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生態環境局發布關于向社會公開征求《天津市“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征求意見稿)》意見的公告,其中明確,到2025年,主城區(和平區、河西區、南開區、河東區、河北區、紅橋區)、東麗區、濱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東疆保稅港區、中新天津生態城基本建成“無廢城市”,其他各區推進創建不少于100個“無廢細胞”,全域“無廢城市”創建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重磅 | 2025年,天津這些地方擬建成“無廢城市”!
近日,天津市生態環境局發布關于向社會公開征求《天津市“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征求意見稿)》意見的公告,其中明確,到2025年,主城區(和平區、河西區、南開區、河東區、河北區、紅橋區)、東麗區、濱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東疆保稅港區、中新天津生態城基本建成“無廢城市”,其他各區推進創建不少于100個“無廢細胞”,全域“無廢城市”創建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有關單位和社會各界人士可于2022年8月17日前,將《意見反饋表》發送至gutichu@tj.gov.cn郵箱,逾期未反饋,視為無意見。
全市固體廢物產生強度穩步下降,固體廢物循環利用體系逐步形成,無害化處置能力有效保障,固體廢物環境管理制度、技術、市場、監管四大體系建設不斷完善,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無廢”理念得到廣泛認同,城市固體廢物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到2025年,主城區(和平區、河西區、南開區、河東區、河北區、紅橋區)、東麗區、濱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東疆保稅港區、中新天津生態城基本建成“無廢城市”,其他各區推進創建不少于100個“無廢細胞”,全域“無廢城市”創建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方案》中提出了7項主要任務——
強化監督管理和利用處置能力,切實防范危險廢物環境風險; 加快工業綠色低碳發展,降低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壓力; 持續推進農業清潔生產,提升農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水平; 推動生活垃圾分類習慣養成,促進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 大力發展綠色建筑,推動建筑垃圾綜合利用; 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全力打造天津特色“無廢城市”; 加強制度、技術、市場和監管體系建設,全面提升保障能力。
主要任務中明確了——
完善天津市危險廢物綜合監管信息系統,探索運用物聯網、大數據、5G+等先進技術,逐步推廣視頻監控、電子標簽等集成智能監控手段,推動危險廢物利用處置企業自建信息化管理系統,實現對危險廢物利用處置全過程跟蹤管理。
按照國家部署安排,加快建設綠色制造體系,開發一批綠色產品,建設一批綠色工廠,培育一批綠色園區,打造一批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到2025年,綠色制造示范單位達到300家以上。推動產業園區實施循環化、節能低碳化改造,推動園區企業內、企業間和產業間物料循環,實現固體廢物循環利用。
發展綠色漁業,推進標準化池塘建設,改善養殖水域生態環境,推廣綠色生態養殖新模式。加強西青區、武清區等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各涉農區因地制宜開展秸稈“五化”利用,確保天津市主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8%以上。完善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體系,推進農藥包裝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
持續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加強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監管,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建設區域性無害化集中處理場,嚴厲打擊銷售病死畜禽。
加強生活垃圾分類宣傳,普及分類知識,提高生活垃圾分類準確率。強化日常收運管理,合理設置生活垃圾分類投放裝置,科學選址建設生活垃圾轉運站,積極推動生活垃圾分類示范街鎮創建,到2023年底,全市示范街鎮比例達到60%;到2024年底,全市各街鎮均達到示范街鎮標準;到2025年底,生活垃圾分類成效進一步鞏固。
鼓勵開展二手商品交易平臺建設,完善二手商品在線交易體系。鼓勵社區、學校、商業中心等定期組織二手商品交易活動,促進閑置物品的交易和流通。
研究制定“無廢細胞”創建標準和評估指標,結合“光盤行動”、生活垃圾分類、塑料污染治理等,有序推進無廢機關、無廢社區、無廢學校、無廢商場、無廢餐館、無廢酒店、無廢景區、無廢醫院、無廢企業、無廢集團等“無廢細胞”建設,定期組織開展評估工作,驗收通過后授予“無廢細胞”稱號,到2025年“無廢細胞”創建覆蓋全市,以點帶面推動天津市“無廢城市”建設。
任務中還包括危險廢物“無廢”行動、工業固廢“無廢”行動、農業廢物“無廢”行動、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行動、建筑垃圾“無廢”行動、子牙經開區“無廢”行動等幾項行動計劃。
加強開展危險廢物大數據基礎研究。基于現有的數據資源和大數據基礎平臺,推動構建典型危險廢物產生情況的數據分析模型。研究分析天津市重點行業危險廢物產生特征,探索重點行業危險廢物產排系數,開展風險評估,提升應急響應能力,有效防控天津市危險廢物環境與安全風險。
優化危險廢物應急處置模式。完善預測報警、分析研判、總結評估等機制,強化監測預警手段,拓寬危險廢物應急處置渠道,推動建立分級分類的危險廢物應急處置體系,進一步提升天津市危險廢物環境應急保障能力。
