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大不同,南北方典型城市案例盤點
導語
自2015年4月第一批海綿城市試點名單公布,到2015年10月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再到最近出臺的《海綿城市建設績效評價與考核指標》,海綿城市建設可謂來之洶洶,不僅僅是多方政策給力,海綿城市的投資量亦十分巨大,住建部長陳政高在2015年全國海綿城市建設培訓班講話時指出,海綿城市建設投資約為每平方公里1億到1.5億元。而試點城市的規劃投資約為80億,據此估算,到2020年,我國目前330個地級行政區的投資總額約為3萬億元。
作為普通大眾,我們應該如何來看待海綿城市建設呢?本文選取了一些試點城市,來給大家梳理海綿城市建設思路,探討海綿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性,供大家參考。
重慶市:因勢就形、徑流控制
今年3月,重慶市政府審議通過了《重慶市主城區海綿城市專項規劃》,標志著重慶市正式開啟了具有重慶特色的海綿城市空間格局打造。
作為我國西南地區最為典型的山地城市,重慶處于亞熱帶濕潤氣候區,降水豐沛,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100mm左右,但是全年雨量分布極不均衡,4-9月的降雨量可占全年降雨量的75%左右。在這一時期內,重慶主城區極易發生內澇現象。
由于空間結構的特殊性,山地徑流的形態結構與平原地區的網狀水系結構完全不同,形成干流、支流、沖溝這種等級分明的樹枝狀形態結構。
山地城市雨水徑流圖
針對山地水文特征的特殊性,重慶制定海綿城市規劃措施如下:
1.劃定都市區生態空間格局,形成“四山縱貫、兩江合抱、組團布局”的城市山水格局。
2.水系與濕地相結合的雨水調蓄網絡,并劃分都市區河流流域作為海綿城市建設的基本單元。
3.低影響設施設計:貼近山地特征,依坡度靈活設計成階梯跌落式垂直綠化、雨水花園等,使得雨水徑流可以分層流動,有利于水質凈化。
兩江新區的悅來新城海綿城市建設是重慶投入最早的大型規劃建設,耗資近20億,預計在今年年底完成。
悅來新城規劃效果圖
悅來新城建設實景圖
重慶的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尚未完成,短期內無法看到其效果,但其因地制宜的規劃思路值得其他正在進行規劃的城市參考。
四川省西充縣:缺水典型、資源調控
西充縣是川東北的典型缺水城市,地處嘉陵江和涪江的分水嶺上,區域水資源貧乏,人均徑流量僅為全國水平的18.5%,存在河流水源的水量不穩定、城市水體污染等問題。水資源緊缺是西充縣所面對的最大挑戰。
西充縣的地形地貌并不利于城市地表水的收集和利用,在海綿城市設計過程中將重點放在城市已有的水源保護,黑惡臭水體治理、污水再生利用、以及雨水的資源綜合利用方面。
西充縣于今年2月出臺了《西充縣海綿城市建設計劃》及建設項目計劃,確定了到2020年達成目標:70%的年徑流總量控制率。
以蓄水儲水、增加雨水回用率為主要目標,西充縣海綿城市的具體建設措施如下:
1. 打造涉水文化景觀,修復河湖水系的生態系統;
2. 治理黑臭水體,開挖市政蓄水池解決城區內澇;
3. 新建城區生態公園,保護物種多樣性;
4. 新建小區建設屋頂花園,改造舊小區雨水利用系統。
海綿城市規劃模型圖
與重慶市相同,西充縣的海綿城市建設仍舊處于規劃階段,其建設成果是否如規劃中預想的那般達到70%的年徑流總量控制率,有待于時間的檢驗。
福建省石獅市內澇整治、舊區改造
石獅市位于福建省東南沿海地區,位于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夏季臺風活動頻繁,極端氣候的出現極易導致市內出現大面積內澇地區。
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雨水模型,是在對城市基礎和生態不進行大幅度改變情況下的一種低影響雨水系統設計。LID雨水模型包括了生物滯留池雨水花園綠色屋頂滲渠透水鋪裝雨水桶屋頂隔斷及植草溝等設施。
石獅市中心城區具有8處嚴重易澇點,易澇深度達到300~500mm,對這些地區進行LUD雨水系統改造,將區域內15%的硬化道路設置生物滯留帶,60%的屋頂改造為綠色屋頂,90%的停車場改造為透水鋪裝,50%綠地均改造為下凹式綠地。
LID改造前后區域產流匯流情況分析
LID改造前后區域積水情況分析
LID改造工程經受起了暴雨的考驗,其對雨水徑流的削減控制有明顯的效果,特別是重現期較短歷時較短的降雨。經改造后區域內的地表徑流量減少,同時截留的雨水量增加,區域管網排出系統量有明顯的減少,中心城區呈現出“海綿吸水”的功能,大大地減輕了城市洪澇現象產生。
