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術語
2.0.1 排水工程 wastewater engineering
收集、輸送、處理、再生污水和雨水的工程。
2.0.2 雨水系統 stormwater system
下滲、蓄滯、收集、輸送、處理和利用雨水的設施以一定方式組合成的總體,涵蓋從雨水徑流的產生到末端排放的全過程管理及預警和應急措施等。
2.0.3 污水系統 wastewater system
收集、輸送、處理、再生和處置城鎮污水的設施以一定方式組合成的總體。
2.0.4 排水設施 wastewater facilities
排水工程中的管道、構筑物和設備等的統稱。
2.0.5 合流制溢流 combined sewer overflow(CSO)
合流制排水系統降雨時,超過截流能力而排入水體的合流污水。
2.0.6 徑流污染 runoff pollution
通過降雨和地表徑流沖刷,將大氣和地表中的污染物帶入受納水體,使受納水體遭受污染的現象,是城市面源污染的主要來源。
2.0.7 年徑流總量控制率 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
通過自然與人工強化的滲透、滯蓄、凈化等方式控制城市建設下墊面的降雨徑流,得到控制的年均降雨量與年均降雨總量的比值。
2.0.8 低影響開發 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
強調城鎮開發應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其核心是基于源頭控制和降低沖擊負荷的理念,構建與自然相適應的排水系統,合理利用空間和采取相應措施削減暴雨徑流產生的峰值和總量,延緩峰值流量出現時間,減少城鎮面源污染。
2.0.9 旱流污水 dry weather flow(DWF)
晴天時的城鎮污水,包括綜合生活污水量、工業廢水量和入滲地下水量。
2.0.10 旱季設計流量 maximum dry weather flowrate
晴天時最高日最高時的城鎮污水量。
2.0.11 雨季設計流量 wet weather flowrate
分流制的雨季設計流量是旱季設計流量和截流雨水量的總和。合流制的雨季設計流量就是截流后的合流污水量。
2.0.12 截流雨水量 intercepted stormwater
排水系統中截流的雨水,這部分雨水通過污水管道送至城鎮污水處理廠,以控制城鎮地表徑流污染。
2.0.13 綜合生活污水量變化系數 overall peaking factor
最高日最高時污水量與平均日平均時污水量的比值。
2.0.14 徑流量 runoff
降落到地面的雨水超出一定區域內地面滲透、滯蓄能力后多余水量,由地面匯流至管渠到受納水體的流量的統稱。
2.0.15 雨水管渠設計重現期 recurrence interval for storm sewer design
用于進行雨水管渠設計的暴雨重現期。
2.0.16 內澇防治設計重現期 recurrence interval for urban flooding design
用于進行城鎮內澇防治系統設計的暴雨重現期,使地面、道路等區域的積水深度和退水時間不超過一定的標準。
2.0.17 內澇 urban flooding, local flooding
強降雨或連續性降雨超過城鎮排水能力,導致城鎮地面產生積水災害的現象。
2.0.18 內澇防治系統 urban flood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用于防止和應對城鎮內澇的工程性設施和非工程性措施以一定方式組合成的總體,包括雨水收集、輸送、調蓄、行泄、處理、利用的天然和人工設施及管理措施等。
2.0.19 滲透管渠 percolation underdrain
用于雨水下滲、轉輸或臨時儲存的管渠。
2.0.20 格柵除污機 bar screen machine
用機械的方法,將格柵截留的柵渣清撈出的機械。
2.0.21 輻流沉淀池 radial flow settling tank
污水沿徑向減速流動,使污水中的固體物沉降的水池。
2.0.22 斜管(板)沉淀池 inclined tube(plate)settling tank
水池中加斜管(板),使污水中的固體物高效沉降的水池。
2.0.23 高效沉淀池 high efficiency settling tank
通過污水與回流污泥混合、絮凝增大懸浮物尺寸或添加砂、磁粉等重介質提高絮凝體密度,以加速沉降的水池。
2.0.24 厭氧/缺氧/好氧脫氮除磷工藝 anaerobic/anoxic/oxic process
污水經過厭氧、缺氧、好氧交替狀態處理,提高總氮和總磷去除率的生物處理,也稱AAO或A2O工藝。
2.0.25 充水比 fill ratio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工藝一個周期中,進入反應池的污水量與反應池有效容積之比。
2.0.26 膜生物反應器 membrane bioreactor(MBR)
