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題目:有機垃圾干濕協同厭氧處理技術與工程實踐
報告人: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 王艷明 五院總工程師







上海市政總院熊建英:全面解析老港垃圾填埋場滲濾液處理新技術
在2018(第六屆)上海固廢熱點論壇上,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第五設計院副總工熊建英女士從上海老港固廢基地概況、老港固廢基地滲濾液處理廠概況、老港四期填埋場滲濾液處理提標改造設計方案、老港四期填埋場滲濾液處理提標改造運行情況和滲濾液處理新技術及應用展望五個方面對老港垃圾填埋場滲濾液處理技術做出了分享。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第五設計院副總工 熊建英
以下為熊建英現場發言內容(根據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各位領導,各位同行,大家下午好!本次分享的內容是上海老港垃圾填埋場滲濾液處理技術。報告分五個方面:
第一、上海老港固廢基地概況
老港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位于上海浦東,距中心城區約70公里。它承擔了上海70%的生活垃圾末端處置任務。老港基地東面靠海,北面、南面以及西側分別留有1km寬度的建設控制區,整個老港規劃面積29.5平方米,建設實施區15.3平方公里,控制區14.2平方公里。本次演講主要分享的是老港固廢基地里面跟滲濾液處理有關的項目,目前基地中在運行的垃圾處置設施規模達到12900噸/天,其中填埋是9900噸/天,焚燒為3000噸/天。在建垃圾處置設施規模為11000噸/天,其中填埋為5000噸/天,焚燒為6000噸/天。

老港填埋場一期、二期,三期已經封場了,四期填埋場正在運行中,預計在2025年達使用上限。綜合填埋場以及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位于整個基地的東南角,綜合填埋場庫容預計使用到2020年。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一期規模為3000噸/天,正在運行中,二期規模為6000噸/天,正在擴建當中。綜合填埋場二期項目建設也已經啟動。在整個基地的中心靠北部的位置,在建一個1000噸/天規模的濕垃圾處理項目。
第二、老港固廢基地滲濾液處理廠概況
老港固廢基地中已建有五個滲濾液處理廠:老港一二三期填埋場滲濾液處理廠,規模為500噸/天,服務對象為一二三期封場滲濾液;老港四期填埋場滲濾液處理廠規模為3200 m3/天,服務對象為填埋場四期滲濾液;老港滲濾液處理廠(綜合填埋場一期配套滲濾液工程),服務于綜合填埋場一期的滲濾液以及焚燒廠的滲濾液,規模也是3200 m3/天。三座滲濾液處理廠已建成,并在穩定運行中。基地中第四座滲濾液處理廠為老港綜合填埋場二期配套滲濾液工程,服務對象是綜合填埋場二期的滲濾液以及老港濕垃圾厭氧發酵產生的沼液,規模是1600 m3/天。第五座滲濾液處理廠采取購買服務的方式,主要處理基地庫存滲濾液,規模為1500 m3/天。
老港基地里面已建成在運行的滲濾液處理設施的規模是8400 m3/天,還有1600 m3/天規模在建。老港基地的滲濾液處理規模在全國堪稱最大。

老港基地中的滲濾液主要分兩種,一種是填埋場的滲濾液,還有一種是新鮮滲濾液。填埋場的滲濾液的典型的特征是C/N比值失調,COD和總氮的比值在1.2到2.3之間,相對于生物處理法所需要的碳氮比值在6到8的范圍,差距相當大。綜合填埋場二期以及焚燒廠產生的滲濾液為新鮮滲濾液,碳氮比值比較好。
目前運行的四座滲濾液處理廠出水水質均執行GB16889-2008中的表2標準。
第三、老港四期填埋場滲濾液處理提標改造設計方案
老港四期填埋場于2003年投運,分為4個建設階段,總占地面積約82.4hm2。目前一、二、三階段的庫區基本已填滿,四階段正在填埋作業。四期滲濾液處理站一期處理設施于2006年6月投入運行,設計規模1500 m3/天,采用UASB+SBR工藝,即滲濾液處理最傳統工藝。運行過程中,處理廠進行了多次技改,SBR池的處理能力提升到1800 m3/天,每座SBR池的處理能力由原設計的500 m3/天提升到600 m3/天,同時將一期UASB厭氧反應器改成兩級生物反應池,另外增設了超濾膜組,形成MBR工藝,規模達到500 m3/天。經過多次內部改造后,老港四期填埋場滲濾液處理廠總的處理規模達到3200 m3/天。
2. 納濾及納濾濃縮液減量技術,能耗低、清液回收率高。

3. 余熱利用技術。

4. 架空管廊技術。

5. 分隔墻預制拼裝技術。

新技術應用展望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汽提脫氨技術,汽提脫氨技術在垃圾滲濾液和餐廚污泥厭氧發酵沼液處理領域具有十分廣闊的應用前景,可提高老齡滲濾液的C/N比,為后續生物脫氮處理創造良好的水質條件,減少生物脫氮的外加碳源量,節約運行成本,并實現氮的資源化利用。
二是納濾及納濾濃縮液減量化技術,該技術與汽提脫氨工藝結合具有顯著的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
原標題:上海市政總院熊建英:全面解析老港垃圾填埋場滲濾液處理新技術