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記者 饒揚燦 通訊員 葉相成
“流進的污水又黑又臭,流出的清水無色無味……”本月中旬,湖北省生態建設考核組深入十堰市西部垃圾填埋場,對該市處理垃圾滲濾液并使其達標排放的“紅菌技術”嘖嘖稱奇。
這些紅菌,肉眼根本看不見,1億個攢在一起也只有一粒芝麻大,卻能“吃”掉10倍于自身體重的氨氮污染物。
這些紅菌是怎么來的呢?
垃圾填埋場滲濾液處理被業界喻為“世界性難題”。北京排水集團十堰北排水環境發展有限公司實施十堰市西部垃圾填埋場滲濾液處理時,同樣遇上難關。
20年前,一種被稱作“紅菌”的微生物在荷蘭被發現,這種微生物能很好地吞噬污水中的氨氮污染物。紅菌很快引發一場現代水處理領域的技術革命。
與傳統技術相比,紅菌去污過程中不產生污泥,也不產生二氧化碳,并節省60%的電耗,大大降低治污成本。20年來,由于技術保密,全球僅有少數企業擁有這項技術。
十堰西部垃圾填埋場,承擔著十堰市區生活垃圾的處理任務。但處理垃圾滲濾液的氨氮指標一直達不到國家排放標準。
高氨氮污水處理不好,會給十堰水系及丹江口水庫的水質造成嚴重威脅,如水體富營養化、藻類瘋長、水體惡化、魚類死亡。當地環衛部門多次被國家環保部門要求限期整改。
鑒于十堰的緊急需求,北京排水集團抽調精兵強將全力攻克紅菌技術,歷經各種艱難終獲成功。紅菌技術在十堰于2014年首試成功,在國內尚屬首次。目前該技術已成功申報為國家專利,成為穩定處理垃圾滲濾液的一項獨創技術。
紅菌叫厭氧氨氧化菌,呈球形、卵形,在自然界及廢水生物處理系統中,豐度很低,幾乎檢測不到其活性。當在生物膜上低活性時,污泥就由通常的黑色變成灰色。
紅菌技術的應用雖然在北京實驗成功,但來到十堰后,紅菌明顯感到“水土不服”,技術人員曾耗時3個月進行適應性“馴化”;紅菌對溫度要求苛刻,技術人員就讓其在25℃左右的恒溫間“上班”。
目前,紅菌技術在打破世界先進技術在國內自主研發應用空白的同時,更具有節省外加碳源90%以上、提高沼氣產量30%以上、減少污泥產量50%以上等諸多優勢。
“嬌氣的菌種也能干出苦活和累活。”十堰市環保局局長馮安龍,如此趣喻紅菌技術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