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雙碳”和高質量發展 生力軍應發揮更大作用
中國改革報,2022年12月2日,中小企業專刊。原題目“實現“雙碳”和高質量發展 生力軍應發揮更大作用————論中小企業綠色低碳轉型與政策扶持”
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是擴大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撐,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重要基礎。
中小企業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十分重要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小企業發展,強調“中小企業能辦大事”,對“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等作出明確要求。“十三五”時期,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中小企業健康持續發展。中小企業綜合實力、核心競爭力和社會責任能力不斷增強,在穩定增長、擴大就業、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等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進一步凸顯。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將改變資源配置、企業組織和價值創造等方式。“十四五”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隨著國家對“專精特新”培育力度的加大,中小企業憑借“小而專、小而活”的優勢將成為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生長沃土”。中小企業普遍具有組織架構精簡、管理機制靈活等特點,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將成為加快產業發展、增強市場活力、保障就業民生等方面的主要力量。推動中小企業綠色低碳轉型,對于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中小企業的綠色低碳轉型方向與重點任務
中小企業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積極開展清潔生產和節能減排,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避免或減少污染環境行為。不僅要想想“自己是誰”、有什么長處,還要抬頭看看方向、辨識大勢。只有認清綠色低碳發展潮流,才能在經濟轉型中“活下來”,發展壯大辦成“百年老店”。
要把握國家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動態,在現代經濟體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綠色發展,不是不要經濟發展,而是不能以環境污染為代價發展經濟,不以資源環境為代價獲得一時一地的增長,以實現發展與保護的協調統一。低碳發展,要求以非化石能源作為重點,實現能源結構低碳化、終端消費電氣化、能源管理智能化。循環發展,要求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發展再生資源產業,實現效率變革。我國中小企業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勞動力就業,以及90%以上的企業數量,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最大市場主體,綠色轉型是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應有之義。
要樹立“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擁有“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胸懷,持續實施綠色低碳發展戰略,推進綠色標準、綠色生產和綠色管理,提升品牌競爭力。按照質量、安全、綠色低碳等標準進行結構調整,應用高效節能技術工藝裝備,推動電能、生物質能等替代化石燃料。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再制造產業和“靜脈產業”,生產和消費綠色低碳產品。在中小企業集中的工業園區和工作場所,實行集中供電、供熱、制冷,通過共享制造、柔性制造、精益生產等方式,開展全要素全流程的“綠色化+智能化改造”;采用清潔生產技術和高效末端治理裝備,進行水、氣、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走一條資源循環高效利用、能源梯級利用、廢棄物和閑置品循環利用、變廢為寶、化害為利的循環經濟發展之路。
中小企業,既要有自己的“金剛鉆”“一招鮮”,也要抓住技術革命的機遇,發揮跨界融合和創新的優勢,探索眾創、眾包、云外包、平臺分包等途徑,發展大數據營銷、體驗營銷等模式;在智慧城市、商貿流通、健康養老、家政服務、文體旅游、生態產品生產和服務等領域,加快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財政部印發的《財政支持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要求在建筑、快遞包裝、商品包裝等領域推廣綠色采購需求標準。開展企業碳足跡認證,將低碳、零碳產品納入帶動能力強的產業鏈供應鏈,培育產業生態,實現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大中小企業在技術、資金、管理、能力建設等方面的協同聯動,降低產業鏈供應鏈的碳排放總量和強度。
