蓋了經濟全球化的大部分范圍和過程,與人類命運共同體進程密不可分。
碳中和進程的國際分化對中國提出新要求,只有始終堅持自身綠色發展節奏和步伐、正視部分國家在碳中和問題上的難題并引以為鑒,才有機遇尋求自身在氣候利益分配中的國際定位。
來源:每日碳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