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場千年難遇的暴雨,讓位處黃河中下游交界地的鄭州成為全社會的關切,也引起人們對于海綿城市建設的關注。
作為河南省“海綿城市”的試點城市,鄭州已經建設近五年。今年5月鄭州日報的一則報道稱,自海綿城市建設實施以來,鄭州全市共計消除易澇點125處,消除率77%。那么,鄭州的海綿城市建設又為何沒有防止災難發生?
“這次降雨千年一遇,一天降了去年全年1/3的雨量,這時候如果只談工程方法、設施建設標準,是脫離實際的,脫離了時間尺度和風險概率的,重要的是救災。對于千年一遇的災害來說,我們不大可能通過日常防范來抵御,盡量做到做好防災減災工作。”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生態市政院副院長呂紅亮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他表示,從地理學的角度分析,鄭州處于內澇多發地帶。在中國境內,副熱帶高壓一般上至黃河流域附近。今年副熱帶高壓帶來的暖濕氣流非常強盛,形成了強降雨,而鄭州位于黃河中下游向黃淮平原過渡的交接地帶,地勢相對較低,黃河在鄭州已經成了懸河,增加了排水困難和抵御雨洪風險的難度。
在他看來,“鄭州內澇是其海綿城市設計失效”的觀點有失偏頗。“事實上,鄭州城區的內澇防治設計重現期是和其城市規模相匹配的,如果按照此次極端情況來設計,會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
7月20日,車輛在鄭州街頭涉水前行。新華社圖。
根據住建部印發的《防洪標準》(GB50201-2014),在城市防護區,常住人口大于等于150萬人,當量經濟規模大于等于300萬人的地區,屬于一級防護等級,防洪標準(重現期/年)為至少超過200年。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鄭州以1260.1萬人的常住人口數量,躍居全國城市第十位、中部地區第一,屬于該類防護等級。
2016年,鄭州成為河南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之一,2017年發布《鄭州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7~2030年)》,在水安全方面,標準為:城區與航空城的內澇防治設計重現期為50年一遇,其他規劃區的內澇防治標準為20年一遇。規劃區防洪標準為200年一遇。飲用水水質達標率100%。
“鄭州氣象”官方微博消息稱,鄭州市氣象局對這次出現的特大暴雨做了數據上的梳理和統計:17日20時-20日20時,這三天的過程降雨量達到了617.1mm。小時降水、單日降水均已突破自1951年鄭州建站以來60年的歷史記錄。鄭州常年平均全年降雨量為640.8mm,相當于這三天下了以往一年的量。從氣候學的角度來看,小時降水、日降水的概率,重現期通過分布曲線擬合來看,都是超千年一遇的。
“但從規劃角度來看,還是有改進空間的。”一名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的教授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城市規劃時,每個城市會根據往年的降水量作為參考,來界定其地鐵建設的降水施工方案。對于人口密度增加快、工程建設強度高的鄭州而言,其城市的地面蓄水空間還不夠,城市軌道建設的降水預期標準還需定的更高、更新的更及時。
“但標準的更改,牽一發而動全身。建設、改造成本高,需要多部門統籌。”該教授進一步表示。
該教授還表示,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各地對土地開發程度明顯增加,隨之而來的是土壤涵水能力下降,土地硬化率提升,當暴雨來臨時,瞬時地表徑流增大,內澇風險增加。
呂紅亮也認為,對于城市規模已發展為特大、超大級的城市而言,由于人口集中、資源集聚能力強,遭遇重大災害的時候暴露度高,損失大。
“這就意味著,該類城市規劃建設的基本原則應包括盡量維護水文過程,預留雨洪調蓄和行泄空間,而不是挖湖造景,使原有的濕地坑塘遭到大量擠壓蠶食,該有的綠廊綠楔所剩無幾,這種情況下,城市規模越大損失越大。”呂紅亮說。
在災害難測的情況下,如何減少災后損失呢?
“城市防災減災能力的適度冗余尤為重要,這也是我們韌性城市建設的要求。”呂紅亮稱,具體來看,可以通過預留預控防護空間、雨洪空間、減災空間,降低城市密度和城市暴露度;通過適度冗余的設施建設,提升防御水平;通過在新城新區適度提高建設標準,包括提高城市標高,擴大行泄通道預留、提高排水管網能力并推動低影響開發。
“新城新區由于規劃得當,在災難來臨時受影響比較小。比如此次的鄭東新區和2018年7月24日天津遭受臺風過境時的中新生態城。”他說。
除了規劃方面要防控在前、減災在后,受訪專家均表示,還應提高應急響應能力和災后恢復能力。例如,通過擴大氣象臨報的覆蓋面,在可能的重大災害來臨前,提前預警,做更寬松的更保守的預案,如當天臨時居家辦公,停止重大公共活動、會議,做好強排設備、搶險隊伍提前到崗等。
“應急治理也應兼顧更大范圍,并有所側重。”呂紅亮解釋說,這次的降雨中心并不在鄭州市中心,而分散式的小縣城或因低密度被忽視了,但其設施水平相對較低、脆弱,應急響應能力弱,同樣可能導致相對較大的損失;而在老城區,設施存在短板,基本的管網體系、海綿化的改造尚未完全落地,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減災的可能性。
呂紅亮認為,各地在建設海綿城市時,應聚焦于如何融合該城市的生態建設模式和城市更新模式,因地制宜,建設防洪體系和開展內澇防治工作。“要想系統化推進這項工作,一方面,要進行全域和流域兩個尺度的同時治理,即是根據全域尺度,強調大型行泄通道、留足調蓄空間,加強生態空間管控,做到上下游體系的協同;另一方面,需推動低影響開發模式,從而在大災時降低再損、小災時有效防范。”
前述教授介紹說,上海正在蘇州河下建設海綿城市深層地下儲排水系統,將“排水”思路轉為“蓄水”,以 “移位峰值調制和存儲”。這一系統在投入使用后,可以緩解降雨高峰期,由于雨水量過于集中而無法排水的難題。“地下儲排水系統投入成本高,建設難度大,設計標準和參數也在摸索中。但從東京、大阪等地的經驗來看,是值得投入的。”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給水排水》”的所有作品,版權歸《中國給水排水》雜志社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給水排水》)”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僅供分享不作商業用途,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原版權所有者不同意轉載,請聯系我們(022-27835520),我們會立即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