生態濕塘
公園植被
浙江省杭州市內澇整治、舊區改造
杭州市基于海綿城市理念對老舊小區——古東小區,進行了LID改造,建設了杭州市首個海綿公園——古苑公園。古東小區由于建設年代久遠,基建薄弱,雨水管的排水能力不足以達到現在的執行標準,因此對其進行LID改造勢在必行,否則極易造成低洼地帶積水,形成內澇區。
LID改造方案具體如下:
1.改造地勢最低的地帶為下沉式綠色雨水生態花園。
2.改造公園池塘為生態濕塘,種植石菖蒲美人蕉等耐水植物來吸附雨水中的雜質,通過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統凈化雨水;
3.雨水進入生物滯留帶和公園下沉式綠地后,經過濾通過雨水管網排入生態濕塘;
4.濕塘自然凈化處理后,溢流進入調蓄池內;
5.調蓄池蓄滿水后多余的雨水排入河道。
其中,調蓄池內儲存的水,平時可用于補充濕塘景觀用水和綠化噴灌用水,遇到超標雨量時啟動調蓄池內的強排系統。經由這些改造措施后,小區內75%的年徑流量的雨水可以得到控制,對水環境生態的修復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古苑公園于去年七月完成改造至今已近一年,LID設施運行良好,古東小區不再深受內澇之苦,但會否在以后的時間里也同樣良好,并且經受住夏季臺風考驗,依舊是未知數。
不難看出,我國目前的海綿城市建設仍舊處于起步階段,海綿城市并不是一天能建成的,可能需要5年、10年,甚至更長時間才可完成,而海綿城市是否起到其應有的調節內澇、蓄水、凈水的作用?這些設施的監管、運營、維護又將如何?
對于南方地區的海綿城市建設而言,臺風季的來臨是他們在今年所面臨的第一個考驗,而在此直觀的挑戰之下,海綿城市是否能拯救看海大軍,讓我們拭目以待。
北京海綿城市規劃
對于身處北方地區的海綿城市,以北京為例:北京建設海綿城市的目標,2020年城市建成區的20%面積實現70%雨水就地消納,2030年城市建成區的80%面積實現70%雨水就地消納。并將通州區和延慶區將作為先行示范區,分別結合城市副中心和世園會,建設平原以及山前海綿城市。未來北京將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
北京海綿城市規劃格局:
1.山區保護:一屏。山區占全市面積62%,是北京的生態涵養區,重點進行生態建設和水源保護。
2.山前滲透:五扇。山前土壤滲透性好,是北京最主要的地下水補給區,重點建設大型蓄水空間。
3.藍綠交融:三環、五水、九楔。河湖、綠地是最主要的海綿體,是控制消納雨水的主要存蓄空間。
4.城鎮減排:一主、一副、多點。建設區是人類活動集中區,對自然環境擾動最大,重點減排并利用藍綠營造宜居空間。
北京海綿城市規劃格局示意圖
新建區將全部按照地方標準“3、5、7”的要求,建設雨水控制利用小區。即建筑面積超過2千平米時,每千平米硬化面積配建調蓄容積不小于30立方米的雨水調蓄設施。綠地中至少應有50%為用于滯留雨水的下凹式綠地。建筑及小區,公共停車場、人行道、步行道、自行車道和休閑廣場、室外庭院的透水鋪裝率不小于70%。老舊小區改造和棚戶區改造,把雨水控制利用作為項目內容之一,進行重點考核。
中心城防洪防澇系統規劃——道路雨水控制與利用措施
通州區將用3年時間打造出海綿城市示范區,實現70%的雨水就地消納,讓未來雨季不再“看海”。試點區域總面積19.36平方公里,建設任務包括海綿型建筑與小區、海綿型公園和綠地、海綿型道路與廣場、水系整治與生態修復、防洪與排水防澇、管網建設、管控平臺建設等七大類51項建設工程項目。低洼區利用生物自身和緩沖帶起到的滯留作用,來提高雨水的凈流速度。
西郊砂石坑蓄洪工程是北京海綿城市建設的樣本。作為北京市最大的一塊“吸水海綿”,2016年汛期,該工程已具備蓄洪能力,能蓄納約700萬立方米雨水,相當于3.5個昆明湖的水量。
不同的城市,面臨的問題也不盡相同,因此打造“海綿城市”不能生硬照搬他人的經驗做法,而應在科學的規劃下,因地制宜地采取符合自身特點的措施,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出“海綿”的作用,建設更宜居的城市。
每天多一點,博雅帶您閱旅游。
部分文字來源固廢觀察陳穎。
整理 /博雅方略。如有侵權,及時刪除致歉。
-
11:37已群發
-
昨天 14:24已群發
-
星期日 18:38已群發
-
星期六 15:06已群發
-
星期五 18:56已群發
-
星期四 14:48已群發
-
05月19日已群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