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建總院總工朱浩川:極端天氣下的城市防洪排澇,規劃設計應該注意點啥?
發布人:防洪排澇國際論壇
河南破歷史記錄的降水量引起的洪災牽動著所有人的心。
不是每個熱心市民都能參與到現場救援中,雖然我們不在當地,但也有很多事可以做,我們可以轉發救援相關資訊、力所能及地提供資源,持續關注災區信息,關注災后重建。
近年來,人類面對的極端天氣越來越多,如何與變化的自然和諧相處?如何讓城市的發展適應變化的環境?如何在遭受氣候變化下,盡可能地保障安全、減少損失?
從城市防洪排澇切入,我們以規劃設計的專業視角,去審視人類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和城市氣候變化,各地強降雨頻次明顯增加。同時,城市化進程的高速推進,城市化地區地下空間的利用與開發速度明顯加快。
上海市建設功臣、環境專業博士后導師、隧道股份城建設計集團總工程師(給排水)朱浩川,長期關注城市環境的發展趨勢,主持了大量的水環境的設計、科研工作。他認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依賴于具有前瞻性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道路系統、防洪排澇系統等。應通過規劃與建設,來形成與城市發展相適應的標準適宜、布局合理、安全可靠、管理高效的現代化城市防洪排澇格局。
頂層設計體系的建立
雨洪災害的形成通常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不僅包括氣候、水文、地理、地質、生態、城建等直接因素,也有管理、觀念、文化等非直接因素。
對于城市新建區域,頂層設計和規劃管控尤為重要。從雨洪管理的理念出發,以多尺度、大尺度的條件對相關因素加以分析、利用與控制,進而反饋到城市建設的各個方面,以求恢復雨水的自然循環、自然滲透,減少徑流,最后實現雨洪災害發生頻率的降低,從而為更多城市面臨的雨洪災害防治問題提供科學的規劃依據。
對于城市已建區域,進一步的建設需要做到因地制宜、科學選擇合理路徑,達到符合要求的防澇標準;對主要的內澇隱患區域,要合理構建源頭控制、中途和終端控制相結合的內澇防治系統方案。
“海綿城市”這一概念的提出,轉變了城市建設的發展理念。構建可持續的城市發展方式,其核心是構建基于“綠灰結合”的現代城市雨洪控制系統——按照“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的原則進行系統策劃,站在源頭、過程、末端的不同角度,應用“綠灰結合”的綜合技術措施,實現對雨水徑流總量、峰值、頻率、污染多重目標的綜合控制。
總之,從城市建設頂層設計體系的角度來看,應基于雨洪管理的理念,對各種影響因素以多尺度條件加以分析、利用與控制,盡可能模擬還原各個尺度下城市自然水循環過程,進而反饋到城市建設的各個方面,力求恢復雨水的自然循環、自然滲透,減少徑流,降低雨洪災害發生頻率,并為更多城市面臨的雨洪災害防治問題提供科學的規劃依據。
超標雨水徑流的控制途徑
城市防洪排澇系統的構建,應以“1+4”的體系進行綜合規劃,其中“1”代表城市水利系統,“4”代表四個核心綜合體系——徑流源頭控制系統、排水管網系統、末端處理系統、超標雨水徑流系統共同組成的核心綜合系統,并與城市防洪系統相銜接。
在城市排水系統的規劃設計過程中,必須考慮應對超標降雨或極端暴雨的城市雨洪蓄排系統,如多功能海綿設施、淺層調蓄設施或地下大型調蓄設施的建設。規劃建設道路、明渠等地表漫流行泄通道,也是重要手段。通過上述設施在整個匯水區的合理布局和銜接,實現對城市重要區域的防澇功能的保護。另外,許多城市嚴重受澇,與外水的進入或外水位超高有極大關系。所以,城市水利防洪系統的建設,也應保證城市區域內的外洪不會對城市造成因洪致澇的風險。
預警與應急統籌協調機制
預警與應急反應系統是應對城市內澇,特別是重大澇情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減輕甚至消除洪澇發揮著積極作用。應在建立城市內澇風險評估模型和流域洪水風險模型,全面分析評估城市市政排水系統、調蓄系統、城市內河湖等設施能力的基礎上,找出城市內澇的隱患。再根據不同區域的功能要求,制訂相應的應急預案,明確預降水措施的抗澇能力及作用,建立內澇預警等級和應急響應體系。通過加強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設,建立基礎數據的獲取、積累,不斷提高城市排水防澇能力,進而減小城市內澇的發生頻次和影響程度。
城市防洪防澇,只有通過多措并舉,構建并完善相關技術與管理體系,方可實現城市內澇的減輕與消除,從而保障城市的宜居性、安全性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