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污泥、做藥材、產肥料、養桑蠶……近日,位于金橋鎮的萬盛首個蚯蚓生物處理城市生活污泥項目——重慶成運豐農桑蠶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園(以下簡稱“成運豐農科技園”)正式投產,預計今年產值約200萬元。
一邊吃進污泥,一邊排出上好肥料,記者在成運豐農科技園看到,蚯蚓處理污泥設備把區屬污水廠產生的污泥,交給蚯蚓“環衛工”來處理。
“蚯蚓是土壤中分布非常廣泛的動物之一,它通過取食、消化、排泄和掘穴等活動在其體內外形成眾多的反應圈,從而對土壤生態系統的生物、化學和物理過程產生影響,被稱為‘生態系統工程師’。”成運豐農科技園負責人謝登高說。
謝登高介紹,污水廠產生的城市生活污泥,含有多種重金屬元素以及大量的病原菌。過去,水廠都是把污泥運送到區外的污泥處理廠進行處理,處理成本極高,也容易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但人們眼中的污染物,在蚯蚓眼中卻是“美食”。現在,成運豐農科技園每天可處理污泥200噸,萬盛每天產生污泥約35噸,均由該科技園接收并進行處理。
“通過儲存、攪拌、生物菌劑處理、脫水、發酵后進入蚯蚓床,只需幾天時間,小蚯蚓們就能把污泥全部吃進肚子里。”謝登高告訴記者,蚯蚓不僅能吃掉污泥里的有機物,還能排出更好的有機物。
值得一提的是,秸稈也是養殖蚯蚓的好飼料。“蚯蚓雖小,食量卻驚人。1畝地的蚯蚓一年能吃掉1000噸秸稈。”謝登高說,科技園從周邊農戶家中收購秸稈,與污泥摻雜在一起發酵后,成為蚯蚓的飼料,為秸稈肥料化利用找到了新出路。
謝登高介紹,成運豐農科技園主要生產蚯蚓、桑葉、桑葚、蠶沙等產品,大多銷往江蘇、浙江,市場廣闊、發展空間大。2020年12月,經過前期籌備,成運豐農科技園開工建設,總投資1億元,分三期建設,建設內容包括污泥處理車間、蚯蚓養殖基地、桑樹種植基地等。目前,一期項目全面建成投產,包括建成污泥處理車間3500平方米、蚯蚓養殖基地30畝、桑樹種植基地200畝,預計明年初開始養蠶。
謝登高告訴記者,目前,科技園帶動本地群眾就業25人,年用工量達1000人次。下一步,該科技園還將發動村民養殖蚯蚓、種植桑樹,并傳授技術,帶動村民增收致富,促進鄉村發展。
原標題:萬盛首個蚯蚓生物處理城市生活污泥項目正式投產
編輯:張濤
責編:徐浩
審核: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