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規劃與政策典型案例 | 自由貿易試驗區㉞:濱海河口高密度開發地區“大小海綿”互存的海綿城市建設模式
2022-12-12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生態環境部指導各地深入落實國家重大戰略,編制實施生態環境重要規劃,推進生態環境領域重大改革、重點工程和重要政策,開展相關重大專項工作,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創新、實踐創新成果,涌現出了一批典型案例,現選編,供有關部門、地方在工作中借鑒。
在中國(廣東)自貿試驗區廣州南沙片區(以下簡稱南沙片區),河涌與江流縱橫交錯的明珠灣起步區多面環水,相比其他區域承擔著更大的防臺防汛壓力。對此,南沙片區結合其地理、生態條件,提出適宜濱海河口高密度開發地區“大小海綿”互存的海綿城市建設模式,為城市解決防洪排澇問題、水質凈化問題,完善水生態系統。同時,將城市防洪工程與景觀建設相融合,打造市民休閑親水城市濱海景觀,進一步提升了明珠灣的宜居性。
南沙片區地處濱海河口地區,有著河涌、湖泊、濕地等水生態系統,針對臺風頻發、潮沙等特點,需要提高區域韌性。同時,區域規劃定位為高密度開發的金融商務服務區。在這樣的背景下,近年來,南沙片區統籌外江、河涌、景觀、建設地塊的海綿建設要求,協調區內河涌、湖泊、濕地等“大海綿”體系與公建、小區、公園的“小海綿”體系之間的關系,以“大小海綿”互存的海綿城市建設模式,使高密度開發建設區域綠色基礎設施與灰色基礎設施并存,最大化發揮區域的本底資源韌性優勢。
“大海綿”方面,首先利用外江水系、內河涌、湖泊、濕地豎向標高,保證建設范圍內防洪水安全;再者利用高效截污處理、生態河湖建設和潮沙水流調節等復合措施,保障區域內的水生態環境;采用“強排+自排+調蓄”的排澇體系,保障區域整體防澇安全。
“小海綿”方面,以海綿建設“滲滯蓄凈用排”六字方針為原則,采取屋頂綠化、下沉式綠地、透水鋪裝、雨水調蓄等低影響開發措施,建設雨洪公園、濱水景觀帶、市政道路、海綿建筑與小區等典型海綿項目,充分發揮建筑與小區、市政道路、公園綠地、廣場等“小海綿”體系對雨水的滯留、滲透、凈化和蓄積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
“大小海綿”模式破解了市政和水利管理壁壘,將不同的管理機構統籌起來,形成了以海綿建設目標為導向的工作推進模式。在高密度城市建設背景下,通過系統化的建設思路,以“小海綿”理念為基礎、“大海綿”模式為先導,積極推廣“大小海綿”模式:利用城市外江、河涌、濕地等水利設施保證防洪、排澇,確保城市韌性安全;物盡其用充分開發市政道路、景觀、地塊建設海綿設施,將城市大的雨水洪峰通過市政體系排除,減少地塊雨水承載量。
通過實施海綿城市建設,保障了水安全,保護了水生態,改善了水環境。目前,片區防洪標準達到200年一遇,截止到目前成功抵御至少5次臺風的侵襲,區內主要河道水體水質達到III類水以上,明珠灣開發建設區域無城市內澇發生,海綿景觀與城市風景融為一體。
南沙片區濱海河口地區海綿城市建設思路是將區域特點和海綿建設思想碰撞的創新舉措。經過實踐和實證數據,“大小海綿”建設模式成為濱海河口地區開展海綿建設的新選擇。目前,南沙片區以明珠灣海綿城市建設經驗和成果為依托,正在編制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標準《粵港澳大灣區海綿城市建設技術規程》,同時以明珠灣為試點開展廣州海綿城市建設監測評估試點項目,為其他區域海綿城市建設提供示范和借鑒。
供稿 | 生態環境部綜合司
生態環境政策
- 2022-11-18區域重大戰略生態環境保護④ •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篇
- 2022-12-18綜合規劃與政策典型案例 | 自由貿易試驗區㊾:裝配式建筑實現高質量發展
- 2022-12-15綜合規劃與政策典型案例 | 自由貿易試驗區㊹:構建“漁船打撈垃圾”海洋垃圾多元共治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