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流域大部分處于干旱、 半干旱和半濕潤氣候區,且以全國2%的水資源量承擔全國15%的耕地面積和12%人口的供水任務,高強度人類活動對有限的水資源構成巨大壓力。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發出了“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偉大號召,為新時代黃河流域水資源保護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學指南。水資源是黃河流域的命脈,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明確指出“水資源短缺是黃河流域最突出的矛盾”,充分認識和把握這一重要論斷,對于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有關重大戰略部署具有重要作用。
一、黃河流域水資源調控問題和形勢
1.水資源超載問題突出
黃河流域水資源貧乏,天然徑流量僅為長江水量的十七分之一,且具有年際變化大、年內分配集中、空間分布不均等特點,嚴重制約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受氣候變化及人類活動等影響,2001—2016年黃河流域水資源總量較1956—2000年偏少10%,且呈整體減少態勢,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短缺形勢。流域現狀水資源開發利用率超過80%,水資源開發利用過度,一半的地市處于水資源超載或者臨界超載的狀態。
2.水資源調控技術標準缺乏
黃河流域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資源配置、水沙調控與河道治理、河湖生態保護治理等有關技術規則、標準等配套制度不完善,如目前流域用水強度控制不夠剛性,用水定額標準存在寬松、先進性不足等問題;流域取用水管理技術跟不上,制度、法律法規不健全;干支流生態流量目標、三角洲生態保護目標等標準還需加強研究完善。
3.保障水資源安全供給壓力將進一步加大
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基礎薄弱,上中下游發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未來高質量發展與實現現代化目標仍需較大發展空間,蘭西經濟帶、下游中原城市群等加快建設,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斷涌現,增加河道生態流量和保障上中游地區生活等基本用水、水資源超載治理、生態環境修復等需求也不斷增大,未來工業、城市生活和生態用水量呈剛性增長,保障水資源安全供給的壓力將進一步加大,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強水資源調控。
4.水資源管理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改進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涉及流域內外、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多部門、多行業、多領域,協調難度很大。隨著近年來黃河天然徑流量顯著減少及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多數省(自治區)分水指標已經用盡,部分年份河道內生態水量保障難度大,干支流尚未完全統一調度,地表水、地下水尚未實施統籌調配,流域水資源管理體制還需進一步理順。
二、全面提升黃河流域水資源調控能力的思路
經過近兩年的實踐和探索,黃河流域水資源調控取得良好成效,但應對流域嚴峻的水資源供需形勢、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要求以及實現“雙碳”目標等,未來一段時期仍需要全面提升黃河流域水資源調控能力,具體思路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節約水——提高節約用水能力
實施全社會節水行動和深度節水控水行動,建立健全節水相關技術標準體系,約束粗放、低效生產、生活方式,發展先進節水產業和技術,發揮市場機制作用,著實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向節約集約轉變。
2.約束水——提高約束克制能力
破解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瓶頸,關鍵在于落實好“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的要求,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保障基本生態用水需求,嚴控經濟社會發展用水總量,倒逼產業發展布局、結構和規模,抑制不合理需求。
3.涵養水——提高涵養保護能力
始終把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貫穿到水利規劃、研究、設計、論證等各方面,加強流域水土保持與水源區水源涵養保護。積極推動水利重大規劃與國土空間規劃、生態保護紅線的銜接,協調藍綠空間,提高固碳能力。
4.增配水——提高調配儲備能力
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加強科學配置和有效管理,加快完善工程體系,提高水資源承載能力。嚴格落實“確有需要、生態安全、可以持續”和“三先三后”原則,科學論證工程建設必要性、可行性和建設任務、時序、規模。因勢利導優化水資源調配,推進黃河流域受損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提高水源、調水、連通和輸配水等工程的富裕度和抗風險能力,有效應對水資源衰減和連續干旱的不利形勢。
三、強化黃河流域水資源調控措施
按照“節約水、約束水、涵養水、增配水”思路,圍繞貫徹落實黃河重大戰略水安全保障關鍵問題進一步深化研究,提出下一步全面提高黃河流域水資源綜合管控能力的舉措。
1.實施黃河流域深度節水控水行動
以農業節水為重點,統籌考慮糧食安全和水資源條件,堅持以水定地,合理確定水土開發規模和強度,推進河套、汾渭等大中型灌區加快續建配套和現代化改造,加大田間節水設施建設力度,分區域規;茝V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堅持以水定產,合理規劃工業產業發展布局和規模,嚴格流域(區域)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嚴格控制高耗水行業新增產能,依法依規淘汰落后產能,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打造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壯大綠色發展動能。堅持以水定城、集約發展,合理規劃城市(鎮)空間布局和發展規模,大力推進城鎮節水技術應用,加快推進節水型城市和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持續推進供水老舊管網改造,大力推廣節水型器具普及,嚴控城市水面景觀用水,堅決遏制“造湖大躍進”。
結合流域水資源稟賦和水環境保護要求,加強再生水、雨水、礦井水等非常規水源利用。
2.強化落實水資源最大剛性約束
堅持“大穩定、小調整”原則,優化調整“八七”分水方案,加強干支流統一調配,圍繞水資源供需形勢、主要控制斷面生態需水、中水河槽輸沙水量、南水北調東中線置換水量等關鍵問題,深化研究“八七”分水方案的調整建議,明確黃河流域各區域、各行業可用水量。
加快開展黃河水資源超載治理動態跟蹤評估,制定黃河流域水資源超載地區治理成效評估標準,建立超載地區評估和解除機制,動態評估水資源超載區、臨界區及其水資源開發利用和治理狀況。
加強水資源用途管制,根據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可用水量,合理配置本地區生活用水、農業用水、工業用水和河道外生態環境用水等。堅持優水優用,優質可靠的供水水源優先用于保障城鄉居民生活用水,禁止擠占河湖基本生態用水。
3.加快推進水生態環境治理與修復
推進水源涵養區生態保護和修復。上游水源區做好生態保護、水源涵養,以三江源、祁連山、甘南等為重點,結合生態移民,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逐步退減水源涵養區灌溉和經濟開發活動,中游重點加強秦嶺中央水塔生態涵養保護,做好黃土高原植被保護修復。
保障河流生態流量(水量)。根據流域水沙變化、水庫調度能力、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要求等,綜合考慮汛期輸沙水量、非汛期生態基流量及河口濕地生態需水,深化研究主要控制斷面生態下泄水量、中水河槽輸沙水量等。
推進黃河流域河湖生態環境修復。針對黃河流域地下水超采、河湖生態環境脆弱與損害等突出問題,以提升水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為核心,研究提出河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方案,協同推進地下水超采治理、黃河干流寧夏段、甘肅段生態廊道建設以及汾河、渭河等重要支流和烏梁素海、紅堿淖等湖泊綜合治理。
4.加快完善黃河流域水資源配置格局
結合國家水網構建,研究南水北調西線、白龍江引水、引漢濟渭、引江濟淮、南水北調東中線后續等工程的供水范圍及與黃河水資源優化配置的關系,提高黃河水資源承載能力。
加強流域內水資源調配工程建設,提高供給能力,建設青海引黃濟寧,加強甘肅引大入秦、寧夏西海固引水等配套工程,進一步提高區域水資源調配能力。
在充分發揮現有水庫調蓄能力基礎上建設黃河干流古賢、磧口、黑山峽等水利樞紐工程和調蓄工程,進一步增強徑流調節能力,應對豐枯變化劇烈的水資源情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