創新性中小企業是中小微企業中最活躍的群體。要以企業為主體,或以參加創新聯盟的方式,參與低碳、節能、節水、環保、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共性技術的研發運用,力爭在國家推動的、地方有需求的或有市場空間的新能源、新材料、碳捕捉封存利用、有害物質替代與減量化、工業固體廢物減量化和資源化等關鍵技術裝備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出一批綠色低碳產品與服務。開展綠色設計,使用綠色包裝。無論未來技術發展如何迅速,人民群眾的衣、食、住、行仍然是基礎前提。要研發綠色產品,帶動全社會形成綠色低碳產品消費習慣,減少中小企業生產和生活活動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
各級政府應當培育營商環境,發揮中小企業應有作用
中小企業要提高自主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政府要加強政策引導和扶持。政府要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體系,倡導寬容失敗的創業文化,營造大眾創業社會氛圍。各級政府要在數字化、信息化、大數據用于綠色低碳發展和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方面,推動中小微企業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應聚焦特色產業和細分領域,打造中小企業集群、產業園區等載體,優化創新創業載體布局,完善創業孵化、創業輔導和支撐服務體系。
中小企業綠色轉型,應分析面臨的障礙是什么,可持續發展的阻力在哪里;制定可持續發展評估分級,判斷環境評估標準的實用性及環境保護水平,制定綠色轉型路線圖以促進中小企業綠色轉型。中小企業轉型升級體現在U型價值鏈曲線上,要提升底部、延伸兩端、替代先行。提升底部要增加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創造品牌;向左端延伸要擁有更多專利、知識產權和企業標準,開展技術創新和產業化應用,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部署資金鏈;向右端延伸要盯住市場、占有市場,提供更多市場服務,提升產業競爭力。產品升級可從進口替代做起、從配套做起,緩解技術和產品“卡脖子”制約。
建立中小微企業培育體系。聚焦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構建從孵化培育、成長扶持到推動壯大的培育體系,為創新型中小企業提供精準化智能化服務。加快培育主營業務突出、競爭能力強、成長性好、專注于細分市場、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發揮優質中小企業示范引領作用,提升中小企業綠色轉型能力。
一是幫助中小企業應對各類風險。為中小企業提供個性化服務,提高中小微企業資源循環高效利用水平;為中小微企業提供包括技術和融資支持在內的一攬子方案,支持中小企業引領綠色技術創新。鼓勵極具潛力的初創型企業和中小企業開展顛覆性綠色技術創新活動,并為中小企業參與創新生態系統提供更多機會。加快發展市場化服務機構,促進擴大服務供給、豐富服務內容、提高服務質量、提升服務響應速度、規范服務收費,不斷滿足中小企業個性化服務需求,探索建立規范成熟的志愿服務和公益性服務模式。
二是促進中小企業資金來源多樣化。針對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要從建立誠信體系入手,推動中小微企業樹立“誠信為本”的理念,符合國家政策導向。國家主管部門出臺的促進中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要落地落實,支持中小企業積極參與配套生產,提升重點產業鏈配套協作能力。鼓勵大型企業與配套中小企業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促進創新產品快速優化升級。開展機制創新,采用新的方式與私人投資者共擔風險,擴大風險投資基金資本規模,便于各個發展階段的中小微企業獲得多渠道資金支持。
三是開展中小企業管理人才培訓。優化“企業微課”線上培訓平臺,豐富教學內容,提高課程質量。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形成新時期中國特色“師帶徒”機制。健全技術人才和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制度,完善中小企業創新人才引進制度,探索研究型企事業單位與創新型中小企業之間的人才柔性流動機制。引導中小企業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戰略,優化人才結構,加強現代企業制度建設,不斷提高開拓創新、奮發向上的能力,實現中小微企業的持續發展。
中小微企業,是一個地方乃至一個國家發展活力之所在。中國式現代化以“共同富裕”為本質要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中小微企業。縱觀世界發展史,中小微企業提供了絕大多數人的就業;反觀一些國家按照西方式現代化模式限制中小企業,失業人數迅速增加,使這些國家跌入“中等收入陷阱”。回溯我國現代化進程,已有幾批企業或個人“富起來”;有些由中小企業發展成為大企業,有些成了“隱形冠軍”,其共同特點是搭上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快車”;也有一些中小企業消失了,原因各有不同。因此,中小微企業要認清綠色低碳發展趨勢,把握“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機遇,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以使企業搭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快車不斷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