將生物反應與膜過濾相結合,利用膜作為分離介質替代常規重力沉淀進行固液分離獲得出水的污水處理系統。
2.0.27 表面硝化負荷 surface nitrification loading rate
生物反應池單位面積單位時間承擔的氨氮千克數。其計量單位通常以NH3-N/(m²·d)表示。
2.0.28 移動床生物膜反應器 moving bed biofilm reactor(MBBR)
依靠在水流和氣流作用下處于流化態的載體表面的生物膜對污染物吸附、氧化和分解,使污水得以凈化的污水處理構筑物。
2.0.29 填充率 filling ratio
生物膜反應器內,填料的體積和填料所在反應區池容的比例。
2.0.30 有效比表面積 effective specific surface area
在移動床生物膜反應器內單位體積懸浮載體填料上可供生物膜附著生長,且保證良好傳質和保護生物膜不被沖刷的表面積。
2.0.31 轉盤濾池 disc filter
由水平軸串起若干彼此平行、包裹著濾布、中空的過濾轉盤進行污水過濾的裝置。
2.0.32 表面流人工濕地 free 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污水以水平流方式從濕地的首段流至末端,且內部不設置填料的人工濕地。
2.0.33 水平潛流人工濕地 horizontal 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污水以水平流方式從濕地的首端流至末端,且內部設置填料的人工濕地。
2.0.34 垂直潛流人工濕地 vertical 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污水以垂直流方式從濕地的頂部流至底部或者從底部流至頂部,且內部設置填料的人工濕地。
2.0.35 紫外線有效劑量 effective ultraviolet dose
經生物驗定測試得到的照射到生物體上的紫外線量(即紫外線生物驗定劑量)。
2.0.36 污泥干化 sludge drying
通過滲濾或蒸發等作用,從脫水污泥中去除水分的過程。
收集、輸送、處理、再生污水和雨水的工程。
2.0.2 雨水系統 stormwater system
下滲、蓄滯、收集、輸送、處理和利用雨水的設施以一定方式組合成的總體,涵蓋從雨水徑流的產生到末端排放的全過程管理及預警和應急措施等。
2.0.3 污水系統 wastewater system
收集、輸送、處理、再生和處置城鎮污水的設施以一定方式組合成的總體。
2.0.4 排水設施 wastewater facilities
排水工程中的管道、構筑物和設備等的統稱。
2.0.5 合流制溢流 combined sewer overflow(CSO)
合流制排水系統降雨時,超過截流能力而排入水體的合流污水。
2.0.6 徑流污染 runoff pollution
通過降雨和地表徑流沖刷,將大氣和地表中的污染物帶入受納水體,使受納水體遭受污染的現象,是城市面源污染的主要來源。
2.0.7 年徑流總量控制率 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
通過自然與人工強化的滲透、滯蓄、凈化等方式控制城市建設下墊面的降雨徑流,得到控制的年均降雨量與年均降雨總量的比值。
2.0.8 低影響開發 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
強調城鎮開發應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其核心是基于源頭控制和降低沖擊負荷的理念,構建與自然相適應的排水系統,合理利用空間和采取相應措施削減暴雨徑流產生的峰值和總量,延緩峰值流量出現時間,減少城鎮面源污染。
2.0.9 旱流污水 dry weather flow(DWF)
晴天時的城鎮污水,包括綜合生活污水量、工業廢水量和入滲地下水量。
2.0.10 旱季設計流量 maximum dry weather flowrate
晴天時最高日最高時的城鎮污水量。
2.0.11 雨季設計流量 wet weather flowrate
分流制的雨季設計流量是旱季設計流量和截流雨水量的總和。合流制的雨季設計流量就是截流后的合流污水量。
2.0.12 截流雨水量 intercepted stormwater
排水系統中截流的雨水,這部分雨水通過污水管道送至城鎮污水處理廠,以控制城鎮地表徑流污染。
2.0.13 綜合生活污水量變化系數 overall peaking factor
最高日最高時污水量與平均日平均時污水量的比值。
2.0.14 徑流量 runoff
降落到地面的雨水超出一定區域內地面滲透、滯蓄能力后多余水量,由地面匯流至管渠到受納水體的流量的統稱。
2.0.15 雨水管渠設計重現期 recurrence interval for storm sewer design
用于進行雨水管渠設計的暴雨重現期。
2.0.16 內澇防治設計重現期 recurrence interval for urban flooding design
用于進行城鎮內澇防治系統設計的暴雨重現期,使地面、道路等區域的積水深度和退水時間不超過一定的標準。