嚴格醫療廢物源頭管理。完善醫療廢物分類收集清單,做好醫療機構分類登記工作。強化醫療廢物源頭稱重,確保“不稱重、不交接、不入庫”,確保“稱重多少、交接多少、出庫多少”。開展醫療機構廢棄物綜合治理和專項整治工作,進一步提高天津市醫療機構廢棄物的規范化管理水平。
工業固廢資源化利用提質增效行動。以電力、冶金、化工等行業為重點,加快先進適用工藝、技術、設備的推廣應用,降低固體廢物生產強度。鼓勵固體廢物規模化綜合利用項目建設,積極打造“工業企業自循環-工業園區循環-區域循環利用”的大宗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模式。鼓勵資源循環利用裝備技術突破,加快研發以廢棄聚氨酯材料為代表的塑料廢棄物的資源化回收技術與裝備,以及廢舊紡織品、廢脫硝催化劑、廢舊動力電池、廢太陽能板的無害化、資源化、成套化處理利用技術裝備。
畜禽糞污資源化無害化行動。推廣應用種養結合還田利用、有機肥加工、固體糞便堆肥、牛糞墊料回用、污水肥料化利用等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模式和措施,加快涉農區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建設。推動薊州、靜海、武清、濱海新區無害化處理場建設,環城四區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建立健全病死畜禽無害化收集轉運體系。
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行動。堅持就地處理、循環利用的原則,推進秸稈粉碎還田、飼料化利用水平,因地制宜開展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提升作業質量,保護耕地生產能力。
農膜回收利用行動。落實嚴格的農膜管理制度,加強農膜生產、銷售、使用、回收、再利用等環節管理。積極推進科學覆膜,鼓勵有條件地區開展生物降解地膜示范。堅持“誰使用、誰回收”原則,持續推進農膜回收利用工作,完善各涉農區農膜回收網點設置,探索建立地膜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
完善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系統。對老舊、破損、臟污、標志標識不規范的容器、桶站等設施設備進行更新,滿足分類投放需求。堅持“簡易、實用、便民”的原則,推進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點(站)升級改造,優先對基礎差、年限久、投訴多的點位進行規范設置,鼓勵設置垃圾分類智能化設備。
健全生活垃圾分類運輸系統。加強生活垃圾產生單位與清運單位之間的無縫銜接,防止生活垃圾“先分后混、混裝混運”。按照運距合理、布局均衡的原則,統籌規劃布局垃圾轉運站,提高分類轉運效率。對既有各類垃圾轉運站逐步進行提升改造,更新設備,提標站房,加強監管。
推動快遞包裝源頭減量。全面梳理天津市快遞包裝設計、生產、銷售、使用等全鏈條發展現狀,分析研究突出問題,搭建上下游企業溝通渠道,組織召開快遞包裝綠色產品研發推介會、供需對接會,加快建立天津市快遞包裝綠色產業聯盟,推動快遞綠色包裝產品規模化應用,完善快遞企業綠色采購制度。
推動生活垃圾分類與再生資源回收“兩網融合”。到2023年底,全市各區每個街道鄉鎮至少設立1個與生活垃圾可回收物收集、運輸相銜接的再生資源回收網點(“兩網銜接網點”),采取固定加流動、智能回收箱等方式,建立符合區域實際的兩網銜接工作機制,提高生活源再生資源回收水平。
持續推進綠色生態城區建設。持續推進中新天津生態城、東麗湖、于家堡金融商務區、塘沽南部生態新城等已獲批的綠色生態城區項目建設,進一步完善細化規劃和具體措施,實現既定目標。重點推進中德生態城、天津南站等區域按照綠色生態城區標準進行建設,并積極申請綠色生態城區標識。著力培育在綠色交通、能源與資源、生態環境等方面極具特色的綠色生態城區。到2025年,建設1~2個綠色生態城區。
加強建筑垃圾處理能力建設。推進天津寶坻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及相關配套設施特許經營項目建設、年處置建筑廢棄物約100萬噸,推進靜海區建筑垃圾制再生骨料配套裝配式建筑部件項目建設,年處理100萬噸,通過破碎、磁選、篩分后分出不同粒級、不同品質的再生骨料供給后續再生建材制品生產線。
健全再生資源回收網絡。強化天津子牙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天津市廢舊物資循環體系試點中的定位,運用新技術、新方式,推動電器電子產品、汽車、動力電池生產者責任延伸試點建設。支持供銷合作社系統內利用企業依托銷售服務網絡,開展再生資源回收。
促進再生資源產業聚焦發展。開展再生資源建設,實施重點項目帶動戰略,圍繞打通園區5條再生資源產業鏈,建設綠色降碳示范項目。支持推動建設新增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擴能及拆解產物深加工生產線、新增廢舊新能源汽車拆解生產線,促進再生資源綜合利用產業聚焦發展。
推動再生資源交易平臺建設。推進天津子牙經濟技術開發區再生資源公共交易平臺建設,增強規范管理、數據分析、優化服務的能力,服務京津冀區域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企業的廢鋼、廢紙、廢塑料、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報廢機動車、廢舊動力電池等回收交易活動。
(一)明確工作舉措。主城區(和平區、河西區、南開區、河東區、河北區、紅橋區)、東麗區、濱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東疆保稅港區、中新天津生態城,科學編制區級“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和年度重點任務責任清單,于2022年8月底前報送市生態環境局。其余各區制定“無廢細胞”建設實施方案,于2022年12月底前報送市生態環境局。
(二)組織開展建設。各區政府是“無廢城市”建設的責任主體,要有力有序推進相關工作,確保各項任務落地見效。市生態環境局會同有關部門調配技術力量,建立“無廢城市”建設專家庫和技術幫扶組,為各區提供技術指導。
(三)開展評估總結。建設期間,每年年底前,各區政府對本地區“無廢城市”建設總體情況、主要做法和成效、存在的問題及建議等進行評估總結,形成工作總結報告,并于次年1月底前報送市生態環境局。市生態環境局會同有關部門組織開展“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成效評估,形成全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總結報告,并于次年3月底前報送生態環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