2.0.17 內澇 urban flooding, local flooding
強降雨或連續性降雨超過城鎮排水能力,導致城鎮地面產生積水災害的現象。
2.0.18 內澇防治系統 urban flood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用于防止和應對城鎮內澇的工程性設施和非工程性措施以一定方式組合成的總體,包括雨水收集、輸送、調蓄、行泄、處理、利用的天然和人工設施及管理措施等。
2.0.19 滲透管渠 percolation underdrain
用于雨水下滲、轉輸或臨時儲存的管渠。
2.0.20 格柵除污機 bar screen machine
用機械的方法,將格柵截留的柵渣清撈出的機械。
2.0.21 輻流沉淀池 radial flow settling tank
污水沿徑向減速流動,使污水中的固體物沉降的水池。
2.0.22 斜管(板)沉淀池 inclined tube(plate)settling tank
水池中加斜管(板),使污水中的固體物高效沉降的水池。
2.0.23 高效沉淀池 high efficiency settling tank
通過污水與回流污泥混合、絮凝增大懸浮物尺寸或添加砂、磁粉等重介質提高絮凝體密度,以加速沉降的水池。
2.0.24 厭氧/缺氧/好氧脫氮除磷工藝 anaerobic/anoxic/oxic process
污水經過厭氧、缺氧、好氧交替狀態處理,提高總氮和總磷去除率的生物處理,也稱AAO或A2O工藝。
2.0.25 充水比 fill ratio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工藝一個周期中,進入反應池的污水量與反應池有效容積之比。
2.0.26 膜生物反應器 membrane bioreactor(MBR)
將生物反應與膜過濾相結合,利用膜作為分離介質替代常規重力沉淀進行固液分離獲得出水的污水處理系統。
2.0.27 表面硝化負荷 surface nitrification loading rate
生物反應池單位面積單位時間承擔的氨氮千克數。其計量單位通常以NH3-N/(m²·d)表示。
2.0.28 移動床生物膜反應器 moving bed biofilm reactor(MBBR)
依靠在水流和氣流作用下處于流化態的載體表面的生物膜對污染物吸附、氧化和分解,使污水得以凈化的污水處理構筑物。
2.0.29 填充率 filling ratio
生物膜反應器內,填料的體積和填料所在反應區池容的比例。
2.0.30 有效比表面積 effective specific surface area
在移動床生物膜反應器內單位體積懸浮載體填料上可供生物膜附著生長,且保證良好傳質和保護生物膜不被沖刷的表面積。
2.0.31 轉盤濾池 disc filter
由水平軸串起若干彼此平行、包裹著濾布、中空的過濾轉盤進行污水過濾的裝置。
2.0.32 表面流人工濕地 free 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污水以水平流方式從濕地的首段流至末端,且內部不設置填料的人工濕地。
2.0.33 水平潛流人工濕地 horizontal 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污水以水平流方式從濕地的首端流至末端,且內部設置填料的人工濕地。
2.0.34 垂直潛流人工濕地 vertical 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污水以垂直流方式從濕地的頂部流至底部或者從底部流至頂部,且內部設置填料的人工濕地。
2.0.35 紫外線有效劑量 effective ultraviolet dose
經生物驗定測試得到的照射到生物體上的紫外線量(即紫外線生物驗定劑量)。
2.0.36 污泥干化 sludge drying
通過滲濾或蒸發等作用,從脫水污泥中去除水分的過程。
2.0.37 污泥好氧發酵 sludge compost
在充分供氧的條件下,污泥在好氧微生物的作用下產生較高溫度使有機物生物降解及無害化,最終生成性質穩定腐殖化產物的過程。
2.0.38 污泥綜合利用 sludge integrated application
將處理后的污泥作為有用的原材料在各種用途上加以利用的方法。
2.0.39 除臭系統 odor control system
將臭氣從源頭收集、處理到末端排放的設施,包括臭氣源加蓋、臭氣收集、臭氣處理和處理后排放等。
在充分供氧的條件下,污泥在好氧微生物的作用下產生較高溫度使有機物生物降解及無害化,最終生成性質穩定腐殖化產物的過程。
2.0.38 污泥綜合利用 sludge integrated application
將處理后的污泥作為有用的原材料在各種用途上加以利用的方法。
2.0.39 除臭系統 odor control system
將臭氣從源頭收集、處理到末端排放的設施,包括臭氣源加蓋、臭氣收集、臭氣處理和處理后排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